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1083节

众学官中科名最高的曾教授,也不过是三甲一百名以后的名次而已。

与林延潮相较,简直萤火与皓月的差距。

林延潮对众人道:“诸位学官……”

众学官们一并垂首道:“恭候府台吩咐。”

林延潮道:“不敢当。本府这一次主持衡文大典,有许多地方,还请诸位协助一二。”

“一切听凭府台吩咐。”学官们再度齐声道。

林延潮道:“既是如此,本府也不客气了,曾教授,这一次各县儒童都已是到了?”

曾教授道:“昨日都已到了,一共一千两百八十名儒童侯考。”

林延潮点点头道:“也好,三日后府取时,各州各县的学官,都要监督好本县儒童,领着他们进考场。若是儒童在府试时有什么异议,或遇到什么不公,你们必须立即向本府提出。”

“至于曾教授,你就随同本府临至考场,尽监督之责。”

曾教授当下道:“下官遵命。”

林延潮道:“这都是本分的事,本官已是发文询问过大宗师了,他说八月之时,必会按期来本府主持院试,若是本次府试通过的学子,都可参加八月的院试。”

众学官们闻言都是大喜。

提学官一任三年,到地方主持院试,少则三年一次,多则三年两次。

至于多还是少主要看心情。

归德府去年已是进行过一次院试,今年林延潮又将提学官请到地方来主持院试,不就意味着本府童生多了一次考取进士的机会。

这当然是身为知府的林延潮为本府学子争取来的机会。

众学官们不约而同地向林延潮躬身行礼道:“一切听府台吩咐。”

见学官们如此听话,林延潮笑着点头道:“既是外面诸生云集,我们一并去外边看看本府们的读书人。”

众官员们轰然称是。

林延潮居前,其余学官分两列鱼贯随后。

之后但听梆子声三响,本是喧哗至极的衙门前大街一下子安静下来。

府衙中门大开,林延潮看着门外如潮般聚集的读书人,当下一提官袍下摆,跨过门槛走了出去。

一旁府衙衙役高声赞道:“府台大人到!”

接着又有人道:“府台大人有言,本府敦重兴学,倡诗书礼仪,请诸位学子不必跪拜行礼。”

众书生们本是要跪倒在地,闻言都是躬身齐道:“谢过府台大人!”

林延潮见上千读书人躬身向自己行礼,点了点头。

这是他第一次主持衡文之典,令他不由缅怀起自己当年第一次考府试时候的经历,对于众学子们的现在不由感同身受。

归德府府试名额与自己当初在福州府读书时一样,都是五十人。

不过福州府是科举大省,读书人一直都是很多,一个县试就几千号的人。

而归德府府试也不过千余人,但人数虽少,可归德的科举成绩一贯优异,每次会试都能中一两个进士的。

而在这些读书人中,有没有几个人将来会与自己一样金榜题名,御街夸官呢?

林延潮目光环视左右,众读书人看向林延潮心底想的就是,眼前此人就是堂堂林三元啊,若是我的文章能得他赞赏,岂非能一飞冲天。即便不得赞赏,只要通过了府试,以后就是他的门生,也是有说不尽的好处啊。

这时林延潮目光看来,仿佛洞悉了他们的心事。但见他道:“诸位学子,尔等今日来此都是有意以科举博一个出身。本朝乃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朝廷以文章取士,科举者必由学校,为卿相者必由科举出,当今天子更是思贤若渴,求才于天下之间……”

“……然科举重否?”

林延潮问向众读书人。

大家被林延潮方才一番话说的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听了他这一问,心底都是心想若是不重,何必十年寒窗来考呢?

九百四十二章 科场弊案 二合一

科举重否?

在场每个读书人都在心底自问。

当然是不重了,面上人人都会这么说,但心底却有几个人不这么想。

众人以为林延潮要否定这个说法,却见他笑着道:“本府以为当然重矣,否则我等此来何事?”

听着林延潮的话,众读书人们都是一笑。

“若是人人轻之科举,那么本府又何必在此,为朝廷开门取士呢?”

闻言下面的读书人都是大笑。

见众人大笑,林延潮肃然道:“然科举重矣,但是否有比科举更重呢?本府年少读书时,老师曾诫之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众读书人闻此都是沉思。

“诸位,何为志?汲汲于功名,并不耻之,惟功名夺志耻之。”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读书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林延潮的说法,平日我们可以追求于富贵,畏惧于威武,嫌弃贫贱。

但是心底一定要有更重要的志向,是这些不能所夺的。正如我们热衷于功名,但是不可为功名改其志向。

在场不少读书人听了都知道,这也是事功之学的主张。

林延潮当初深受天子赏识,三元及第,又为日讲官,前途无量,却因为了归德府大水的事上谏天子,被贬至地方。

富贵加身,谁都会说弃之,但做又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众读书人对林延潮敬佩之至,他真正做到了学与道合,唯有学与道合,方能做到学以致用,这正为林学的根本。

首节 上一节 1083/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