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气象师 第222节

刘琦不敢打断他的沉思,只能在旁默默焦急。

片刻后,青衫儒士方道:“公子若执意想向那苏哲报仇,我这里倒确实有条计策,只是怕会有些风险,还会令公子和刘荆州陷于失信不义的境地。”

“快说,是什么计策?”刘琦的眼眸中,涌起了一丝希望,迫不及待的问道。

青衫儒士便轻吸一口气,把自己的计策,缓缓道来。

刘琦是越听越激动,脸色惊喜到扭曲,蓦一拍案,兴奋道:“先生此计,当真是绝妙啊,苏哲此刻志得意满,他绝对不会想到。”

“那大公子是决意用此计了吗?”青衫儒士问道。

“用,为什么不用,只要能向那苏贼报仇,什么样的计谋都无所谓。”刘琦斩钉截铁道。

青衫儒士不语。

刘琦按下了狂喜,一拱手,正色道:“先生,如今父亲对我越来冷淡,已有意立我那二弟为继承人,我又失去了蔡家的支持,如今是举步为艰,恳请先生出山,助我扭转乾坤。”

青衫儒士眼神中掠过一丝不情愿,脑海中,却立刻又想起了方才刘琦那屈尊一跪。

他便深吸一口气,起身一揖,正色道:“我适才也说了,公子待我以国士,我自当报之国士,待我向恩师支会一声后,我便出山助公子一臂之力。”

刘琦大喜,忙是紧紧握住青衫儒士的手,激动道:“能得先生这样的绝世奇才辅佐,我刘琦何愁不能扭转乾坤啊,哈哈哈~~”

他的笑声中,重新又燃起几分骄傲。

求得了这条计策后,刘琦拜别青衫儒士,策马飞奔,径归襄阳。

入夜时分,他站在了刘表面前。

空荡荡的书房中,只有他父子二人。

“琦儿这么晚了,还不休息,有什么要紧事吗?”刘表低头批示着公文,连抬头看一眼他都没有。

近日以来,刘表被各种烂事,困扰的是焦头烂额,自然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来认真对待这个许久没有见面的儿子。

刘琦强压住内心的委屈,拱手道:“父亲,儿此次来求见,就是想问父亲一句,难道父亲当真要跟那苏贼休战,当真要坐视那叛贼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扎下根,当真就咽得下这口羞辱恶气?”

刘表身形一震,笔悬在半空,嘴角微微一抽,显然是被儿子戳中了痛处。

他这才放下了笔,缓缓抬起不,不悦的目光盯向刘琦。

对视片刻,刘表才叹道:“那你想让为父怎么办,黄祖把最精锐的江夏兵都带走了,为父就算想报仇,又拿什么来报仇?”

刘琦嘴角钩起一抹阴冷,沉声道:“父亲若信儿,儿有一计,可报仇雪恨!”

此言一出,刘表身形一震,眼眸中蓦的掠起一道精光。

他站了起来,走下阶去,看着刘琦道:“琦儿,你果真有什么妙计吗?”

刘琦便用阴冷的口气,把自己的计策,一字一句的道了出来。

刘表听着听着,眉宇间涌起了丝丝兴奋,眼眸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一时负手踱步,思绪澎湃起来。

“父亲,那苏贼意得意满,他绝计料不到我们会这么做,此计必可成功。”刘琦自信道。

刘表停下脚步,眼眸中流露出犹豫,说道:“此计确实是条妙计,可为父若这么做了,岂非成了失信之人,为天下人耻笑。”

“对付苏贼这种奸贼,根本不需要顾忌什么信用。”刘琦斩钉截铁道,“儿相信,天下人皆欲把苏贼降之而后快,他们绝对不会对父亲有什么非议。”

“让我想想,让我好好想想……”刘表继续踱起步来,眼眸中奔涌着复杂的神色。

刘琦就急了,还待再劝,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不敢催促太急。

书房中,回荡着刘表的脚步声。

许久,刘表蓦然转身,眼眸中已奔涌出了猎猎杀机。

他深吸一品气,拂手道:“苏哲奸贼,反叛我也就罢了,还杀我将士,夺我城池,我刘表若就此割地言和,岂非让天下人耻笑!”

他意思已明了,要用刘琦之计。

刘琦大喜,忙拱手慨然道:“父亲英明,儿愿亲自领兵,为我刘家洗雪耻辱。”

“你?琦儿,你的伤……”刘表顿时又犹豫起来。

刘琦却面露悲壮之色,恳求道:“儿知道,儿眼下已成了废人,无法再为咱们刘家传承香火,儿也愿意将来辅佐二弟,儿没有怨言,只恳求父亲能给儿一个报仇雪恨的机会。”

刘表心头一震,蓦然间感觉到一丝酸楚的滋味。

刘琦把窗户纸捅破,明言他已知道刘表打算废掉他的继承人身份,改立二弟刘琮,而且还巴巴表示愿意接受这事实,只求能有一个报仇的机会话。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刘表这个当爹的若还不答应,岂非太过绝情。

刘琦只得叹道:“唉,琦儿你既然这么说了,为父还能不答应么,这一战,就由你全权指挥吧。”

“多谢父亲!”刘琦大喜,跪伏于地,再三感恩。

刘表把刘琦扶了起来,抚着他的肩道:“琦儿啊,这一战事关我刘家在荆州的基业存亡,你可千万别让为父再失望啊。”

刘琦慨然道:“父亲放心,这一次,我绝不会再让父亲失望,我要让那苏贼,把从我们刘家手里抢走的,吞吞都吐出来!”

……

数日后,樊城。

北门处,数以千计的苏军将士,正列队出城,井然有序的向北出发。

那韩嵩已经去宛城面见过天子,天子在苏哲的授意下,以调停人的身份,下旨命苏哲和刘表息兵,各守现有的边界。

刘表就坡下驴,领旨谢恩后,开始大规模的撤走了位于汉水南岸的军队。

南面威胁正式解除,苏哲也就没必要再以大军屯驻樊城,耗费钱粮,遂命甘宁继续率两千兵马守樊城,他自己则率余下兵马,北归樊城。

至于皇甫嵩的五千兵马,苏哲当然不打算令其回宛城,而是但天子的名义,叫他屯兵于新野,以作为樊城前线的后援。

大军出城,一路北上,不数日便抵达了新野。

首节 上一节 222/11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