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715节

小皇帝将手中的永乐大典一丢:“林卿家,真是秋风未动蝉先觉啊!”

林延潮垂头道:“陛下之意,臣……”

小皇帝呵呵地笑着道:“我们君臣不说见外的话,既是你向朕请教,那好朕教你一策……”

于是小皇帝与林延潮计议了一番。

次日。

巳时一刻。

午门阙左门前的空地上,参与廷议的廷臣来了有三十余人。

廷议一般人数不定,多时百余人,少时二十多人都有。

廷议的地点不定,大多数在阙左门,也有在阙右门,或是会极门东庑房以南的东阁。若是下雨天或者是极为重要的廷议,会在东阁进行廷议。至于一般的廷议,都是在阙左门这样露天场所举行。

林延潮看参与廷议的廷臣,分作了两拨,一拨是礼部,九卿的官员,一拨则是御史,科道。

换句话说,一边是行政,一边是监察。

林延潮一眼望去,基本没什么熟人,御史,科道这边与自己丝毫不熟。

礼部那边更是不用说,至于几位九卿,林延潮倒是熟悉,但九卿这等大佬,身旁都聚满了官员,岂是自己能凑得进去的。更不用说林延潮的同年了,他们要获得参加廷议的资格,起码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林延潮也不想一个站着扎眼,随意混了一个圈子进去,听他们聊天。

不过众廷臣们都有各自的圈子,尽管林三元名声赫赫,但自己一加入,他们就自动转换话题。

逛了两个圈子,林延潮不免有几分格格不入。也是,自己身为内朝官,想要融入外朝官圈子却是不容易。而且这里随便一个都是三四品的显宦,人家自持身份,等闲也不会搭理你一个六品官。

片刻后,礼部尚书潘晟,武英殿大学士张四维到场。

众官员都是躬身行礼。

主持廷议的乃礼部尚书潘晟。

廷议规矩与部议差不多,所议之事与哪部有关,就由哪一部主持。所以就算张四维是次辅,也不可越俎代庖。

潘晟在面东的主位上坐下后,张四维入坐在潘晟侧席。

至于其他官员只能站着。

但潘晟又吩咐道:“来人,给林中允看座。”

潘晟此话一出,众廷臣们顿目瞪口呆。

六百五十八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明朝一直坚持,内朝与外朝两个独立体系。

因为翰林院,詹事府,内阁的独立晋升系统,内朝官几乎终身不可能任外朝官。至于外朝官更是绝对不能任内朝官。

当初张居正为翰林时,深感词臣的闭塞,每当有每逢盐吏、关使、屯马使,各按差使还朝,张居正即携一壶酒,上门请教,问利害厄塞,因革损益,贪廉通阻之事。归到家中后,张居正再篝灯细记。

翰林这等内朝官更是将六部尚书以下的外朝官都不放在眼底。

陆光祖任吏部侍郎时,就很愤怒,他说京城里有四等生物,不懂得避他堂堂少宰的大轿。一等是阉宦,一等妇人,一等是入朝象,还有一等就是庶吉士。

内朝官如此,所以外朝官也同样不鸟低级别的内朝官。

故而林延潮来至阙左门时,除了相熟的几位尚书,侍郎外,如寺卿,部院首领官,以及御史,给事中对他都是淡淡的。

不少官员官位都在林延潮之上,而且都还是张居正的心腹,所以端着架子,也不会与林延潮主动结交。

所以林延潮转了一圈后,看没什么人搭理自己,就知趣地站在一旁。

官员们窃窃私语。

“什么时候连讲官也可参加廷议呢?”

“还不是靠平日捧陛下的龙足。”

“这些词臣寻章摘句还行,国家大事,还是算了。”

“这不一定,林三元提事功之学,就是要办实事,事事功的。”

“提一学说,就能办实事,我从未见过,这还不如纸上谈兵。”

“我等别去理会,一会他提什么,我都表示反对,如此他也无颜再来参加廷议了。”

“不错,一会看他如何下得了台。”

众人正议论间,左都御史陈炌拿着名册来至门檐下,开始点名。

面对都察院的老大陈炌,众官员们都不敢说话,否则被御史盯上断然没好果子吃。陈炌喊到一个名字时,众官员们答一声,下官在。

“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讲林延潮!”

林延潮答了一声道:“下官在。”

林延潮答完后,不少目光投来,在场除了御史,科道,大多都是绯袍大员。

面对他们的注视,林延潮有些讨好似的一笑。他斗牛服昨日拿去洗了,今日来穿普通的六品官服,自是不起眼。

这些显宦看了林延潮一眼,随即又转过头去。

陈炌点名完以后肃然道:“部寺官员列北,科道官员列南,依官位为序列班。”

众官员称是后,立即就各就各位了。官员位序朝班时就排了先后高低,当场丝毫不乱,没什么争议。

众官员排列完毕后,门檐下唯独立着一人。

众官员一看,不由都是好笑,纷纷一副早知如此的样子。

陈炌见众官员都是各就其位,唯独一名官员不听自己号令,没有归列,不由大怒道:“门下何人?还不入班?”

首节 上一节 715/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