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226节

但崞县正好在代州南部,卡在了路上,驻兵于此的刘世让不许……圣人授我经略马邑之责,有你李神符什么事?

为此,两人从吵架到斗殴,两支唐军甚至都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

李善搓着牙花子,知道这事儿有点难办了……同时也知道了,为什么自己说出数万突厥南下的消息后,刘世让要怒视自己。

数万突厥南下,再加上苑君璋一部,高满政很难守得住马邑,李高迁、刘世让都要出兵援助,不说胜负难料……李神符率兵北上,至少有足够的理由驻扎崞县,掩护忻州、太原府。

而且李善还隐隐揣测,之前苑孝政抵代县,自己很快打探出,苑君璋今年会再度南下攻打马邑,这个消息他是写了信通知了李高迁和刘世让……而李神符为什么知晓?

按道理来说,如今已经是十月初了,苑君璋一个多月前才惨败而归,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再度起兵……而李神符突然领兵北上,很可能是得到了确凿的消息。

会是谁告知李神符的呢?

李善苦笑了几声,刘世让那老头自然认为,要么是我,要么是李高迁……而偏偏,自己突然赶到崞县,通报军情。

现在刘世让八成认准是我暗中告知李神符的了。

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破事!

李善实在是头大,犹豫着在门口盘桓好久,听里面没动静了……两人都口干舌燥,这才走进去。

“突厥南下,如之奈何?”

“宜阳县侯奉命经略马邑,自然立即出兵赶往朔州。”李神符断然道:“崞县为忻州、太原府北边门户,本王领兵驻守此处!”

刘世让冷笑道:“某已命雁门守将李高迁率兵出塞,与高满政成掎角之势,必不至有失!”

李神符正要反口驳斥,李善猛地上前几步,脸色微微发白,“江夏郡公已然出兵?!”

“不错。”刘世让看李善神态严肃,嗤笑道:“已然十月,突厥不会遣派大军……”

李善厉声打断道:“是宜阳县侯的耳朵聋了,还是某适才口误?!”

“数万突厥骑兵随苑君璋南下朔州!”

“宜阳县侯是觉得江夏郡公数千兵马能挫败突厥?!”

李善气急败坏,还真以为我是好脾气啊!

“《孙子兵法》开篇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轮得到你如此黄口小儿教训老夫?!”刘世让须发尽张,怒斥道:“如今,突厥内乱,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内斗,如何会在十月遣派重兵?!”

刘世让也不傻,打探到了突厥内部的情况,才会对李善送来的消息不屑一顾。

李神符眼珠子转了转,柔声问道:“怀仁如何得知数万突厥南下?”

“内情不便告知。”李善冷冰冰的说:“领兵两人,颉利可汗之子阿史那欲谷设,处罗可汗三子阿史那郁射设。”

刘世让狐疑的盯着李善,连领兵将领都知道的如此清晰,难道突厥真的大举南下?

那李善是如何知晓的?

李善面如寒霜,久久盯着刘世让,“权位诱人,不仅糊了刘公双眼……”

没等刘世让发飙,李善转身就走。

局面已经失控了……李善继续待在崞县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无法劝李神符收手,也劝不动刘世让立即领兵北上,现在只能赶回代县,并同时派亲卫连夜赶往雁门出塞,告知李高迁。

书房里,马周一脚将胡凳踢翻,还狠命的踹了两脚,骂道:“蠢货,一群蠢货!”

屋内除了李善,还有平阳公主亲卫杜晓,李善的亲卫头领王君昊,以及不久前来的阚棱。

杜晓虽然只是亲卫,但久在军中,在河东待了多年,对人际关系了然于心,很快判断出关键在于雁门。

突厥大举南下,如果刘世让和李神符合作无间,那么刘世让、李高迁同时出兵,约莫万余精锐,保持谨慎,步步为营,同时让李神符率兵北上驻守代县,守卫雁门,以为后盾。

那么,如果苑君璋短时间内无法攻克马邑,这一场战至少不会输……很可能会保住马邑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但如今,李高迁孤军出塞,而刘世让和李神符还在崞县扯皮……马邑是不用指望了,李高迁能不能保住兵力退回雁门,也是很难说的。

所以,现在,雁门空虚……如果突厥来袭,很可能被攻破。

“你不用去。”李善放下笔,将信纸塞进信封递给杜晓,“你即刻启程回京,将信交给平阳公主。”

