抗战:大国复兴,从收复外蒙开始 第118节

小鬼子的弹药生产线,不止一条。

全功效生产下,养个几万支自动步枪,不成问题。

除了自动步枪图纸,苏远还整理了一份重炮图纸。

54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建国后的第一款自制榴弹炮,最远射程能达到11800米。

对比现在的各种榴弹炮、山炮、野炮,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

这款榴弹炮曾在抗米援~朝、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功劳。

一直服役到七十年代,才逐步退役。

现在苏远手里各种杂七杂八的火炮,实在太多了。

有美式的,德式的,有东洋产的,也有汉阳造的。

口径五花八门,所需要的炮弹也不一样。

乱七八糟的各种火炮太多,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

所以,统一重火炮,是必须的。

另外,还有便于携带的轻火炮,苏远也准备了一款。

53式82mm迫击炮。

这也是建国后最早制造的一款迫击炮。

重量仅53千克,相较于动辄几百千克,甚至一两吨的重火炮,这款迫击炮十分轻便,一个人就能扛着走。

除此之外。

苏远最最期待的,便是战斗机研发。

为此,他准备了J5、J6、J7、J8、J10五款战斗机的设计图纸,和所有军工研发资料。

以现有的工业基础水平,想要造出这些飞机,肯定不太可能。

但有了图纸和飞机原理知识。

就相当于已经把路提前划出来了。

苏远相信宋文聪,现在造不出来,以后肯定能造出来。

次日一大早。

苏远就亲自把这些图纸资料,交到了军工团的手里。

钱学木、刘青恩、宋文聪等人,看到这些资料,如获至宝,激动的眼眶都红了。

“将军,您就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将这些武器,全都造出来。”

对他们来说,把这些图纸上的东西,一一变成现实里的实物,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辛苦各位了,你们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

不管是什么要求,只要我能办到,我一定会尽全力去做。”

苏远笑着鼓励了几句,随后便离开了兵工厂。

距离工厂不到五里的地方,就是东洋人修建的集镇。

此刻,这座镇子上的东洋移民,全都被送到了“需要”他们的地方。

五万多移民,补充了外草本就严重不足的劳动力。

而这座集镇,暂时变得空空荡荡。

苏远进去逛了一圈。

觉得可以在这里,制造一个工业新城。

依托于工业建立的城市,远比只有农牧业的库伦,发展前景更好。

而且,这里旁边就是兵工厂和钢铁厂。

工厂运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也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为那些没有生计的百姓,提供一条生路。

不过,还是那个问题。

外草原人口稀少,仅靠本地人,远远支撑不了当地的发展。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只能从其他地方,调来大量的人口。

苏远深思过后,立刻开车,返回了库伦。

他找到上官婉,与她仔细商量一番。

最终决定,从皖系控制的陕甘宁地区,吸引人口过来。

“将军,前不久,我刚刚派了一只募兵军队南下,我马上让人联系他们。”

苏远点了点头。

“让他们放消息出去,就说愿意来外草原的百姓,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每个人发三十斤粮食。

五十岁以下,三十岁以上,每人发二十斤粮食。

来的路上,管吃管喝,来了之后,包分配住房工作。”

他听说,陕北地区前不久刚闹过蝗灾,农民损失惨重。

很多人都到了啃树皮,易子而食的地步。

无数百姓被活活饿死。

这种时候,苏远前去招人,不说是救世主,那也算得上大慈善家了。

上官婉微微蹙了蹙眉。

“将军,是不是给的太多了?

到时候来的百姓可能有几十万,咱们供养得起这么多人吗?”

一个人就算只发二十斤粮食。

十万人就需要两百万斤。

苏远的家底,养活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绰绰有余。

但要是再加几十万百姓,那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咱们现在最主要就是缺人,没粮食了,就找燕京的富商们买。

反正那些银子,放着也是放着,不要舍不得花出去。”

上官婉“哦”了一声,为苏远感到肉疼。

那些钱,都是苏远自己的家当0....

别的军阀捞钱都来不及,恨不得将百姓身上的骨头都刮下来。

他倒好,主动把银子拿出来,救济灾民。

“这件事,你尽快安排,人手不够,就让李广给你调派兵马。”

“是,将军。”

…………

当天下午。

吕人杰开着军车,带着两千多人马,从西部炼油厂返回库伦。

他一下车,便急匆匆来到苏远的大帐。

“将军,您这么着急,叫我回来做什么?”

苏远站起身来,拍了拍他的胳膊,笑道。

“还记得我答应过你什么?”

“什么?”

吕人杰一脸懵逼,没听明白。

苏远转身指了指墙上的地图。

“饮马瀚海,北海牧羊,你都忘了?”

听到这话,吕人杰双眼陡然爆出精芒。

一张微黑的脸庞,因为激动变得格外红润。

“司令,咱们要打北海了?”

苏远笑着点了点头。

“时机差不多,咱们现在有车、有兵、有粮,此时不收复,更待何时。”

吕人杰深吸一口气,挺直腰杆,向着苏远敬了一礼。

“请司令指示。”

“明天一早,随我出征北海,此战务必剿灭那里的东洋远东军和白毛军,有没有信心?”

吕人杰大声吼道。

“有!”

这可是青史留名的大好机会,此时此刻,吕人杰对苏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士为知己者死。

哪怕马革裹尸,捐躯报国,他也不会任何退缩。

第二天一早。

苏远的大军集结完毕。

打个北海,还不需要倾巢而出。

他只带了一个混成旅,加上一个加强炮兵营。

两位副将,吕人杰为文,赵充国为武。

在李广等人相送下,三百多辆军用大卡车,缓缓向着北方驶去。

有了炼油厂的稳定汽油供应,军车就成了部队常规的运输、载兵工具。

这可比骑马舒服多了。

不仅没那么颠簸,还能抵挡风霜雨雪。

速度也比战马更快。

不用悉心照料,不用喂食草料。

首节 上一节 118/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