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353节

  海瑞眉头一挑,出班俯首说道:“陛下,臣附太宰议。”

  万士和这个马屁精,真的提到了一个朝臣没有注意到的点儿,京城的权豪们,都是被教训了好多次,已经教训好了,多数都不敢做这等忤逆的事儿,再说皇帝本身武艺了得,已经是青年组第一高手的陛下,可不是那么好杀的。

  可是这些个南衙来的富户们还没教训过,他们可都是迁来的,那心里的怨气,必然会付诸于行动。

  廷臣们都习惯了无敌的陛下,不觉得有问题,可马屁精万士和注意到了。

  作为帝党,万士和极尽谄媚之能,忧陛下所忧,愁陛下所愁。

  “臣等附议。”吕调阳和王崇古站了出来,一起赞同,这的确是必须重视的一件事,万一陛下真的给这帮迁来的富户给阴到了,天下不宁。

  富家翁们都知道,不要让儿孙们创业,甚至找些掌柜的,也不要儿孙们执掌家业,因为儿孙们真的会把家给败光,国事也是如此,比如建文君朱允炆,就是个铁打的例子,朱元璋为了给他留下一个能够掌控的局面,做了那么多事,朱允炆就是越做越错,越错越做,最后把江山给丢了。

  这是因为儿孙很少有把事业经营的极好。

  国事糜烂需要一个明事理的皇帝,陛下这样的君王,没了,让群臣去哪里寻摸一个去?刘禅但凡是有陛下三分样子,诸葛丞相也不至于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了。

  “诸位所言有理,那就从诸位所议,操阅军马就不必停了。”朱翊钧答应了下来。

  二十三日去宜城伯府都是在廷议北大营操阅军马之后,到了地头,天都快黑了,也说不了多少事,就得赶个大早回京,张居正喜好熬夜,这好不容易把毛病给改了,朱翊钧也不好带着一个问题深入讨论,这廷议停一天,也未尝不可。

  廷议是廷议,操阅军马是操阅军马,朱翊钧还是要去的,走的是德胜门的兵道。

  “臣等遵旨。”万士和见陛下答应了下来,松了口气,南人和北人的政斗手段是完全不同的,风格都不同,当年成祖文皇帝就在南衙很不适应,毅然决然的来到了北方,硬碰硬,朱棣谁都不怕,可是软钉子吃多了,那真的是难受的很。

  不熟悉他们的手段,万士和是生怕小皇帝栽跟头,小皇帝栽了跟头,万士和这种谄媚臣工,就是第一个死的佞臣了。

  王崇古比万士和的处境还要糟,他当然不喜欢小皇帝出什么意外,他还指望着陛下给他分红呢!

  经过廷议之后,二十四日的廷议从陛下三月初三大婚后,休沐一日,皇帝歇着,可不代表廷臣们会歇着,除了廷议还有大堆的事儿要做。

  马自强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陛下所忧虑之事,就是大明进士们眼高手低,说的一套一套的,铁树都能开花,可是一动手,都漏了怯。”

  “其实在国初,太祖高皇帝就察觉到了。”

  “太祖高皇帝早就注意到了?”朱翊钧愕然,他觉得贱儒误国,居然不是他带来的风力舆论,在明初时候就有了?

  马自强俯首说道:“洪武六年,太祖与中山王徐达手谈对弈言:朕设科举,以求天下之贤オ,务得经明行修,文质相称之士,以资任用。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辞,若可与有为,及试用之,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

  “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求实求贤之意也。”

  洪武六年,大明战神、倚之为万里长城的徐达在岭北战败,狼狈回到了应天府,等待着朱元璋的处置,朱元璋以徐达功大为由,赦免了徐达的战败。

  打了一辈子仗的朱元璋当然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胜负乃是兵家常事,没有什么常胜将军,打仗这种事,朱元璋非常清楚,事在人为,漠北元昭宗和王保保君臣一心,没打赢,是胡元气数未尽。

  朱元璋找徐达下棋是为了给徐达分配任务,让徐达北上在当时还是北平的顺天府练兵,抵御胡虏南下,徐达这一走最少也要三年。

  朱元璋找徐达下棋,就抱怨,他设立科举是为了求贤才,结果科举考试考出来的进士,看他们的文章都有可取之处,可是一试一用,所学能够践行的少之又少,他求贤若渴,可是天下却以虚文应付,这不是他求贤的本意。

  朱翊钧觉得读书人嘴上功夫一流,一落到实际就现了原形,这立刻就成了祖宗之法。

  朱元璋都这么说过,不服去找朱元璋反对去!

