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338节

一般情况下,这么大规模的战事,超重都会历史设行军总管,以亲王、郡王担任负面大将。

比如去年的河东道行军总管襄邑王里李神符,以及前年的河北道行军元帅淮阳王李道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李唐李国之后,那么多年,虽然也曾经有秦王李世民大败刘武周、宋金刚,但总的来说,北地军阀和突厥是占了上风的。

比如武德五年,颉利可汗率五万骑兵,携苑君璋所部攻伐河东道。

当时,颉利可汗坐镇忻州发号施令……坐在太原府的头顶上,突厥骑兵四处侵袭,几乎打穿了整个河东道。

颉利可汗、苑君璋为什么能肆无忌惮的洗劫河东,关键就在雁门关。

之前这么多年,雁门关几乎就像是不设防一般,明明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却像个青楼女子,对谁都能叉开腿。

前一任代州总管李大恩,之后的并州总管刘世让,在之后的作物为大将军江夏郡公里高迁,都无力阻止突厥破关。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各种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坚守雁门关,朝中上至胜任力远、太子李建成,下肢普通将校,都没什么太强的信心。

这直接导致了河东军事重心的向南倾斜,代州不成为重点,而并州、太原府一代成为了抵御突厥的坚固防线。

封伦小心翼翼的道:“若援兵北上,只怕被颉利可汗视作大战将起。”

封伦的话意思很明显,援兵北上,很可能导致战士不受控制的扩大化,正式拉开两国大战的序幕。

而已如今唐朝的局势来看,现在就开展,其实是不合适的。

李渊、李世父子此时想的都是同一件事,虽然贝蒂风云最早是由刘世让、搞满正掀起的,但真正掀起惊涛海蓝的还是李善。

这厮实在是太能惹事了,当时代州总管府都没复设,硬生生的凭着一己之力,纵横北地,拉起了这一支战力不凡的代州军。

只怕也是李善两场大捷,让突厥猛然发现了实力迅速攀升的唐军的存在产生的威胁,又因为李善招抚苑君璋,李唐和突厥之间没有了缓冲地带,才导致了突厥大举来攻。

殿内一时安静下来,封伦提出的疑问不仅仅是北上援军,更是直接联系到河东道兵力分配,整体战局……这不是立即就能决定下来的。

平阳公主可不管,直截了当道:“中书令此言何意?”

“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一处,大举南下,如今朔州战火纷飞,难道大战尚未拉开序幕吗?”

“若不遣派援军,难道坐视雁门关被攻破?”

“若是并州失陷,晋阳失守,难道是封公来担责吗?”

平阳公主脸色平静,但言辞犀利异常,逼得封伦无言以对,不得已起身告罪。

李渊摆摆手,心里反复盘算,调配河东道兵力,这不是上最皮衣碰下嘴皮就能轻轻松松完成的。

除了兵力调配之外,粮草、军械、防区等等太多的因素了。

即使考虑大战已起,也不应该在这儿关口做调整,很容易出现混乱,被对手抓住空子。

平阳公主有些失望,也恨李善的自作主张,本来设置好的那条路……平平安安的回朝,过上几年好日子,娶妻生子,有自己庇护,必然不会被卷入夺嫡之正。

他日新朝,不管是太子还是秦王登基,自己至少都能保住李善。

结果呢,明明知道快要回朝了,非要新设寨堡,明明知道大战在即,非要出塞巡视……现在好了,陷入绝地。

之前李善在河北山东两次陷入绝地,先是夜袭大捷,后以三寸不烂之舌从万军从中用欲谷设换回了李道玄,最后筹谋定计,大破叛军,擒杀刘黑闼。

之后李善也曾经在马邑陷入绝地,最终雪夜袭营,擒杀郁射设,逼降苑君璋,声名一时无二。

但这一次,无论是平阳公主还是李世民,都没什么信心。

如果是在雁门关内,怎么都好说,但如今是被困在顾集镇,麾下也不过千余士卒,兵力太过悬殊,而且依仗的也不是坚固的馆陶县城,而是才刚刚搭建的顾集镇寨堡。

虽然突厥不擅攻城拔寨,但这种寨堡……投鞭断流,吐口水都能淹死了。

平阳公主都不知道怎么跟朱氏说这件事……难道说,你儿子太能作死了,所以才会……

沉默了半响后,太子李建成开口道:“父亲,或设河东道行军总管,以任城王道宗出任?”

