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国复兴,从收复外蒙开始 第222节

一旦士气被压制,兵败如山倒。

哪怕小鬼子的军舰很多,海军人数足有上万,此刻也不由慌了神。

“八嘎,传令下去,全军突围,回本土。”

东洋远东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大怒道。

大势已去,陆军全军覆没。

必须要拼尽全力,保住这支海军部队。

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哪怕是战死,亦或者切腹自尽,他都不可能投降。

一百多艘战舰,齐齐转换阵型,掉头向着东面驶去。

看到小鬼子逃遁的一幕。

张学亮的部下立刻欢呼了起来。

这是东北海军有史以来,第一场大胜。

虽然这场胜利,有苏远的帮助。

但作战主力,依旧是东北海军。

此事传出去,他们东北海军足以威震国内,乃至整个东亚。

毕竟,东洋海军那是响当当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就在他们欢呼时。

一艘艘小船从海参崴港口开了出来。

这些船大部分都是商船,或者一些小型军舰。

“你们愣着干什么,痛打落水狗,追啊!”

有人在船上大喊了一声。

张学亮和杨宇霆听见,神色一愣。

还要追?

都说穷寇莫追,逼急了那帮小鬼子真会跟“二八零”他们同归于尽的。

二人神色都有些犹豫。

其实他们觉得,把东洋人赶跑了就行了。

拿下海参崴已经足够了,没必要穷追不舍。

破船还有三千钉。

东洋海军即使败了,也有一百多艘战舰,实力远超过东北海军。

眼看着小鬼子的舰队越跑越远,张学亮的战舰,仍旧没有动弹。

那些小船上的人,纷纷露出鄙夷之色。

“真没出息,这么好的机会,都不知道把握。”

“东北军也就这点格局了,难怪发展不起来。”

“兄弟们,别废话了,跟老子冲,玛德,小鬼子想跑,得先给咱们留下二两肉。”

上百艘小船开足马力,追了上去。

东北海军看到他们的举动,都被吓到了一跳。

“这群人疯了吗?开这种破船去追击东洋海军,找死不成。”

“一群疯子,送死也没有这么送的。”

“少帅,现在咱们怎么办,他们要去送死,难道咱们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

船上的军官纷纷开口,满脸不爽。

他们这么做,一时间,衬托了东北海军似一点骨气都没有。

张学亮皱着眉头,内心犹豫。

杨宇霆沉默片刻后,说道。

“少帅,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盟军,不能不管他们。”

张学亮无奈。

只能下令,让舰队追了上去。

大海上,波涛汹涌。

上百艘小船劈波斩浪,气势汹汹。

他们的船,最大也不过三四十米,最小的才七八米。

与那些动辄百米长的军舰相比,好比是三轮车碰瓷大卡车。

那些军舰只要回头一炮,就能把小船干沉。

但他们却毫无畏惧,船速极快。

远远看去,就似追在象群后面的一群野狼。

找到机会,就用107火箭炮,干上一炮。

而一旦有军舰停下来反击,他们就会调转方向,用极其灵活风骚的走位躲避。

小船好就好在够灵活。

距离远了,根本打不中。

而距离近了,一旦掉队,又会被所有船只围攻。

107火箭炮也不是吃素的。

一艘四五十米长的护卫舰,顶多能抗住百发炮弹,就得被轰沉。

就这样不停的骚扰追击。

短短半个小时,就让小鬼子又损失了两艘战舰。

东北军一众军官士兵看见,皆是目瞪口呆。

“少帅,他们使的是什么火炮,怎么这么猛?”

“这火炮有点奇怪,好像一次可以发射十二枚炮弹,是不是,我没看花眼吧。”

“没错,我也看到了,他们每次开炮,一次都是十二发,整整齐齐排成一列。”

“这世上还有这种火炮,我从来没听说过,是哪个国家新研究出来的?”

……

众人议论纷纷,大为震惊。

张学亮和杨宇霆,同样被那古怪的火炮,惊到了。

二人对视了一眼。

皆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疑惑。

当初,他们去外草原兵工厂参观时,可没有见过这种火炮。

难道是苏远最新研发出来的?

亦或者他故意藏了一手?

张学亮可以肯定,英法美日等国绝对没有这种武器。

“先别管了,立即传令下去,攻击东洋人的护卫舰。”

他也跟着有样学样。

保持距离,在安全范围内不停的骚扰。

东洋人反击,他们就躲避。

东洋人逃遁,他们就趁机上去打两炮。

打起了海上游击战。

“司令,支那人的舰队一直紧追不舍,我们又损失了两艘战舰。”

一名通讯士兵来报。

山本五十六气的捶胸顿足。

“可恶的支那人,该死!”

他很想回头,将敌人全部消灭。

但理智告诉他,失去了军港补给,如果继续拖延下去,结局肯定是他们全军覆没。

而且他们的头顶,还有一百多架战斗机盘旋。

这些飞机尽管早就没了炸弹,但偶尔冲下来,使用机关枪扫射,也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伤亡。

“派一艘巡洋舰和十艘护卫舰,负责断后,其他舰艇火速撤离。”

山本五十六强压下心中怒火,冷静道。

这种时候,就必须要断尾求生了。

否则,一直让他们追着咬,损失只会越来越多。

“嗨以!”

军令很快传达下去。

一艘巡洋舰掉头返航,以自杀式的袭击,冲向了后方的追兵。

两个小时后。

东北海军和炮兵团一同返回了港口。

空军部队在打光了所有弹药后,排成一线,掉头向海兰泡机场飞去。

张学亮踏上海参崴的码头,忍不住张开双臂,似在拥抱这片天地。

六十年前,海参崴曾是东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六十年后,这座城市,终于又回来了。

虽然,这座城市是苏远打下来的。

但当初他与苏远签订库伦条约时,张作林曾提过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苏远必须要动用空军,支援旅顺大连之战。

第二个条件,则是两家联合登报,昭告天下,和平共处。

西北边防军永远不可图谋东北的土地。

第三个条件,便是关于海参崴。

首节 上一节 222/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