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能臣 第447节

人不怕倒霉,就怕只有自己一个倒霉,现在好了,吃蝗虫大家都有份,老天爷打雷一起扛,肠穿肚烂一起死,就是死后埋在一起也是没问题滴~~

有句名言说的好,“吐呀~吐呀~慢慢的就习惯了!”

大帐里就是如此,吐了半天之后,大家就不想吐了,反而感觉到有些饿,没办法,胃里的东西全都吐出去了,捎带着连昨天吃的也拐带跑了,不饿才怪呢!

人饿的时候最怕看到别人吃东西,肚子空空的众人看着帅位上的萧逸一口蝗虫,一口美酒的吃个欢实,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凭什么他就吃的满嘴流油,而我却吐个昏天黑地呢?”

“丢他妈,吃一只是死,吃一百只也是死,难道老天爷还能用雷劈我两次不成,就是死,也做个饱死鬼呀!”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众人心中也就不再惧怕了,有些胆大的返回到座位上,拿起蝗虫肉饼,端起蝗虫米粥~~吃!

世界之上,除死无大事,如果连死都不怕了,那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抱着必死之心的众人,吃的满嘴流油,最后拍拍肚子,除了感觉差点被撑死外,也没什么大不了吗,谁说蝗虫不能吃的,相反,还挺好吃吗!

中国人是有名的‘吃货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食物的品种之多,烹制手段之复杂,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没人会对口中的食物感到惧怕,有的只会是喜爱和贪婪,能吃是福呀!

“诸位,从今日起,齐心合力,灭绝蝗虫,它们吃田里的庄稼,咱们就吃它们,看谁吃的过谁!”将最后一只蝗虫丢进嘴里,萧逸长身而起,以手指天,代表‘吃货民族’向‘虫族’开战了!

第一百九十六章全民灭虫

“小太守,大都督,贪狼星,下凡间,手持斩蛟剑,屠尽百万军,蝗虫展翅飞千里,至此落入鬼门关”,在阵阵清脆的童谣声中,一场轰轰烈烈的‘灭蝗行动’开始了!

推行一项政令,如果自下而上的话,无异于逆水行舟,寸步难行,反过来,自上而下的推行,那就是顺水行舟,一日千里

自从吃过‘蝗虫饼’,喝过‘蝗虫粥’后,那些原本对‘灭蝗令’十分抵触的官员、豪强们,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成了萧逸的铁杆拥护者,也成了灭蝗行动的领头人!

这些人每天奔走于田间地头,并随身携带着一口铁锅,督促民间百姓大胆的捕杀蝗虫,保护庄稼,如果遇到冥顽不灵者,也不多做什么解释,直接从田地里抓过一把蝗虫,扔进油锅里,然后再配上美酒,饱餐一顿,顺带宣传一下这是大都督发明的新吃法,最后在百姓们惊惧、钦佩、崇拜的目光中,向下一处蝗灾区进发!

有了这些官员、豪强以身作则,民间百姓终于行动起来,虽然他们的见识有限,但并不愚蠢,起码跟风还是会的,连那些一向惜命的贵人们都敢大口的吞食蝗虫,咱们这些命如草芥的普通人还怕个什么呀?

于是乎,一路吃,一路宣传,整个山阳郡的百姓都行动了起来,向步步逼近的‘蝗虫大军’开战了,而他们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吃!

‘民以食为天,吃才是王道’,以前是没得吃,大家不得不忍饥挨饿,现在不一样了,已经饿的双眼发红的百姓们惊醒了,原来田野间到处都是会飞的食物,那还客气什么,吃它丫挺的!

每天清晨,太阳刚一露头,成群结队的饥民就冲进了田野间,手里还拿着纱网、箩筐、口袋,蝗虫数量太多,抓捕起来根本不费力,把口袋一张,在田地里跑上一圈,基本就满了,口袋嘴一扎,背回家去,就足够全家老小吃上几顿的,比起种地打粮来省力多了!

至于吃法也是五花八门,‘油炸蝗虫’只有贵人们才吃的起,普通百姓家里可没有那么多油,不过吗,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没有油就用清水煮,实在不行放在瓦片上烤,一样清脆可口!

