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9节

前世李善出生农村,除了课本、佛经外什么书都看不到,直到高中才去了县城,有次和同学聊天听人说了句“脏唐臭汉”,不解其意的李善特地去查了资料……啧啧,绝不仅仅是李世民强占弟媳,李治偷庶母,李隆基扒灰这几件。

不远处那就是了。

这位房陵公主后来出轨了……对象就是她身边那个拎着卡哇伊兔灯咿咿呀呀的孩子,她姐姐长广公主的儿子,也是她今年才三岁的外甥杨豫之。

而房陵公主夫婿窦奉节可没有房老二那么能忍,找了个机会捉奸在床,将杨豫之给五马分尸了!

啧啧,真够狠的!

宇文士及指向正踱步往右的一行人,“那是圣人龙潜之友武士彟,如今官居工部尚书,爵封应国公。”

噢噢,武则天的老爹。

“此人与前朝观王亦有交情,以其侄女下嫁。”宇文士及耐心的说:“这几家均是朝中贵戚,不涉朝争,若能交好……”

李善若有所思的低声致谢,这两句话显然是在提点自己。

但哪里能攀附得上……李善心里苦笑,视线落在武士彟身边那艳妆女子,应该是武则天的老娘杨氏,据说出嫁时候都四十岁了,看起来不太像啊。

虽然距离远了点看不见面容,但腰肢轻摆透出一股媚意……李善心里啧啧了两声,这位也是个猛人,比招面首的女儿武则天、外孙女太平公主还要牛。

据说历史上几十年后,杨氏都七八十岁了,和外孙贺兰敏之通jian……

黄昏时分,达官贵人都离开,李善陪着宇文士及下山。

“东山寺如今声名鹊起,不知可否容女僧修行?”

李善呃了声,刻意而委婉的说:“需问过主持乌巢禅师。”

“听闻乌巢禅师修闭口禅已有十年?”宇文士及似笑非笑道:“但一个月前,尚未闻乌巢之名。”

李善尴尬的笑了笑,“贵人愿入寺修行,自然是求之不得。”

李善但很识趣的没有打听宇文士及的身份,虽然今日恰逢叛奴,他需要一面挡箭牌。

目送宇文士及翻身上马离去,李善返身上山,摸着下巴上的绒毛揣测这人到底是谁?

“大郎,有人找你……”朱八指了指在大殿门口来回踱步的一位青年。

“足下便是李家大郎?”青年眼睛一亮,“在下王仁表。”

李善愕然回礼,“王兄这是……”

“东山寺立寺百多年寂寂无名,却在一个月内名声鹊起,以高僧真经保全寺庙,又以真经、琼瑶浆……”王仁表轻笑道:“今日上香,小儿投掷一钱未得琼瑶浆。”

李善嘴角动了动,你丫的只出一文的香火钱,还想来碗琼瑶浆?

这半个月就没见过你这么抠门的!

王仁表却神采飞扬,作为家中长期打理庶务的子弟,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商机,对方是将琼瑶浆和求经拜佛挂钩,这种手段不能说不巧妙,但必然难以持久。

虽然不知道琼瑶浆的市场有多大,但王仁表愿意赌一赌。

隋唐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宋明,世家大族的手脚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怎么可能不伸入商业这块肥肉呢。

但琼瑶浆这么快被盯上,还是让李善有些意外,他饶有兴致的看着面前这位青年,心想要不要赌一赌。

“请入内详谈。”

“好,今日京城不宵禁,有的是时间。”

……

元宵佳节,长安城是不行宵禁的,宇文士及黄昏时分离开东山寺,在泾河边犹豫半响后,拨转马头向远处驶去。

半个时辰后,视线所及之处,一座小小的山丘,一座小小的寺庙出现在宇文士及的眼帘中。

敲响寺门,对于斩钉截铁的拒绝,宇文士及并不意外,只将今日李善抄录的经书递了进去。

在寺门处呆呆的站了很久,宇文士及也没有离开。

对于一位封爵国公,身居中书侍郎的高官来说,闯入这间寺庙轻而易举,但里面那位在半个月前放出话来,“必欲就死,可相见也。”

