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国复兴,从收复外蒙开始 第64节

整个唐努乌梁海,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

西到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库苏古尔泊以东。

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这片土地可以说是北方边境土地气候最好的地盘。

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相比于风沙肆虐的草原,那里更适合开垦良田。

如今,他的人马还不够多,在库伦周边开垦几百亩地,就可以养活几万人。

但等到之后兵员扩充,靠这么点田地,就远远不够了。

所以,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家国大义上考虑。

唐努乌梁海都是苏远志在必得的地盘。

“司令,我听说毛子国内正在闹革命,皇帝都被推翻了,建立了一~个新的……叫苏04什么的政权。”

吕人杰骑着战马,跟随在苏远身侧,笑着说道。

苏远目视前方,淡淡开口。

“苏维~埃,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权。”

吕人杰连连点头。

“对,就叫苏维~埃。

那帮毛子当年抢了我们那么多土地,现在他们的皇帝倒了,也该我们拿回属于自己的土地。”

苏远知道,这家伙是惦记上了北海。

他笑了笑,说道。

“你放心,该是我们的,一寸土地都不会少。”

现在,贝加尔湖还有几千鬼子和白毛军。

他们正在和新建立的苏毛打仗。

苏远没必要急着去横插一脚。

等到后方稳定,这三方势力打个两败俱伤。

到时候,他再以逸待劳,一举收复北海。

吕人杰听着苏远的话,一阵心潮澎湃。

“司令,到时候您可一定要让我来当先锋。”

苏远哈哈大笑道。

“先锋算什么,打得好,我让你领兵当主将。”

吕人杰双眼一亮,心情更加激动。

“司令说话算话?”

“君中转群子一言,驷马难追。”29一一九

听到这话,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青年将领,彻底对苏远死心塌地。

有些人参军是为了混一口饭吃,有些人参军是为了功名利禄。

而吕人杰,只为建功立业,只有一腔爱国热血。

两千多里的路程。

苏远的部队,足足花了十天才赶到唐努乌梁海。

一进这片地域,风沙就小了许多。

这里的气候也更加温暖,二月的苦寒时节,还能看到满地的青草。

唐努乌梁海虽然土地肥沃。

但因为位置太过偏僻,各方面都十分落后。

甚至这里都没有形成库伦这种人口密集的城市,只有几个大型市集。

每个市集也就相当于一~个小镇,人口在万人左右。

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当苏远带领着两千装备精良的骑兵,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就引起了当地牧民的注意。

牧民们眼神畏惧,纷纷驱赶着牛羊,避开军队。

苏远一拉缰绳,挥手示意部队停止行军。

随后他翻身下马,来到几个牧民身前,笑道。

“老乡们,不用害怕,我们是中央镇府西北边防军的部队,来这里,是为了收复边境。”

那几个牧民祖上也有汉人血统,有着与苏远一样的黄皮肤,黑眼睛。

这个时候,还没有大量的毛子人移居过来。

当地人更加认同华夏血脉。

“你是东边来的汉人?”

一~个年迈的老牧民,以蹩脚生涩的汉话问道。

苏远点了点头。

“没错,我是从燕京过来的。”

一听到燕京,那老牧民当即激动地跪了下来。

“是皇城的大老爷,大老爷啊,我们对皇帝陛下一直忠心耿耿……”

苏远赶紧扶住他的双臂,满脸错愕。

这里的人,竟然都不知道,皇帝早就不在了。

现在都已经民国九年了。

“老乡快请起,我可不是什么皇城大老爷,清朝的皇帝早就被赶下台了,现在是民主共和的时代。”

老牧民脸色大变。

他不懂什么叫民主共和,但却知道皇帝被赶下台是什么意思。

大清……亡了?

这些人的祖上都是几百年前迁移过来的。

当时,大清还是最强盛的时候。

苏远跟他们说,皇帝被赶下台,无异于天塌下来了。

“老乡,你们不用担心,我们过来不会打扰老百姓的生活。

我听说,你们这里经常被毛子军劫掠,是怎么回事,能跟我说说吗?”

那老牧民听到“毛子军”,眼里便不自觉露出畏惧之色。

他摇了摇头,转身就要离开。

“我不知道,你还是问别人去吧。”

苏远赶紧开口。

“老乡不用怕,我们是专门来收复边疆的部队。

你们要是受到什么压迫,尽管放心大胆的跟我说。

我一定给你们做主。”

那老牧民脚步一停,犹豫道。

“你们敢打那些毛子军?”

以前这里也有过清朝驻军,但每次毛子军一来,那些清朝老兵比老百姓们跑得还快。

以至于,大家都不怎么信任那些满汉军队了。

苏远拍了拍胸口,大声道。

“有何不~敢,毛子军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有枪,我们也有枪。

不瞒你们,我这次来,就是为了把所有毛子军铲除,让咱们唐努乌梁海的老百姓,回归安宁。”

听到这话,那老牧民顿时激动地热泪盈眶。

“好,好啊!总算有人来管管那帮出畜生了。

大老爷,我来给你们带路。”

苏远哈哈一笑,牵着马跟着这几个牧民,向最近的集镇走去。

一大群牛羊,在草地上前行。

后面则是两千骑兵,排成一条长龙。

其实,苏远完全不需要别人带路。

唐努乌梁海的地图,也在他的脑海中。

早在来此之前,他就将这一大片地,全都查看的一清二楚。

只是,若不找几个本地牧民见证一下,世人怎知我驱逐外敌,保家卫国。

他要的不只是这里的地,也要这里的人口。

一路走了二十多里。

苏远与牧民们闲谈不断,对这里的民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牧民们对这位平易近人的年轻将领,也多了几分好感。

“军爷,翻过这座山坡,前面有一片湖泊。

湖泊边就是咱们这附近最大的集镇。

那里有三四百毛子军,还有很多躲避战乱,逃来的毛子人。

平时,我们都不怎么敢靠近。”

老牧民说完,停下脚步,不再相送。

这些市集基本都被毛子掌控,收税极高,本地人进去做生意,至少要上缴半头羊。

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牧民们除了逢年过节,基本都不会靠近市集。

这就导致,本地人过于分散。

反而是那些外来移民,占据了主导地位。

毛子们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慢慢将这里的人口替换成了白种人。

首节 上一节 64/3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