能不能逃过这一劫,很难说……但至少,这个锅,我李善是不背的。

李善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一苑孝政有意投唐,维护商路,其二,苑孝政暗中告知,突厥以欲谷设、郁射设领四万骑兵助苑君璋攻打雁门,而刘世让轻易让雁门守将李高迁出兵塞外,其三,李神符与刘世让在崞县扯淡,宁可僵持,也不肯退一步,导致雁门空虚。

李善在信中最后提到,“臣粗鄙之身,蒙陛下厚待,收笔之后,即刻启程,携亲卫、青壮赴雁门,若有不忍言之事,还请平阳公主照料吾母。”

马周瞥了眼李善,说的这么可怜,难道你还要真的去雁门?

李善深吸了口气,回头看向阚棱,“阚兄,论领兵上阵,此间以你为首,还请助小弟一臂之力。”

王君昊冲阵犀利,也算心细,但领兵非其所长……数遍周边诸人,当年江淮军中与王雄诞齐名的阚棱是不二人选。

阚棱拜倒在地,慨然道:“李郎君先援手义父,后举荐在下随军西征,又力劝陛下,使义父转危为安,自当义不容辞。”

李善挽起阚棱,“点齐亲卫护兵,命贺娄善柱、贺娄兴舒祖孙召集在册府兵、村中青壮,即刻启程,赶赴雁门。”

一旁的王君昊高声应是,转身出门,而马周迟疑了下,低声问:“怀仁,不如坐镇代县……”

“刘世让什么时候才会北上雁门,你知晓吗?”李善冷然道:“宾王兄应当知晓,某在此地费了多少心神,如何容忍就此灰飞烟灭!”

“弱旅以抗强军,虽有雁门关卡,但若某龟缩后方,军中士气一落千丈。”

马周叹了口气,如果李善在代县,一旦雁门被攻破,不管是往东还是往南,还有逃脱的机会,但如果身在雁门……几无幸理。

但李善向来是个在关键时刻咬得住牙关,下得了狠心的人,去年历亭县外,绝境之中设计反击,如今还没入绝境,如何肯轻言退缩!

从墙壁上取下那柄长刀悬挂在腰侧,李善大步走出书房,眼中有着恨意,也有着狠意。

大好局势,很可能因为李神符和刘世让的仇怨而毁于一旦。

但如果能咬紧牙关挺过这一回,将士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天蒙蒙亮,一丝鱼肚白在天际之交处闪现,有些狼狈的李善出现在雁门,夜间趋马对于他来说,难度还是太大了,一晚上坠马三次,要不是王君昊、赵大等人护着,说不定要受伤。

李善身后除了三百亲卫护兵之外,还有紧急召来的两百府兵青壮,贺娄善柱许诺至少还能动员两千青壮赶赴雁门……李善一个多月前亲自下田抢收的表现在此刻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提前赶来的阚棱已经接手雁门防务,清点士卒、军械、守城器具。

“江夏郡公领精锐尽出,留守是长史、录事参军、骑曹参军事。”阚棱朗声道:“留守士卒五百,民夫青壮三百。”

李善前世今生都不擅长具体的军事指挥,直截了当道:“刘世让领兵抵达雁门之前,均由阚兄做主,朱八可回关了?”

朱八是从崞县出发,径直出雁门去寻李高迁的……这位左武卫大将军完全不知道他面临的是数万突厥精骑。

李善在心里盘算,如果李高迁跑得快,或者短尾求生,能保得住大部分兵力退回雁门,那接下来就好办了……就算苑君璋占据马邑,突厥明年借道马邑攻打雁门,自己也有至少半年的时间。

半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自己的一些手段或许能起到作用。

但是,就在此时此刻,距离雁门六十里外的营地中,喧闹的嘈杂声将还在睡梦中的李高迁惊醒。

“怎么回事?!”

“郡公,郡公!”亲卫头领连滚带爬的冲了进来,“敌军来袭!”

李高迁有些诧异,“苑君璋那厮不去攻打马邑,直接调头来攻我?”

“难道不怕高满政在后面戳他屁股?!”

一个多月前的马邑大捷,苑君璋就是久攻马邑不可,调头攻打李高迁,结果被刘世让、高满政捅了屁股,就此溃败。

“不是苑君璋!”亲卫急的满头大汗,“是突厥,是突厥!”

“每逢大事有静气。”李高迁喝骂了声,“这有何奇怪?”