宇文士及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西归李唐决定,但抛妻弃子而走,却成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

想起一个时辰前见到的那个少年郎,宇文士及不禁有些羡慕。

羡慕和自己从小交好后来分道扬镳的李德武居然有这么出色的儿子,更羡慕同样是抛妻弃子,而李德武的儿子却活着。

当年自己独身西奔长安,妻子南阳公主,并十岁的独子宇文禅师被窦建德掳去。

当时同样被掳走的还有李唐的淮安王李神通,同安长公主和驸马王裕,还有李世绩的父亲徐盖,如今的太子东宫太子洗马魏征。

这么多人,都活着回到长安,只有宇文禅师死了。

夜月高悬,宇文士及终于翻身上马,最后回头看了眼小小寺庙后趋马离开。

他也不知道今天在东山寺为什么对那位少年郎那般顺眼,甚至企图替对方抗下那些完全没必要承受的压力。

但他并不后悔,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做的多些。

第15章 谁更惨?

空旷的寺庙内,欣喜的和尚、村民正在收拾残局,显然今天收获颇丰,李善和王仁表慢慢踱步,后者的妻子拎着两盏小巧的花灯在后面嬉戏。

“在下倒是想把秘方卖给你呢。”李善眼神闪烁,“就算送于阁下都行……”

“说笑了,说笑了。”王仁表摆手道:“合作分利,已是占了便宜。”

李善还真不是说笑,作为穿越者,这样的一份秘方的价值并不算太高,只要有足够的,可能的的回报,他是愿意送出去的……就当是风险投资了。

东山寺免于裁撤,主要得益于那几本经书和李善给玄奘规划的西行路线,琼瑶浆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即使是在后期挖掘第一桶金的过程中也是可有可无,肯赠礼佛钱、香火情的也都是冲着经书来的。

但琼瑶浆也已经因为口感细腻滑口而小有名气,李善对日后规划已经有了些思路。

琼瑶浆本身,对李善的帮助已经不大了,他也不指望靠这玩意发家。

沉思片刻后,李善坦然直言,“谢过好意,但合作分利并不合适,还是一次了断来的好。”

王仁表吃惊的看着面前的青年,他的确起过一次买断的心思,也不怕对方弄鬼,但这么轻松得手,却出于预料。

“二十贯吧,再请在城内寻个相熟的铁匠铺,打制几件厨具,若阁下有门路,帮忙寻个修屋建宅的匠人。”

王仁表眼睛都瞪圆了,后面两个条件都是附带的,秘方才二十贯?

这个时代,类似的秘方是可以传家的,也是世家大族敛财的利器,不然朱家沟的村民为何那般感激李善?

“保密颇难。”李善笑着解释道:“而且在下身上有些因果,不想连累他人。”

王仁表一皱眉头,轻声道:“得罪了人?”

“嗯。”

“在下祖籍太原,不知可帮的上忙?”

“太原王氏?”李善脸上神色不变,作势想了会儿摇头道:“不为难仁兄了。”

王仁表在寺庙中转了大半天,显然也不是只带眼睛不带耳朵的,笑道:“听说足下出身陇西李氏?”

“呵呵,呵呵……”李善笑了,连连摆手道:“佛面贴金,说笑了。”

王仁表一挥袖袍,轻声道:“今日见足下风采,必世家出身,非小门小户,王某诚心相问。”

李善在脑海中翻阅太原王氏……好像在唐初没什么大人物,自己能借得上力吗?

本就不是专业学历史的,李善只依稀记得李治的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就是被指掐死武则天女儿的那位王皇后。

沉默了会儿,李善轻轻叹了口气,“阁下何必刨根问底呢……在下曾祖申国公。”

“申国公?”王仁表一脸茫然,在脑海中寻找。

中国历史上封爵申国公的人很多,但在唐朝之前,只有三个人,而且是祖孙三代。

“是鞭抽宇文黑獭的李公?”王仁表意外的问。

李善轻轻点头,所谓的宇文黑獭就是北周的实际创建者宇文泰,其人一生纵横沙场,最危险的时刻是一次战败,即将被追兵所杀,当时身边仅有的部将对其辱骂鞭打,追兵认为宇文泰只是小卒舍弃追击他人,宇文泰这才逃得一条性命。

