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国复兴,从收复外蒙开始 第139节

明明是对方兵力的一倍,但毛子却是惨败而归。

最终导致沙皇王朝迅速衰落,直至崩溃。

这个时间段,东洋人是当之无愧的东半球霸主。

他们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苏远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

“陈先生不必担忧,我有两大杀器正在准备中,等这两大杀器亮相,东洋人来多少死多少。”一.

第97章,驱虎吞狼,出兵外草原

一转眼十天过去了。

飞机生产线和坦克生产线,都已经组装完毕。

苏远亲临现场,和大家一起搞了一个剪彩庆祝仪式。

当天中午。

两条生产线同时开工,全面运转起来.

陈义随同苏远一起参观了整个工厂。

全程都看傻眼了。

直至今日,他才知道,苏远的底气所在。

有此大国重器,还怕什么小鬼子。

“陈先生,以前他们有飞机大炮,我们有钢铁般的意志,现在我们也有飞机大炮了,他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吗?”

苏远背着双手,放眼四方寰宇。

陈义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司令,希望他们有吧。”

参观完工厂,一群人又来到工厂附近的新城。

当初,东洋人来外草原搞建设,是完全将这里当做战略基地打造的。

而这座依附于基地的城镇,也被他们当做移民的重点项目。

按照苏远估计。

小鬼子至少打算要移民二十万到五十万的人口过来。

要知道,整个外草原的人口,也不过三四十万。

如果真有这么多东洋移民过来,他们完全有能力,将整个外草原的民族血统换掉。

到时候,这片土地就彻底变成了小鬼子的地盘。

历史上,他们就干过这种事。

伪满洲国就是小鬼子移民改造计划目标。

只不过,生活在东北的龙国人太多了。

小鬼子就算把国内一半的人,移民过来,也不可能做到血统改换。

而外草原的改造难度,相对来说,就简单许多。

  

苏远看着街上空荡荡的房屋,笑道。

“陈先生,您在外草原为官多年,与草原各部都有不错的交情,我想请您,帮忙游说一二,请“五三七”他们来这里定居。”

整个外草原共有一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西到东,有四个汗部。

库伦只是东面两个汗部中心。

在西面还有两个重点城市,科布多和乌苏雅里台。

这两个城市虽然不如库伦,但人口加起来也有近十万。

再加上周边的牧民,林林总总占到整个外草原一半的人口。

目前,这部分人,苏远没怎么管。

以前是交通不便,来去一趟少说也要五六天。

当初徐树真领兵将科布多和乌苏雅里台打下后,就派了两百人驻守。

那两个地方,基本都是放养状态。

也就是最近库伦发展起来了,那两个城市的人听说后,有许多牧民都赶过来投奔,才让上官婉注意到了。

外草原地盘太大,分散管理,成本高。

既然这样,不如将他们从遥远的西部,迁徙到这座新城。

让他们在此地定居。

一来,可以更好地管理。

二来,能减轻西部草场的放牧压力。

三来,也可以带来大量的劳动力。

而处理这件事,最好的人选就是陈义。

当年,他在科布多和乌苏雅里台都做过官,与当地人关系不错。

由他去游说,事半功倍。

“司令,此事可行,但如果来的人太多,我们如何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

陈义思索片刻,问道。

这新城目前只建设了一半,住的问题可以解决,但吃喝怎么办。

总不能全靠苏远养着吧。

“您跟我来,我带您看个好东西。”

苏远带着陈义,穿过城镇,从另一头走了出去。

放眼看去,只见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修建了一座座大棚。

钢铁的支架,弯曲成半圆,扎入地底。

大棚顶上,铺着一层层草席,既可以防风防沙,也可以保温保湿。

“司令,这是什么东西?”

陈义一脸懵逼,完全不认识。

苏远笑道。

“这叫蔬菜大棚,里面的温度比外面高很多,就算在寒冷的冬季,也照样可以种植一些粮食作物。”

陈义瞪大眼睛,难以置信。

“司令,您不会跟我开玩笑吧,就凭这些东西,能在冬天也种上粮食?”

要知道,外草原的冬季,最冷可以达到零下四五十度。

这种极低温,别说是种粮食了,人和牛羊都可能冻死。

“跟我进来感受一下,您就知道了。”

苏远快步走上前,陈义紧跟其后。

当他们掀开门帘,走入大棚内,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暖烘烘的,比烧着柴火的蒙古包,还要暖和。

十月底的时节,外草原白天平均温度都在零度左右。

而在大棚里,温度至少有十五度以上。

感受到扑面而来暖流,陈义人都傻了。

这些钢铁架子,加上一层草席子,居然有这种效果。

大棚里,是一大片开垦的良田。

此刻,正有一群人在田地里忙活。

苏远招了招手,一个皮肤微黑的青年,快步跑了过来。

只见他满头大汗,眼神明亮有光。

“振生,怎么样?这些大棚能用吗?”

“将军,这些大棚完全没问题。

虽然没有塑料薄膜,透光性差了点,但用这些草席代替,种植一些耐阴作物绰绰有余。”

黑皮肤青年咧嘴笑道。

此人名叫李振生,是苏远通过农业专家召唤卡,召唤出来的二十位专家之一。

如有熟悉的农业的人,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

兔子的小麦之父,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的美称。

现实中,李老研究的小偃品种小麦,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与杂交水稻之父袁老,并称南袁北李。

有此人物帮忙解决粮食问题,苏远十分放心。

他看向大棚里搭建起来的木架子。

只见已经有一株嫩芽破开土壤,顺着架子开始往上爬。

“这是什么?”

“哦,这是豆角,豆角生产周期快,产量高,这座大棚的温度,正好最适合豆角生长。”

“嗯,不错,到时候熟了,我一定要来亲自尝尝。”

苏远哈哈笑道。

随后,他们在李振生的带领下,又参观了其他蔬菜大棚。

外草原的气候太冷了,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种不了什么作物。

所以,搞蔬菜大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有这帮农业专家,来把控质量,挑选出最适合培育的品种。

到时候,再推广出去,传授给当地老百姓。

吃饭就能解决。

可惜了,冬天马上就要来了,苏远那一千公斤的耐寒高产小麦麦种,今年估计是不能下地了。

苏远只给了他们一百公斤,用作于大棚育种研究。

首节 上一节 139/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