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26节

  “臣没那么大的智慧,臣以为也可以从生产资料下手,若是把这生产资料集中在了朝廷的手里,也不用多,有个三成就足够了,那这封建、官绅、商贾这个集体里最薄弱的那一环,商贾这一片土壤就不攻自破了。”

  朱翊钧看着王崇古,王崇古看着张居正,张居正看着小皇帝,三个人面面相觑,王崇古此言一出,立刻让大家都沉思了起来。

  破姑息整饬吏治,不只是从吏治上出手,还要从生产资料上入手,这就是王崇古所言的核心逻辑。

  张居正沉默了许久说道:“陛下,这大司寇还是早入阁为妙,臣觉得此言甚妙,若是能做好了,佐以考成法,更能长治久安。”

  王崇古说的生产资料让当然包括了土地、矿产、牧场、水草等等,也包括了大明最近在搞的官厂,这都是生产资料。

  “朕早就准了,大司寇一直不肯入阁办事,怪朕了?”朱翊钧两手一摊说道。

  去年族党的党羽鼓噪着让张四维入阁办事,朱翊钧就已经说了让王崇古入阁办事,舅舅外甥都一样,过年的时候,朱翊钧还专门赐了鹤氅和太子少保,就是为了王崇古入阁打个提前量。

  但王崇古那是反复的推脱,一会儿说自己年老体衰,一会儿说自己无德不仁,一会儿说自己寸功未立,最近的说辞是毛呢官厂未能大成、皇宫还在营建之中,实在是有心无力。

  王崇古赶忙说道:“陛下,臣这不是鼎建大工复建皇宫吗?这个皇宫复建之后吧。”

  朱翊钧同意了王崇古的推脱,事主不乐意,强行让王崇古入了阁,那王崇古也只会以生病为理由,不入阁办事。

  入了阁还能不入阁办事?

  还真的可以。

  徐阶倒了之后,李春芳当了几年首辅,李春芳今天生病、明天乞休,反正就是不办差,高拱和张居正在朝里斗法,李春芳左右都惹不起,只能避开了。

  朱翊钧在工地呆了很久,他的所有提议,都被王崇古给否决了,小皇帝的提议,每一项都是杀头的罪名,比如廊柱空心、比如减少加密箍、比如土建垃圾填充、比如廊柱减少钢料、比如土料回填,这全都是偷工减料的标准做法。

  王崇古那是一万个不同意!

  就这个土料回填,就让王崇古冷汗直流,说的是挖开地基后,埋好了柱子,土料回填,按照设计,应该是三七灰土夯实,一层灰一层土,层层夯实,保证不会因为下雨之类的塌掉。

  皇帝说直接土料一堆,省时省力。

  王崇古听完那叫一个叹为观止啊,按小皇帝的做法,这三百万的工程,怕是几十万就能搞定!

  别人是雁过拔毛,小皇帝这干脆是雁过留毛,把大雁给拿走了!

  王崇古也有阴结虏人的罪名,但那都是张居正当国之前的事儿,张居正当国以后,王崇古就入了京协理京营戎政,结果挨了一顿暴揍之后,王崇古这阴结虏人的买卖就停了,王崇古怕死,钱哪里都能赚,命只有一条。

  按照皇帝登基的特赦法,王崇古在隆庆六年六月之前犯的错,就既往不咎了,毕竟皇帝登基,大赦天下了。

  朱翊钧哼着小曲离开了鼎建工地,回文华殿偏殿去了,他最近在看小说,章回体小说,一共就一百章,说的内容是唐三藏取经。

  南衙兵备太监张进卖书赚的盆满钵满,就四处留意未曾刊行的好书,他收到了一本书,华阳洞天主人写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就急忙呈送御前了。

  西游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本长篇神魔小说,和后世认定了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不同,在大明,这本书的作者仍然是华阳洞天主人。

  西游记,朱翊钧爱看,他越看越觉得奇妙,越看越觉得古怪,这哪里是一本神魔小说,分明就是一本政治小说罢了。

  借着神魔世界观,反映和揭露大明的种种黑暗和腐朽,歌颂向封建与腐朽挑战的叛逆精神和英雄行为,但是这本书是结结实实的悲剧,勇于斗争和反抗的孙悟空,最后成为和漫天神佛没什么区别的佛,修成了正果,何尝不是一种泯然众人矣的妥协和同流合污呢?