  “臣这说这件旧事,其实就是说今日考校矛盾说和算学之必要,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必然对矛盾二字洞悉明辨,对于算学之规矩,清晰明悟,经世致用为宜。”

  “这仁和县搞出一千二百万亩田来,也让穷民苦力笑话咱们大明的进士,连个清丈都清不明白,贻笑大方。”马自强为自己的吏治法补充理由,眼高于顶,不能把所学付诸于实践,墨守成规还是养在翰林院好了,别去地方霍霍百姓了。

  “大宗伯所言有理,当时中山王徐达如何回复太祖高皇帝的?”朱翊钧好奇,徐达对这些贱儒们,有什么神奇的手段没有,这现成的作业,不抄白不抄,这可是祖宗成法!

  谭纶冷不丁的说道:“从军。”

  谭纶知道这段旧事。

  “从军。”马自强肯定了谭纶的回答,这些眼高手低的家伙,从军是最好的手段,彼时大明多战,从军那都是要人命的活儿,从军苦,可是从军之后,大明儒学士乱七八糟的毛病,全都治好了。

  万士和十分确信的说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彼时从军都要行万里路,至少他们的眼界开阔了,做事不再小气了,一如到了大宁卫的周良寅,悬在头上的刀逼的他必须要将所学付诸于实践,否则就是死。”

  谭纶短兵几乎天下无敌,就连戚继光都不是对手,曾省吾少司马督师平定都掌蛮的时候,也是深入蛮荒,王崇古的环首刀也玩的出神入化,这一点王谦深有体会。

  谭纶是浙党,曾省吾是楚党,王崇古是晋党,好坏不论的话,这都是循吏,给他们差事,他们真的能办妥当。

  “手无缚鸡之力,入了京营哭爹喊娘,到了军营都是一帮祖宗。”俞大猷反对贱儒从军,皇帝不喜欢贱儒,军队的丘八们也不喜欢大头巾,这群贱儒入了京营,又是要待遇又是鼓动军心,军队山头文化本就严重,再加上这些个贱儒,那再强的京营,也会变得羸弱,还不如没有。

  俞大猷反对贱儒从军。

  “俞帅所虑周全。”朱翊钧深以为然的点头,他整日操阅军马,贱儒到了军营,那就是特么臭狗屎烂了一锅汤,好好的振武大势必然受到阻碍,与其让贱儒从军,不如让军卒读书。

  徐达的作业抄不成了,可不代表大明皇帝没有手段收拾他们,一个算学考不过,把名字贴在东华门外,就这一招就能把贱儒恶心的寝食难安了,这年头做官要名望,连年考倒一,哪来的名望?

  “太宰,考矛盾说和算学,对于选官造成了阻碍吗?”朱翊钧看向了万士和,询问这条新政,是否可以落地,会不会让选官变得极为困难,有没有什么困难,万士和是马屁精,不问他不会说的。

  “没有阻碍。”万士和如实说道:“算学有点太难了,能简单一些就好了。”

  “额,朕一个孩子都会的内容,他们不会吗?”朱翊钧两手一摊,他出题已经非常克制了,怎么还有人说难,丢不丢人,还好意思标榜自己是进士举人,就这水平?

  “算学不会,是真的不会啊,陛下太谦虚了,陛下在算学一道的天赋异禀,人神皆知。”万士和也是一脸愁容,矛盾说确实难,可是陛下这个算学更难。

  “那行吧,朕可以降低一些难度,给出五分的冗余来,不能再多了。”朱翊钧思考了一下,还是决定再降低一些难度,要考虑到吏部的实践。

  “都察院部议,徐阶贪腐理应在朝阳门外立碑,按照清丈查抄,徐阶的碑文目前是朝阳门外快活碑林最高的那块了,有建造难度。”吕调阳十分恳切的说道。

  徐阶回京了,都察院总宪海瑞海刚峰,怎么可能放过徐阶,当年在南衙未了的恩怨,现在终于到了了结的时候!

  在南衙不好弄,徐阶到了北土城,海瑞自然要办他。

  右都御史都察院右总宪李幼滋坐直了身子说道:“他贪的银子,要造的石碑超过了四十丈,我去工部问了大工匠,工匠们说造不出来,因为要立稳,这石碑至少要五十丈以上了,按理说,既往不咎过往不纠,可是这个徐阶在万历年间,仍然互相属托党庇,徐阶为首辅兹事体大,不好处置,但是这碑还是要立的。”

  “五十丈?!”朱翊钧惊讶无比,五十丈是六十层楼那么高!

