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360节

  “免礼。”朱翊钧示意众人就坐,廷议开始了。

  “三娘子入京来,还是为了今春俺答汗那两个万人队合兵土蛮汗之事,王次辅,朕有不解,俺答汗和土蛮汗居然能合兵一处?”朱翊钧询问着王崇古,北虏问题专家,奉旨阴结虏人的次辅,王崇古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

  王崇古笑了笑,摇头说道:“这就是了,陛下,他们合力,还不如不合力。”

  “今春二月,土蛮、俺答汗合兵意图重夺应昌,无论是土蛮汗本部,还是俺答汗本部,只需要一拥而上,应昌唾手可得,我大明在应昌根基不深,水文地理不明,戚帅领一万军兵驻守应昌,敌强我弱,本该是俺答汗、土蛮汗大胜,结果他们偏偏选择了合兵。”

  “不合兵,倾尽全力,戚帅万人,双手难敌四拳,这俺答土蛮,一合兵,非但没有获胜,反而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合兵哪有那么好合的,两个满肚子主意的人,合兵一处,一加一反而是小于一了。”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互相掣肘?”

  “陛下英明。”王崇古十分丝滑的、不着痕迹的拍了个马屁。

  谭纶开口说道:“陛下,这合兵之后,这俺答汗看着土蛮汗,土蛮汗看着俺答汗,都不愿意自己拼死拼活,让另一方拿走战果,这就犯了兵家大忌,这战场上,就怕这个,目标都不确定,那就是立于必败之地了。”

  “俺答汗被戚帅进攻不断后退,甚至干脆逃脱,进攻的土蛮汗诸部见状,立刻撤退,加速了败亡。”

  朱翊钧不由的想到了一个经典案例,元丰四年,大宋军五路伐夏,就是攻打西夏,各路分开都是西夏难以抵挡的强兵悍将,坏就坏在了这五路伐夏,那真的是各种幺蛾子事儿。

  戚继光给皇帝讲武,说到过这个案例,这是反面教材。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离散,万事皆成空。

  “其实臣以为,还是戚帅厉害。”户部尚书张学颜,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还是戚继光打得好,你换个人打,不见得能赢。

  张学颜在辽东的时候,和戚继光配合过两次,一次是攻伐大宁卫,一次是攻伐彰武。

  张学颜有一次就问了一个问题,问李成梁如何评价戚继光,李成梁用了两个字,帅才。

  李成梁不嫉妒戚继光的军事天赋,因为现在戚继光帐下第一大将,正是李成梁的亲儿子李如松,而且戚继光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培养李如松,李如松身上的浮躁尽去,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风范。

  戚继光越强,李如松日后的成就就越高。

  “俺答汗短视。”吕调阳的面色极为凝重的说道:“俺答汗因为五年羊毛就答应了出兵,将之前隆庆议和、俺答封贡的一切都毁掉了,三娘子如此急切单人进京,就是如此,因为俺答汗的短视,导致了大明和北虏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

  吕调阳的话可不是危言耸听,俺答汗的这次出兵,让朝廷非常为难。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宣忠顺夫人上殿觐见吧。”

  三娘子急匆匆进京后一直在奔走,她是自己来的,她的随从在十三日,大婚结束后才进京来,一个女子单枪匹马的闯到了京师来,显然是抱着有去无回的心态来了,可是入京这十几日,大明皇帝忙于大婚,一直没有宣见,让三娘子愈发的绝望了起来。

  过了一刻钟的时间,三娘子已经赶至文华殿外等待宣见。

  三娘子进殿之后,就立刻行了大礼,三呼万岁。

  “免礼吧,赐座。”朱翊钧示意张宏给三娘子搬个凳子,三娘子的状态很不好,不至于蓬头垢面,但有些不修边幅、花容失色,匆匆觐见,也未曾沐浴更衣。

  若不是三娘子单骑入京,朱翊钧绝对不会这么客气,赐座?让礼部鸿胪寺见见她就是了,还宣见赐座。

  “启禀大明大皇帝陛下,罪妇自迤北而来,为迤北北虏数十万人生机而来,万不敢免礼,更不敢就坐。”三娘子选择了抗旨不尊,不敢起身,而是跪着奏对。

  “坐。”朱翊钧只说了一个字。

  “谢陛下圣恩。”三娘子立刻就爬了起来,坐到了凳子上,只坐了一点,脸上带着惶恐。

  “有趣。”朱翊钧直接笑了,三娘子听得懂人话,三娘子再在地上跪着,朱翊钧就不耐烦了,直接让人把她叉出去了,这是个奇女子,到了这个份儿,还保留着察言观色的本能。

  “中原和北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自胡虏入主中原,再到太祖高皇帝筚路蓝缕,击破元顺帝,定鼎江山,时至今日已经三百余年,这是血海深仇,可是也早就打累了,打疲了,隆庆议和、俺答封贡,本来是个很好的突破口,算是和解的开始,奈何俺答汗短视,兵祸再起,错不在你。”朱翊钧首先总结了下大明和俺答汗关系恶化,罪责不在三娘子身上。