在如此的大好形势下,萧逸趁机提出了‘以蝗为食’的口号,并以身做则,日日以蝗虫下酒,另外,军中的伙食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节约粮食,所有士兵的口粮一律是半米、半虫,就连那些军官们的俸禄也是如此,一半领钱粮,另一半就是好几大筐的蝗虫粉,拿回去慢慢吃吧,自己吃不完,就动员全家老小一起吃,再不行,还可以送给亲戚朋友吗!

于是乎,各种蝗虫类食品纷纷出台,什么蝗虫包子,蝗虫饺子,蝗虫肉饼,清蒸蝗虫,干烤蝗虫,绝对是天天花样翻新,不带重复的!

有些聪明人,还会把蝗虫烤干后再磨成粉,放进地窖里储备起来,就像存贮粮食一样,一筐一筐的码好,看着就让人安心,终于不用再担心被饿死了!

与此同时,蝗虫粉的药用价值也被宣传开来,经过一位神医圣手亲自证明(就是萧逸自己),经常食用蝗虫粉,可以有效的治疗夜盲症、失眠、哮喘、软骨等大量疾病,堪称一种绝世神药~~

理由也很简单,蝗虫不是老天爷派下来的吗,从天上来的虫子,自然带着一点仙气,治疗一点民间的疾病,这不是很正常吗,虽然这种解释很是奇葩,架不住老百姓就是信呀~

“小儿尿床怎么办?~~服用蝗虫粉!”

“女人月事不调怎么办?~~服用蝗虫粉!”

“男人肾虚不举了怎么办?~~还是服用蝗虫粉!”

药到病除,包治百病,一个疗程两大筐,您就放开肚皮吃吧,就算治不好病,起码能填饱肚子不是,最大的好处,它便宜呀,在市场上,一石粮食的钱,可以买两石蝗虫粉,你说吃那个?

以至于蝗虫粉从灾区的特殊食物,变成了一种药材,甚至出现了专门收购蝗虫粉的集市,每日里人来人往,繁荣昌盛,对此萧逸更是大力支持,“吃蝗虫,补补钙,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呀,至于效果吗,一只蝗虫,顶两个鸡蛋”

在如此巨大的政治宣传下,山阳轰动了,兖州轰动了,整个中原大地都轰动了,吃蝗虫的浪潮迅速席卷开来,老女老幼齐齐张大嘴巴,‘咔嚓’之声不绝于耳,给了蝗虫大军当头一棒,不但有效的控制了蝗灾的危害,更是解决了赈灾钱粮不足的问题,同时稳定了社会治安,汉人百姓是世上最纯朴的了,只要能吃饱肚子,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们就绝不会起来造反,天下也就安稳了!

秋九月,灭蝗行动已经一个多月了,几乎是全民张嘴大吃,即便如此,蝗灾依然在继续着,这些小虫子的生命力实在太顽强,胃口也好,繁殖能力更是惊人,只要有一只飞进田地里,产下虫卵,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蝗虫的乐园,一直到吃干净为止!

蝗虫繁育一次只需要十几天,而且一生就是一大窝,人类生孩子却要十个月,一胎只有一个娃,最多也就两个,初生的蝗虫就能啃食庄稼,可初生的孩子是吃不了蝗虫的,这就造成双方的数量差距越来越大,‘吃货民族’就算开足了胃口,也还是吃不过蝗虫的

面对这种情况,萧逸一咬牙,一跺脚,再次下达命令~~放火烧,只要是灾区的田地,那怕飞进来一只蝗虫,也用大火烧光它,斩尽杀绝!

那知道命令刚一下达,立刻遭到了全民的反对,就连那些官员、豪强们,也哭着喊着的跑过来劝阻,他们一是心疼地里的庄稼,毕竟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眼看都结穗了,一把大火烧光,心疼呀!

再者,他们也心疼地里的蝗虫,以前是灾星,现在可是宝贝,不知多少人靠着捕食蝗虫度日,有些商家甚至靠着贩卖蝗虫粉发了大财,现在一把火烧掉,那不是等于把‘财神爷’烧没了吗?