苑君璋依附突厥,此次南下,必然得突厥助力,但如今都十月份了,突厥能遣派多少兵力。

李高迁大步走出营帐,翻身上马,挺直身躯,遥遥眺望,下一刻,身子僵硬了。

营门外,黑压压的骑兵铺天盖地,李高迁也是宿将,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至少万余骑兵。

李高迁的身子在马上晃了晃,摇摇欲坠,他此次携大军出塞,四千骑兵,五千步兵,加上民夫,共计万余。

但这一次和上一次不同,李高迁携带的民夫不多,而且也不是步步为营,营盘并不稳固……换句话说,被突厥攻破的可能性非常大。

李高迁的判断力很准确,仅仅两刻钟,营盘前阵已近崩盘,无数突厥骑兵或手持弯刀呼啸而过,或弯弓搭箭,骑兵如利箭一般直指大旗。

如果李高迁能拼死抵抗,调动从左右出营的骑兵夹击,或许还能暂时稳住阵脚。

但他选择的是,弃军而逃。

巨大的喧闹声响彻整个营盘,无数人眼睁睁的看见李高迁并数百亲卫狼狈向东逃窜,高高的大旗无力的坠落。

唐军彻底崩盘了。

第390章 筹谋破敌

雁门以西,黄沙漫天,秋日如血。

当朱八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赶到营盘,正好看见黑压压的突厥大军来袭。

朱八直接打马回身,奔出五六里路,就隐隐听见身后传来嘈杂声,李高迁已经败北,弃大军不顾,率数百亲卫东窜,唐军彻底崩盘,成为突厥骑兵口中食。

李高迁自以为丢下那么多诱饵,自己应该能逃出生天,却没想到……曾经在去年败在自己手中的郁射设亲率两千轻骑紧追不放。

去年颉利可汗亲率十余万大军破雁门,几乎打穿了整个河东,虽然郁射设不是唯一败北的将领,却遭到了颉利可汗的鞭责……郁射设虽然深恨颉利可汗,但形势比人强,这股恨意如今自然是直指李高迁。

从清晨到午后,两千突厥轻骑像一群高明的群狼一般,将目标身上的肉一点点的撕裂,李高迁身边的亲卫从三四百人到一两百人,等他狼狈的逃到雁门不远处,已经只剩下十余人了,不过乘乱而逃的唐军士卒也都纷纷向这个方向奔来……没其他地方能去了啊!

城墙上的李善眼神冰凉,心想不论其他,太子李建成实在是择人不明,看看他挑的这些武将……虽然说他只能从李世民挑剩下的人中挑选,但也不能将李高迁这样的货色推上左武卫大将军这个位置。

遭突厥大军围攻,弃军先逃……放到哪个时代,都必然是遭到鄙夷的。

“明府……”一位中年官员站在一旁,脸上满是惊惧。

“都准备好了?”

“是。”

李善深吸了口气,“开始吧。”

城门缓缓打开,千余步卒、数百骑兵依次出城,李善双手摁在城墙砖石上,专注的盯着远处还弥漫的黄沙。

一旁的马周低声道:“太冒险了。”

“我知道。”

“江夏郡公弃军先逃……”马周哼了声,“倒是没看出来,你李怀仁也有心软的时候!”

李善勉强保持平静的神态,侧头轻笑一声,“世人皆道,东山李怀仁,以仁义为先,于军中设伤兵营,心怀大仁,”

马周嗤笑了声,没再说什么,他和身边这位朝夕相处已经快两年了,哪里不知道这青年的脾性……看似仁义,实则冷漠,关键时刻,心硬如铁。

但没想到,朱八传回战报后,李善遣派范十一等人率斥候出塞,之后很快下定决心,使阚棱、王君昊为首,率步骑出关接应败兵。

要知道战报不久前才送往崞县,即使刘世让得信后立即启程,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抵达雁门……千五士卒出塞接应,若是战败,雁门有可能被迅速攻破。

到那时候,李善这个锅是背定了,可能还在李高迁之上。

实在太不明智了!

李善微微闭上眼睛,在心里不住盘算,的确,这是一次冒险。

但却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

对于马周的担忧,李善心里也有数,他对马周早就有着确凿的判断,这是个在政务上很有能力的士子,同时看似放诞不羁,实则心有准绳,但军事上马周并没有什么天赋,这一点从去年山东一行中就能看得出来。

马周只看到了出塞接应的风险,却没看到如果不出赛接应……风险只会更大。

首节 上一节 226/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