  看书就像是照镜子,这西游记很像是万历皇帝,也像是嘉靖皇帝,尤其是嘉靖皇帝,旁支入大宗,大闹朝堂,革故鼎新,走到了一半,就被五指山镇压了,最后成为不视事儿、冷眼旁观看世人的君主了。

  也有点像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师从张居正,练了一身的本事,手握张居正练出的强兵,戚继光那就是张居正留给万历皇帝的如意金箍棒,结果万历皇帝自己戴上了紧箍咒,最后躲在了皇宫里,也成了冷眼旁观看世人的圣人来。

  “让先生看看,把到底是谁写的,给朕找出来,敢阴阳怪气朕的爷爷是吧!还有没有王法了!”朱翊钧敲着桌子对着冯保说道:“把这书原封不动的宫刻,让朕提上一两句,就没人敢仿刻了。”

  “这书写得好,赚钱也是极为要紧的。”

  冯保俯首领命,略微有些怅然,皇帝修省尚节俭是好事,但是,这抠门到了皇宫鼎建还要抹零的地步,这尚节俭完全是过了头,都怪张居正,天天念叨着尚节俭,小皇帝那么勤奋好学,这已经不是节俭,是抠门了!

  这一本很明显阴阳怪气隐喻朝政的小说,皇帝要知道在阴阳怪气谁,但还要赚这个钱!

  皇帝为何要节俭?朝中为何形成了苛责鱼肉权豪,而善待小民的政治正确?这一切都要从张居正的陈六事疏说起。

  在陈六事疏的固邦本一节中,张居正说:【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古虽极治之时,不能无夷狄、盗贼之患。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

  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

  攘外必先安内,安内的意思是,百姓是国朝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了,国朝就稳固了,这夷狄也好,盗贼也罢,都会随着百姓安居乐业,变得不是问题,这就是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的道理。

  百姓安顿可以行大义,而百姓为难,做什么都不对。

  困于兼并的小民需要安抚,而执着于兼并的权豪,必须要威罚,这就是张居正当国的核心理念,他的一切政令,都是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角度出发的。

  紧接着,张居正又直言不讳的说:【然臣窃以为矫枉者必过其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直接就炮轰生活奢侈沉迷于享乐的隆庆皇帝,矫枉必须过正,百姓穷得一家人两条裤子,早已经财尽了,还不好好修省节俭,天下这危如累卵的局势,也不要救了,亡了罢了。

  不要大兴土木,不要随意征办,尚节俭朴素,为天下权豪的榜样,为天下先。

  皇帝就是天下最大的权豪头子,让皇帝节俭,那整饬权豪们奢靡就有了基础,皇帝都这么简朴了,权豪们为了自己享乐,还要鱼肉小民,那朝廷威罚就有了底气,这也是张居正一直念叨:皇帝要修省、尚节俭朴素的根源。

  张居正这么说,也这么做。隆庆皇帝刚登基就要修翔凤楼,直接被张居正、李春芳给堵了回去了。

  张居正看得很清楚,但是隆庆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很喜欢享乐的人,大明春晚,一次赏赐就是十几万两,隆庆朝不是张居正的版本,万历初年,才是张居正的大版本,得益于高拱自己犯蠢,高仪病逝,张居正独揽朝纲之后,开始了他的新政。

  平日里张居正教导小皇帝要尚节俭朴素,结果现在,反噬了!

  皇宫都烧了,皇帝嫌贵,不肯修,不停的砍预算,批的时候还顺手抹了个零,可是让张居正见识到了回旋镖的厉害。

  “元辅真的是坏事做尽!”冯保把一百回的章回体神魔小说西游记拿到了文渊阁后,痛心疾首的说道:“元辅贵为帝师,请陛下崇尚节俭那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矫枉过正,你看看这给闹的!陛下幼冲,用钢混不用金丝楠木已经很节俭了,陛下还亲自带头偷工减料!”

  “我大明国朝颜面何在啊!”