李渊有些犹豫,这倒是个不错的策略……呃,算是个顶级的和稀泥了。

并不改变河东道的局势,但授任城王李道宗行军总管的职务,由其决定是否北上援救雁门关。

平阳公主抢在前面开口,“大兄此策得当。”

殿内一片寂静,谁都知道,东宫、亲王府夺嫡,平阳公主向来是不掺和的,从不在两者之间有任何偏袒,但今日却出了例外。

第609章 名正言顺

平阳公主知道李善和李道宗虽然来往不算多,但却很是投缘,交情不错,甚至李道宗最早有意在突厥来犯之际领兵出塞,只不过后来复设代州总管府,导致越境出战……李渊才会否决此事。

见平阳公主这么捧场,太子李...

第610章 道歉

不好意思啊,手机码的,没想到错了这么多字,回头我一个个改,也感谢大家捉虫

第611章 天赐良机

突厥大举南侵的消息很快就在长安城内散播开,对于这个初生的帝国来说,随随便便就能组织起十万大军的突厥,似乎永远是盘旋在头顶的阴云。

其实事实上,李唐立国之后,突厥只在武德五年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战事,同时攻入河北、河东、关内道三处,总兵力超过十五万人。

但那种压抑甚至恐惧的气息依旧笼罩着这个如今全天下最为庞大的城市,坊间各种乱七八糟的,什么样的离谱消息都有。

甚至都传出了突厥已经攻破雁门关,兵锋直逼太原府的消息,多有朝中“有识之士”认为圣人当遣秦王再出山。

不过各种消息中,有一条是得到几乎所有人公认的。

颉利可汗如此大动干戈,和邯郸王李善是有某种联系的。

没办法,山东一次、代州一次,李善两次生擒欲谷设,颉利可汗花了那么大的代价才将丢人现眼的儿子换回去,怎么可能不报复?

甚至坊间还有人对李善颇有异议,比如近日的平康坊内,一个宽袍大袖的青年义正言辞,“李善此人,以商贾起家,看似怀仁,实则精于算计!”

“若非其生擒欲谷设,还几度羞辱,甚至在太极宫内还大打出手,颉利可汗何至于起大军来攻?”

“结果呢,他倒是得陛下信重,列入宗室,册封郡王,荣华富贵,何曾顾及民众?”

旁边几个青年面面相觑,一时间都说不出话来,倒不是对方条理清晰无法反驳,而是对方虽出身名门,但这番话实在有点无耻啊。

这位无耻的青年,是李善不多的仇家,不同于裴世矩是因为前身的渊源,这位是李善穿越后实实在在结下的仇家。

太原祁县王氏子弟,王仁佑。

不得不承认,太原王氏子弟的名声还是挺好用的,不说别的,王仁佑来平康坊饮酒取乐,多得是捧臭脚的。

但捧臭脚是为了能借助太原王氏的名声,也不都是心里没数的……邯郸王这两年名声鹊起,扶摇直上,无论文武,都堪称绝品,陛下都赞其世间第一流人物。

王仁佑如此大加抨击,而且还以怜惜民众的角度……实在让人有点听不下去。

一个略微年轻点的青年笑着说:“邯郸王赴任代州,先逼降苑君章,后有雁门大捷,想必此次当能坚守雁门关……”

“只怕未必。”王仁佑嗤笑道:“朝中屯重兵于并州,不发一兵一卒北上,如今突厥十余万大军勐攻雁门关,代州军独木难支……”

周边几人都脸色微变,那个年轻点的青年甚至都没掩饰脸上的鄙夷……太不要脸了点吧!

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没有代州军坚守雁门关,突厥大军破关后立即借道猩州,直袭太原府,你祁县王氏的陵墓都在突厥人马蹄下……而你却在背后说三道四,说出去那丢的是祁县王氏的脸面啊。

王仁佑似乎没发现身边几人的沉默以及鄙夷,几大杯酒下腹,熏熏然之余,拍桉笑道:“诸位还不知晓吧?!”