  这不能怪大明工匠们没实力,实在是徐阶贪的太多。

  工部尚书郭朝宾无奈的说道:“陛下,这么高的石碑,大报恩寺琉璃塔也不过九层二十多丈,这五十丈的石碑,臣实在是无能为力啊。”

  朱翊钧连连摆手的说道:“这不怪郭尚书,是朕当初营建快活碑林的时候欠考虑了。”

  “陛下,建个五丈高的碑,碑文刻明白就是,臣也研究过是不是可以钢混,可是这么高的建筑,臣怕它塌了砸到了人就不好了。”擅长鼎建王崇古对这个石碑都是束手无策,朝阳门外人来人往,这玩意儿哪怕是他死后塌了,他也是要被骂的狗血淋头了。

  朱翊钧想了又想说道:“不如这样吧,海总宪,咱们在西山找块高四十丈的山头,给他刻上碑文,这样一来,既满足了高度,也满足了营造需求,给他刻在山上!”

  “好!好主意啊!”海瑞眼前一亮,不住的点头,还是陛下有办法。

  郭朝宾和王崇古其实都想到了这个办法,可是贪腐的碑文,都在快活碑林,这是陛下圈定的地界,换地方得陛下开金口,金口玉言,陛下说找山头,都察院不用为难,工部也不用为难,两难自解,大家都好办。

  “工部记得做好账,问徐阶讨要这笔营造费用。”朱翊钧对郭朝宾十分郑重的说道:“账目的事儿,可不能马虎,年底户部查账,出了纰漏不好。”

  至于代价由谁承担,那自然是徐阶徐老公爷了!给他自己修的贪腐山碑,徐老公爷不出钱,难道让朝廷出钱不成?!

  朝廷哪有那个余粮。

  “臣谨遵陛下教诲。”郭朝宾俯首领旨。

  王国光用力的忍住了笑,陛下这个抠唆劲儿,真的是别想从陛下手里支取一厘多余的银子。

  至于这贪腐山碑,日后会不会成为大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就不是朱翊钧能够决定的了。

  “合一众案等一众案犯王仙姑明日押解入京,还有王世贞。”吕调阳拿出了刑部的部议,面色有些犹豫,这个王世贞,真的是好事找不到他,坏事一个接着一个都有他。

  复古七子之首、主盟文坛魁首,这名号每一个都在皇帝不喜欢的范围内,这合一众的案子,可是邪祟案,王世贞掺和到了这等事里,就是在劫难逃。

  张居正倒是有那个脸请陛下宽宥,朝臣们也不清楚张居正有没有为王世贞求情,毕竟是同榜,陛下收到的新婚贺礼,还是王世贞送给张居正的,很贵很贵的一幅画。

  朱翊钧看着吕调阳很确信的说道:“朕昨日说到了合一众案,自然跟先生聊到了王世贞,先生的原话是历历有据。”

  这四个字是当初高拱被牵连到了刺王杀驾案时,张居正说的话,意思是就是这件事跟他没关系,有证据就办,没证据就不办,一个中立的立场。

  “先生对王世贞是很可惜的,他如果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经世致用贤才也,可惜了。”朱翊钧又说了一下张居正对王世贞的评断,这是个有才华的人,可是王世贞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把才华发挥到极致。

  “王次辅,王世贞有没有参与到合一众案中?”朱翊钧询问刑部尚书王崇古。

  王崇古叹了口气说道:“有。”

  “自作孽,不可活啊。”马自强连连摇头,他出身可是陇西大户,也是簪缨之家,可是王世贞一次次的选择,都在错误的那条路上一路狂奔不止,到了这一步,实在是咎由自取。

  “他参与了两次孕妇剖腹取脐带血祈福,根据缇骑的塘报,他只是觉得从未见过。”王崇古已经尽力克制了,剖腹取血祈福是合一众的典型祈祷仪式,而王世贞参与了两次,那就不是不小心,是故意为之,知道是什么场景,还要再参加。

  朱翊钧一摆手说道:“杀了吧,文坛之耻也。”

  王世贞的行为其实很符合复古派的核心理念,法三代之上,法三代之上可是有人祭的,而且非常流行。

  鲁哀公和宰我(孔子门生)论政,谈到了‘社’这件事,鲁哀公就问:有国家者,必有社以祭地,不知其义何如?