再说了,现在已经是九月了,秋风一起,天气转凉,到时候地里的蝗虫自己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何必用玉石俱焚的办法,把田野烧光呢?

面对各种疑问,萧逸也没多做解释,只是再次请那些官员们吃了顿盛宴,这次不是吃虫子了,而是真正的大宴,备了美酒、美食,那知道这些家伙竟然吃蝗虫上了瘾,不少人自带着油炸蝗虫,就像零食一样往嘴里扔,吃的‘嘎嘎’有声!

等到吃饱喝足,萧逸带着众人来到一块被蝗虫啃食过的田地里,开始让手下士兵挖掘那些黄褐色的土壤,全部翻过来!

“大家请看,这就是本都督下令火烧的原因!”萧逸伸手抓过一把浮土,里面赫然是一堆堆针尖大小的椭圆形虫卵,也就是蝗虫卵!

“别看蝗虫大军走了,虫卵却留下来了,它们深藏地下,等待时机,只要明年还是大旱,这些虫卵就会孵化出更多的蝗虫,到时候一场比今年还要巨大的‘蝗灾’就会出现,那个场景,估计没人想再享受一次了吧!

毒蛇噬手,壮士断腕,为了彻底灭绝蝗灾,必须把蝗虫经过的地方用大火过上一遍,再将土地翻过来暴晒,杀死所有的虫卵,以绝后患,不但是豫、兖两州,就是被蝗灾危害极小的徐州也是如此,宁可错烧三千,不可放过一只,否则明年的庄稼也保不住!“

事实胜于雄辩,在亲手挖掘过周边的土地,观察过那些黄褐色的虫卵后,官员们都默默无声的走了,很快,一道道的浓烟升起,大火所至之处,将田里尚未成熟的庄稼和正在啃食庄稼的蝗虫,一起化成了灰烬!

“苍天保佑,一场大火之后,明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之年吧?”

第一百九十七章蝗虫试人心

正当豫、兖两州的灭蝗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千里之外的许昌,一场席卷了整个朝堂的激烈大辩论开始了,而人们争论的焦点人物只有一个,就是萧逸!

当初蝗灾的情况传到许昌时,朝廷上下一片惶恐,却又无计可施,从三皇五帝到现在的大汉王朝,凡是天灾必然会惹出人祸,饥民造反,攻打官府,‘黄巾之乱’不就是这么发生的吗?

丞相曹操当机立断,为了镇压即将出现的民乱,开始大量的调集兵马,准备杀个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了!

谁能想到,两个多月过去了,一起大规模的民变也没有发生,即使有些人试图浑水摸鱼,重新挑起了‘黄巾军’的大旗,也被地方官员迅速平定下去,民心基本上是安稳的,这让文武百官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谢天谢地,平安就好!

如今灾情控制住了,天下也安稳了,对于灭蝗的第一功臣萧逸的作为,究竟是对是错,是赏还是罚,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双方互不相让,一连争吵了几天,也没得出结论!

“蝗虫乃是天赐神虫,唯有以虔诚修德方能化解,岂能随意捕杀,更何况是吃下肚去!”

“呵呵,小小虫子有何吃不得,现在许昌城里就有商家售卖蝗虫粉的,吃的人不计其数,可有一个死掉的吗?”

“萧逸是徐州牧,却向豫、兖两州的官员强行下达政令,这也未免越权太重了吧,又把朝廷至于何地,这就是图谋造反的前兆!”

“灾情如火,无数的百姓处于生死线上,等请示完朝廷再行赈灾,早就出大事了,萧大都督也是出于无奈,这才先斩后奏的”

朝堂之上,唇枪舌剑,争论的不可开交,以伏完、董承为首的汉室老臣们认为,萧逸的这场‘灭蝗行动’乃是一道乱令,会惹怒上苍,最终降罪于大汉天下的,必须下令严惩,以警世人!

另一边,郭嘉、程昱等人却认为,救灾如救火,正是因为萧逸处置得当,大胆的下令灭蝗,这才控制住了灾情的扩散,并稳住了灾区的百姓,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民变,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首节 上一节 447/1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