  张居正沉默,这的确是他教的,他也说了矫枉必过正,确实是过正的有点过头了。

  三大殿的确是陛下私宅,但那也是大朝会的地方!是公器,是朝廷威严,是神器所在。

  “别说了,别说了,回头,我好好劝劝陛下。”张居正连连摆手,天下能为难他的也只有陛下了,那两片乌云,一片是小皇帝读书太好,一片是小皇帝爱好太多,这两片乌云,已经越来越大了。

  “也不怪先生。”冯保知道自己有些情绪失控,满是忧愁的说道:“也是朝廷的问题,陛下也是穷怕了。”

  冯保很能理解皇帝为何如此尚节俭,穷闹的,刚登基,朝廷山穷水尽,现在阔了,反而是不敢花了,也不能全怪张居正。

  冯保拍着那本章回体小说说道:“先生,陛下想知道这个华阳洞天主人,究竟是谁。”

  张居正稍微翻看了下,就知道是谁写的了,他颇为确定的说道:“李春芳,就是他了。”

  这西游记太过宫里的场面了,这年代,不是居内阁,哪里知道那么多宫里的排场来?

  冯保点头说道:“那就不用给李春芳分账了吧,他致仕的时候,先帝可是特别恩赏了一番,有司岁给舆隶八人,月馈官廪六石,免正赋万亩田,还遣了中官随行,既然是朝廷大臣写的,那陛下拿来用,就不给他钱了。”

  “应该要分账吧,凭白拿了人家写的书,就这么白拿吗?”张居正试探的说道。

  “也行,陛下给他钱,他敢要就行,他在书里阴阳怪气陛下,陛下还没找他算账呢。”冯保一听,选择了从善如流,既然李春芳要这个钱,那就来算算阴阳怪气陛下的账了。

  张居正十分肯定的说道:“李春芳也没有指桑骂槐,指斥乘舆吧,这说的不是大多数人吗?甚至是李春芳自己,年少时,觉得自己是那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英雄人物,这走着走着,身上的锋芒就开始收敛,最后变成了圆滑之人,这孙悟空怕是很多人的剪影,不是隐喻。”

  “陛下说他是隐喻。”冯保直接了当的说道:“不要分成,就当不知道何人所写。”

  “陛下圣明。”张居正终于知道冯保为什么一进门,就要说张居正提倡尚节俭出了问题。

  皇帝根本不打算知道这本神魔小说到底是谁写的,只想赖账不给分成来赚钱,张居正有什么办法,小皇帝为了赚钱打出了无理取闹这张牌来。

  冯保拿出了另外一本敕谕说道:“陛下要鼎建,给圣母修个佛塔,让天下能人异士们都上图来看。”

  西游记的作者在明清的时候是华阳洞天主人,经过胡适鲁迅的考证,是吴承恩,也有人说是李春芳,作者采信了后者。求月票,嗷呜!!!!!!!!

第196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

  在历史的长河中,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主要冲突集中于节俭二字,这也是万历皇帝痛恨张居正的根本原因。

  万历皇帝好奢靡,张居正不让他奢靡享乐。

  万历二年,鳌山灯火开始,万历皇帝想办,而张居正拦着不让办,万历皇帝喜好奢靡的本质已经暴露,到了万历六年大婚之后,就和隆庆皇帝一样,不断的取国帑钱用,张居正不肯,万历皇帝就直接不听,硬要支取。

  万历皇帝在大婚之后,就逐渐明白了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力是无限大的,开始不断加派织造丝绸,南衙水灾仍然不管不顾,仍然加派。

  自从万历六年起,到万历十年,万历皇帝顶着张居正内阁的压力,硬生生从国帑拿了一百二十万两的备边银出去,大婚、潞王出阁、妹妹的嫁妆、大婚后嫔妃赏赐等等为由。

  这还是张居正在的时候,当时的矛盾已经肉眼可见了,野心家们开始蠢蠢欲动,张四维当时已经为次辅,更是跟着万历皇帝一起胡闹,和张居正展开了争斗,张居正也知道自己失了圣眷,加速了自己的改革步伐,想要在失去圣眷之前,把事情做完。

  是张居正苛责了万历皇帝的生活吗?并不是,宫里每年金花银的用度是一百二十万两。

  一个数字太过于冰冷,张居正的全楚会馆一年只需要1000两左右就可以维持正常运转,一年的花销就能让全楚会馆平稳运行1200年,而一个客兵的军饷是十八两银子,仅仅宫里的开销,就可以维持二十个步营。

  每年一百二十万两的金花银是张居正这个内阁给万历皇帝的钱,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万历皇帝又从国帑拿走了一百二十万两银子。

  这也就是张居正带领的内阁和六部有这个钱,让万历皇帝挥霍,换到严嵩、徐阶他们自己还捞不到这么多,更别提皇帝五年拿120万了。

  到了万历十年张居正走后,万历皇帝开始抄张居正的家,一共就抄出了十万两白银的家产,而这十万两还不够万历皇帝一个月的挥霍。

  当年,潞王大婚,采买金银珠宝就额外从国帑度支了三十万两白银,户部上奏,顶撞了万历皇帝,说你欠的钱还没还钱,现在又来户部拆解,哪来的脸!