  宰我说:古之立社者,必栽树木。夏后氏立社,则以松树;殷人立社,则以柏树;周人立社,则以栗树。

  周人然所以用栗树者,取于战栗之意。盖戮人必于社,欲使民见之,而战栗恐惧也。

  这就是人祭,就连孔子门生都批评这种祭祀的手段,可是复古的法三代之上,则喜欢这个调调,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三代就是夏商周。

  王世贞明知道那是什么,还不肯抽身而去,是执迷不悟,这等贱儒杀了也就杀了。

  “陛下,臣这里有一份徐阶主办的惠善堂的事儿,臣不知道该不该让杂报发出去。”万士和拿出了一道奏疏,一脸为难。

  我小皇帝陛下到底是欠考虑了,还是徐阶贪的太多呢?求月票,嗷呜!!!!!!!!!!!!!!

第297章 屎盆子都嫌他臭

  俞大猷说不让贱儒进入军队,大明皇帝立刻就答应了,在戎事上,朱翊钧非常重视武将的意见,因为大明经历过类似的事。

  洪武年间,徐达把贱儒扔到军旅之中,把那一身的臭毛病给历练的干干净净,可是在徐达、朱元璋相继离世之后,这个法子立刻就不好用了,最典型的就是建文君朱允炆。

  朱允炆也往军队里塞贱儒,朱元璋镇得住,朱允炆不行,军队诸多事务开始快速糜烂,这些个肚子里全都是弯弯绕绕、花花肠子的读书人,在军队里耀武扬威,仗着皇帝重视文人,更加肆无忌惮。

  燕王府八百铁林军起家,屡战屡胜,人越打越多,大明镇压燕府的军队屡战屡败,诚然燕王朱棣的军事天赋的确是横强,但也有官军配合太过于默契有关。

  这些个读书人在军中就是一颗颗的臭狗屎,军队的战斗力飞速下降,前线拼命的是军兵将帅,领功劳的是这些个措大,这也就算了,这些个措大还在后面拼命的拖后腿。

  简直是简直了。

  比如建文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官军打了个胜仗出来,本来士气高昂,燕王朱棣已经到了不得不退兵的边缘,而朝中黄子澄、齐泰等人告诉建文君,曰:燕兵已北,应召辉祖还,陈桥旧事,不可不防。

  黄子澄和齐泰在官军里当然有人,他们说接到了密报说燕王吃了败仗已经北归,将打赢了仗的徐辉祖召回为宜,要不然再来个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如何是好?

  建文君同意了二人所言,召回了徐辉祖,导致何福独木难支,灵璧之战,官军大败。

  建文君大势已去,燕王府直接南下京师,成为了皇帝。

  这就是这贱儒参与军机的恶劣后果,这也是俞大猷反对的原因,这些个贱儒扔到军伍之中历练,绝对是个好办法,但是那得镇得住这群狗东西,否则这群家伙只会在军伍中起到负面作用。

  戎事是国朝大事,必须谨慎。

  比较有趣的是在一些个朝臣们看来,万士和能活到现在就很怪。

  万士和出身晋党,却和浙党楚党关系极为亲密,甚至有些时候起到了和事佬的作用,这种墙头草,在遇到了大事的时候,一定会被两党同时进攻,最终失去政治生命。

  可万士和就是在朝中活的很好。

  他坐稳了礼部尚书,又到吏部做了天官,整天又不管吏部的事儿,天天对礼法指手画脚,主打的就是一个抽象。

  都说万士和是个骑墙派,其实万士和一直是一个坚定到不能再坚定的帝党,他是以帝党在朝中活动,他屹立不倒的根基是皇帝。

  万士和有恭顺之心,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吏治是国朝权力的核心,他做了吏部尚书,但是吏部的规矩万士和从来不去改变,让陛下掌管人事大权,而后托庇与陛下生存。

  这就是万士和的生存之道,活的很好,活的风生水起,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来。

  万士和手里掌握着徐阶的黑料,在朝中风向不明,皇帝没有明确表态的情况下,万士和选择先问问,万一皇帝不准备让徐阶现在死,那万士和就不打算让杂报们鼓噪风力舆论,若是陛下打算让徐阶现在死,那就可以报出去。

  不透漏姓名的消息灵通知情人士,这个身份真的很好用,这也是万士和掌控风力舆论的重要工具。

  “呈送上来。”朱翊钧对万士和的奏疏非常重视,打开之后,看完了整本的奏疏,而后沉默了下来,他朱批了之后,交给了冯保对着万士和说道:“报出去吧。”

  吕调阳拿到了奏疏看了许久,递给了王崇古吐了口浊气,闭目养神。

首节 上一节 353/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