那位部将就是李善的曾祖李穆,后封爵申国公,祖上自称李陵的后人,而陇西李氏是自称前汉飞将军李广后人。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就是与匈奴大战最终投降,坑的司马迁被割了唧唧的那位。

李陵遁入草原百年,族谱早就不可考了,李穆这一支自称陇西李氏……说的难听点,这是硬是往脸上贴金。

李善的前身不懂,但穿越过来的李善是心里有数的,开玩笑,从西汉到东汉,再历经三国大战、衣冠南渡、南北朝,陇西李氏的族谱都不可考了,你个鲜卑人跑来说是李陵后人……这谁信啊!

“可叹之后内乱,又遭人进谗,否则也难说……”王仁表啧啧两声。

李善听得懂这句话,经历了魏、周、齐、隋这数百年混战,世族的族谱都有点模糊,如果李浑不死,持续至今,说不定还真会被公认为陇西李氏。

因为太原王氏也是这样的,晋阳王、祁县王、琅琊王都能追溯到秦朝王离,但实际族谱乱的很。

更别说隋朝皇室自称弘农杨氏,唐朝皇室自称陇西李氏……

王仁表继续往下推算,神色一变,“第三代申国公李金才族灭,唯其侄儿李德武……”

王仁表突然想起了一个月前曾轰动京城的破镜重圆的佳话。

“在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但出生于岭南。”李善侧过身去,用眼角余光瞄着王仁表的神情。

好一会儿之后,王仁表才闷闷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秘方二十贯,还请仁兄勿泄。”李善作揖道:“天寒地冻,盘缠皆无,难返岭南,这才借住寺庙。”

“勿泄?”王仁表一个激灵,“裴家还不知情?”

“岭南初定,旧仆皆叛,如何得知实情?”

王仁表咽了口唾沫,虽然他出身太原王氏,但毕竟是个小辈,而且在族中地位不高,不然也看不上琼瑶浆这种生意,为了此事可能日后要去扛河东裴氏,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待得化冻后就回岭南?”王仁表试探道。

“可能吧。”李善叹了口气,“不合作分利,实是为仁兄考虑。”

十九岁的王仁表有点纠结,心想自己这算不算趁火打劫?

“不早了。”李善轻声道:“若是有意,这些日子小弟就在寺庙或山脚村落里扫榻以待。”

李善有点失望,但也觉得在情理之中,谁愿意为了个无名小卒去冒可能得罪河东裴氏这样的豪门,如今裴氏在唐朝有裴矩、裴寂两个宰相,这点上五姓七家都没法比。

回京的路上,王仁表还在琢磨要不要买下这个秘方,他掌管家中庶务已有一年多了,察觉到琼瑶浆可能带来的利益,但二十贯……实在太刻薄了,而且李德武抛妻弃子,那少年郎孤苦无依。

要不多给点?

但父亲半个月前赴任随州主管,自己手头也就不到一百贯,总不能将刚到手的宅院给卖了吧……想到这,王仁表心头涌向一股暖意,虽然母亲刻薄,但父亲赴任前将一处宅院转到自己名下。

马车停在一处庞大的宅院外,大门紧紧关闭,侧门也已经关上,王仁表不以为意,扶着妻子从角门处进了府。

“郎君总算回来了!”一个下人急匆匆的奔来,“郎君,主母传召。”

王仁表神色一紧,带着妻子去了后院,刚进门就瞥见一个衣着华美的青年。

“儿子拜见母亲。”

坐在上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一身绫罗绸缎,发髻上别着一根金灿灿的发簪,嘴唇略薄,颧骨拱起,活脱脱的刻薄相。

“听闻今日你去了东山寺?”

王仁表还没来得及回话,一旁的青年就笑道:“姑母,京中遍传有高僧携真经东来,挂单东山寺,想必九弟是去为姑母求经的。”

“噢?”老妇人眉头一挑,“果真如此?”

王仁表一时找不到话说,忍不住侧头看了眼,那位插话的青年是他堂兄王仁祐,向来和自己不对付。

首节 上一节 9/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