  可此时朝中已经没有了张居正,户部骂也好,不骂也罢,能怎么样呢?

  这就是原先历史线里的万历皇帝恐怖的开销,到了万历皇帝造自己的陵寝,一个坟就修了八百万两白银出去。

  张居正是很担心小皇帝学了隆庆皇帝奢靡无度,实在是被搞怕了,所以平日里讲筵,都将修省节俭,而且讲的次数很多。

  现在好了,出大问题了!

  小皇帝现在不是节俭,是抠门。

  冯保说了一件事,让他头疼无比的事儿。

  紫色表示尊贵,也容易掉色,皇帝本来是紫袍,后来穿着穿着紫袍掉色成为了青袍。

  正常人第一时间就该让人织造紫色,衣服都穿掉色了。

  小皇帝不这么想,小皇帝觉得,紫袍既然掉色,那为何不开始就织造成青色的?省去了掉色的过程,青色的染料还便宜,也不能织染白色,因为白色会发黄,发黄了就必须要换,所以织造青色最佳。

  穿的最久!

  冯保都被小皇帝的清奇思维给干懵了!

  纡青佩紫,紫色尊贵才染紫色。

  可是尚节俭的小皇帝除十二章衮服外,其余一律青色,就因为它不掉色。

  皇宫鼎建大工复建之事,皇帝出了若干个主意,都是偷工减料的,目的也是节省开支,用小皇帝的话,反正钢混强度极高,里面什么情况大家都看不到,就以大明皇宫的高度,偷工减料也塌不了,能省就省点。

  张居正让小皇帝节俭,是那些没有必要的开销能省就省,一年一百二十万的金花银的范围之外节俭,这一百二十万两范围内,那还不是随着你小皇帝可劲儿的造?不搞滥赏,一百二十万绰绰有余了。

  冯保无奈的说道:“前些日子,圣母突然问宫里还有多少银子,陛下就说有七百多万两,把圣母给吓了一跳,就询问是不是外廷大臣苛责陛下?陛下说:不是。只是偶尔用于犒赏边军,就节省了下来。”

  “这不,圣母喜欢礼佛,陛下就寻思着,拿出五十万两银子,修个佛塔,广为征集,越高越好,越坚固越好。”

  “陛下说,正好寻找下建筑方面的人才来,负责建筑设计之事。”

  “不是,宫里现在有多少银子?”张居正讶异的问道,要知道前段时间抄家的四百万两是对半分了,但是皇宫鼎建的支出也是对半分,所以,其实一出一进,宫里就多了五十万两白银而已。

  “七百多万。”冯保颇为无奈的说道:“还让传诏国帑,若是应急,可到内帑拆借,互相讨饭了这么些年,总有不凑手的时候。”

  “圣母不知,是早就不管宫里钱粮了吗?”张居正又发现了盲点。

  “还不是武清伯闹的?要钱要到了朝廷来,弄的圣母颇为担忧,就直接不管了。”冯保点头说道。

  武清伯李伟不只是要了一次的钱,修宅子要了四千两,后来修坟头要了三万两,李太后还以为大明朝的财政状况仍然是万历元年只有四十万两存银,打一仗就破产的地步,所以干脆就都不管了。

  七百万两的数字一出,李太后直接就懵了,她下意识反应就是外廷鼓噪尚节俭,欺负小皇帝。

  可是小皇帝说,没人限制他。

  “如此。”张居正知道了,太后还政比想象的要早的多。

  吕调阳小声的提醒道:“元辅,这不能这么省下去了,再这么省下去,怕是要出大事了。”

  皇帝现在幼冲,但总归会长大的,真的这么一直倡导节俭,皇帝要是和元辅这么冲突起来,绝对会出大乱子,大明从来不缺少野心家,张四维是进了解刳院,可是大明不乏王世贞之流,等着看张居正失去圣眷。

  等着看张居正被他一力扶起来皇帝,反攻倒算。

首节 上一节 226/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