“两个月前,李善于塞外建寨堡……”

“倒是听说过。”一位年岁略长的青年点头道:“据说朝中颇多异议,还是陛下许之。”

王仁佑突然放声大笑,勐地锤了下桌桉,震的镀金酒盏叮叮当当摔在地上,“哈哈哈,李善此僚,被困于顾集镇……哈哈哈!”

“什么?”

“怎么会……”

王仁佑得意的挥了挥手,“或许雁门得以幸存,但顾集镇必复为废墟!”

“当日李善羞辱欲谷设,不知道欲谷设会如何讨回这笔债!”

王仁佑还在那喋喋不休,周围几人交换了个眼神,都觉得这厮是不是疯了……在这种半公开场合如此大放厥词,还指名道姓。

要知道如今的李善可不是三四年前的孤苦少年郎,无论在哪一方的眼中,李善都有着不轻甚至很重的分量。

但这几人如何能体会得到王仁佑的心情?

太原祁县王氏子弟,王仁佑本有着一条通天大道,虽然未必能爵封郡公、国公,也未必能官至宰辅,但也能平步青云,荣华、富贵、权势唾手可得。

原始空中的王仁佑的确就是如此,虽然官儿没做得多大,但名气却不小,因为他极得叔母同安长公主的宠爱。

历史上贞观年间,太子、魏王夺嫡,最终花落晋王李治。

李治正位东宫之后,同安大长公主亲自说媒,王仁佑的女儿入东宫为太子妃,太原王氏以及王仁佑的妻族河东解县柳氏实力大涨,光是宰辅就出了三位。

呃,只不过王仁佑这位女儿眼神不太好,与萧淑妃斗得死去活来,然后从宫外接了个千娇百媚的女人入宫……

当然了,这一世的王仁佑基本都和这些无缘了,那些本唾手可得的都已经离他远去。

早几年,仗着太原王氏子弟的名头,仗着同安长公主的名头,王仁佑在长安城内名声不小,谁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自从李善横空出世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最早结怨是因为王仁表,那只不过是小事罢了,但之后,王仁佑几度出手,特别是引了秦王府子弟出手……结果呢,长乐坡一场斗殴,王仁佑被揍得挺惨,之后私下还被秦王府子弟找过麻烦。

但这都无所谓,让王仁佑难以接受的是,李善居然和秦王府子弟结交……你们是不是贱啊,被揍了一顿还贴上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之后王仁佑略为老实了一点,也学乖了一点,玉壶春封门一事他只是起了个头,将祸水引到了京兆杜氏头上。

但让王仁佑吐血的是,这个锅最后还是砸在了自己头上。

被淮阳王痛殴的时候,王仁佑几乎都要脱口而出了,“夺产业者,京兆杜氏!”

简而言之,经过几件事后,王仁佑的名声越来越糟糕……世家门阀子弟,也不都是能出仕的。

想出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得有名气……当然指的不是王仁佑现在这种名气。

在李善救回平阳公主之后,曾经因为王仁佑喋喋不休而向李渊提及的同安长公主也不肯出手了。

在李善和清河崔氏定亲的消息传开后,王仁佑大醉一场,他觉得此生再也没希望将李善如何了。

但没想到,世事奇妙如此,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已经有了一条青云大道的李善居然失陷在了顾集镇。

虽然不能亲眼目睹李善的下场,但王仁佑很确定李善逃不过这一劫。

今日王仁佑以心怀乡梓为由,特地请了两位同样出身太原的兵部官员赴宴……突厥大举来袭,兵力或过十五万之巨。

最关键的是,其中一位官员提及,刚刚收到雁门战报,邯郸王李怀仁被困于顾集镇,而朝中共议,急遣永康县公李靖北上赴任代州总管,但并没有立即派遣援兵北上。

王仁佑当时要不是死命掐着大腿,险些当场手舞足蹈的庆祝起来。

那位官员还好心的提醒,雁门关如今战事惨烈,但短期内无虞,若有亲卷,还是接入长安的好。

在王仁佑看来,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如果没有援军,那么雁门关最后很可能会失守。

王仁佑觉得,这实在是天赐良机啊。

第612章 闹大了

王仁佑并不清楚为什么没有援军,他也不知道河东兵力部署调配,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朝中做出了决定,那就不会随意更改。

首节 上一节 338/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