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国复兴,从收复外蒙开始 第162节

哒哒哒哒哒哒……

枪声密集,火光迸射。

冲在最前面的数十人,瞬间便被打成了筛子。

尖刀旅旅长看见,吓了一跳。

“他娘的,谁说他们弹药补给跟不上了,撤,快撤回来了。”

数千人赶紧又灰溜溜的跑了回来。

人手一把自动步枪,相当于前方架着一千多轻机枪,谁冲谁就死。

“旅长,咱们怎么办?”

“先拖着吧,等其他部队发起进攻了,我们这边才能动。

他娘的,龙国人到底从哪儿弄这么多好装备,难不成是其他国家援助的?”

尖刀旅旅长百思不得其解。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两边部队都在快速转移。

一个多小时后,位于西南方位的三千疑兵,率先抵达战场,对南岸发动了进攻。

冲锋的号角吹起,枪声、炮声、喊杀声,声势闹的惊天动地。

不清楚的,还以为这支部队是主力军。

实际上,他们是故意闹出大动静,吸引敌方火力。

“嘿嘿,这帮老毛子,布置疑兵,也不想想谁是老祖宗。

兄弟们,把动静也给我搞大点,不能让对面演的太无趣。”

负责这条战线的军官,一声大喝。

身后的士兵,架起迫击炮,搬出一箱箱手榴弹。

疯狂向对面轰炸起来。

炮轰声惊天动地,硝烟弥漫,覆盖了方圆数十里地。

那些毛子军内心一喜,赶紧找掩体躲避。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对面其实只有一个营的兵力。

卫青知道,这三千人就是装样子,为西北方向的大部队打掩护,根本不敢杀过来。

所以,这里不是重点。

  8

  ⒈

  1

  7

  3

  7

  6

  6

  6

派一个营虚张声势,就足够了。

轰炸声,此起彼伏。

甚至连另一边尖刀旅的人都听见了。

双方加起来也就四五千人,却打出了两万人大军厮杀的大动静。

与此同时,向西北进军的七师129步兵旅和炮兵团,已经绕道贝加尔湖西岸。

六千人大军,向西北阵地,发起猛烈攻击。

一时间,战火覆盖了整个贝加尔湖,沿线近百里的湖岸线。

卫青在这里布置了重兵。

双方大战猛烈至极,将这场战争,推向了最高潮。

每时每刻,都有不知道多少人死去。

原本一片雪白的平原地带,在炮火洗地下,变得坑坑洼洼,黑一片,红一片,残肢断骸,血流遍地。

这场仗,可以说是苏远带兵以来,最惨烈的一战。

北仓守城之战,与之相比,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毕竟,苏毛军的战斗力,远不是直皖军阀可以碰瓷的。

他们的装备,也比北洋军强上一个档次。

激战三个小时后。

一名通讯兵快步跑进苏毛军的指挥部。

“将军,西北阵线遭遇重大阻击,我军伤亡惨重。”

0.1帐篷内,十多位军官脸色大变。

叶夫根尼皱着眉头问道。

“目前伤亡多少?”

“战死者已破千人,受伤的人数太多,没有具体数目。”

听到这个数字,饶是叶夫根尼曾经历过更加惨烈的战争,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欧洲战场上,他不是没打过伤亡比这更严重的战争。

但那都是持续了数天,甚至十天半个月的攻防战。

可现在,战争开始仅仅五六个小时。

他们伤亡超过了总兵力的一成。

这么打下去,这两万人怕是撑不住几天。

“敌人的伤亡的多吗?”

叶夫根尼肃然问道。

“回将军,敌人伤亡远低于我们。”

说完,那通讯兵将背上的步枪取下。

“对了,这是前线部队,在战场上缴获的敌军步枪。”

叶夫根尼一把将步枪拿了过来,仔细看了一遍。

“果然是自动步枪。

这设计,比我们的费德洛夫M1916步枪,更加精细,以龙国人的工业水平,怎么可能造的出来?”

众人纷纷围上来查看。

大家都是军人,对枪械无比了解。

好枪坏枪,一眼就能看出来。

叶夫根尼走出帐篷,举起63式自动步枪,对着远处的一棵大树扣动扳机。

哒哒哒……

子弹连发,流畅无比,没有一点卡壳。

十几位高级军官,神色一片震惊。

心中掀起一股滔天巨浪。

“我们的敌人真的是龙国人?”

“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的龙国人吗?”

此时此刻。

如果有人说,对面是米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他们都相信。

哪怕是东洋人,他们也能接受。

但偏偏是龙国人。

离谱!.

第108章,碾碎钢铁之军,缴获战斗红旗

叶夫根尼手持63式步枪,脸色变得极为凝重。

他沉默许久,问道。

“那些龙国军队,全都是装备的这种步枪?”

那名通讯兵点了点头。

“从前线传回的战报看,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枪。”

叶夫根尼心中一沉.

仿佛压上了一块大石。

他知道,这一战悬了。

一位优秀的将领,只需要从细枝末节,就能判断出一场战争的走势,甚至胜负结果。

敌人的武器装备,要远胜过他的部队。

难怪会有这么大的伤亡。

“将这杆枪好好收起来,即刻派人送回伊尔库茨克。”

“是,将军。”

叶夫根尼回到帐篷内,看着挂起来的地图,目光落向东部战线。

这一战能不能赢,就看十二师008铁卫旅能不能偷了对方的指挥部。

…………

风声呜咽,似鬼哭狼嚎。

一支七千多人的步兵,在积雪厚重的山林中艰难前行。

每走一步,都要花费极大的力气,将脚从雪地中拔出来。

这般严酷的自然环境,对一支部队的意志力,是极大的考验。

首节 上一节 162/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