  这也是朱翊钧给三娘子优待的原因之一,三娘子是真心希望和解的,谁也奈何不了谁,大明金国为大明藩篱,也是个好的结果。

  “陛下,杀了虏王俺答,是否能平息天朝怒火?”三娘子给出了一个方案。

  虏王,朱翊钧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但是这一次这个词的意义完全不同!三娘子对俺答汗的鲁莽显然失去了耐心。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敲了两下,露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笑容,平静的说道:“你若是能杀的了,就不会单骑入京来了。”

  “若是有陛下助益,未尝不可。”三娘子当然对付不了俺答汗,俺答汗掌控了军事,可是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帮助,就会变得简单起来,无论是动机、动手还是善后,都有了底气和靠山。

  朱翊钧摇头说道:“你也是不怕,朕是皇帝,出尔反尔,事后把你卖了,你又能如何?离心离德,万事不成。”

  说是明天有个app闪屏,如果有看到的就说一声哦。求月票,嗷呜!!!!!!!!!

第302章 这是大明的顶级机密

  三娘子发现大明皇帝的风格和大明历代朝臣的风格完全不同,说话的时候,没那么多的弯弯绕绕,以前明公们说话,都是让你品,品不出来就细品,细品品不出来,那就是没有天赋,话不投机半句多,比如隆庆议和的时候,大明君君臣臣都是不说明白话。

  隆庆皇帝本身就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而朝臣们各有各的算盘,能算得上明确支持议和的只有张居正和高拱,就连王崇古、杨博等晋党,说话也是糊里糊涂,云里雾里,根本没什么明确的立场。

  这让彼此的沟通效率十分低下,本身就很难沟通,这种低效率,让三娘子在议和的过程中,也无法对自己的拥趸许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徒叹奈何。

  可大明皇帝大抵是师从张居正,说话都非常直接,条件摆的清楚明白,连把你卖了这件事,都是直截了当,干干脆脆的讲出来,这是最恶劣的情况,陛下直接说明白,省的到时候彼此有负担。

  这反而让谈判更好进行,这让三娘子喜出望外,即便是大婚亲政后,大明的主要风力仍然没有变,这对长治久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长治久安,草原上最大的奢侈。

  “陛下,若是大明和草原至此和解,妇人真的会是罪人吗?不过是求仁得仁罢了。”三娘子看似真诚的说道。

  朱翊钧嗤笑了一声说道:“说胡话。”

  三娘子想了想,更加直接的说道:“我自问在草原上说话,还算管用,我相信精明的大明皇帝和大明朝,不会因噎废食,因为得不偿失。”

  用三娘子统治成本低,不用三娘子,统治成本甚至超过了彼此征伐,那对于大明朝廷而言,还不如接着打。

  “嗯,这话说的在理,不过日后的事儿,谁能说得准呢?说不定明天开始,朕就懈怠了,也不是没有可能。”朱翊钧听闻也是点了点头,三娘子有价值,没价值就不值得他这个大明天子亲自接见了。

  朱翊钧看着三娘子开口说道:“朕从来不相信所谓政治同盟,也不相信牢不可破,甚至是父子、夫妻这种关系都不够稳固,盗墓贼去盗墓的时候,父亲要先出去,否则儿子很可能会在财货都出了盗洞后,将父亲活埋到里面;兄弟之间为了三分地,二厘银闹到兄弟阋墙,而且屡见不鲜;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戚继光就是铁例,戚继光在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被调往了广州,万历十三年罢免,王氏在那之后离去,这里面可能是戚继光怕连累了妻儿,把家财全部给了王氏,和离是为了保住王家,也有可能是王氏需要明哲保身,可结果就是戚继光病到没钱看病的时候,王氏并不在他身边。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朱翊钧为戚继光感到不值,为戚继光的遭遇十分的同情,历史上的戚继光连个伯爵都没有,甚至不是京营总兵官,也落得如此下场。

  张居正求荣得辱,戚继光何尝不是?

  “陛下的意思是?”三娘子有些疑惑的问道。

  朱翊钧笑着说道:“这天底下最稳固的关系,其实就两个字,利益。”

  “陛下圣明。”三娘子高度赞同皇帝陛下的总结,她和俺答汗还是夫妻,这三娘子还当着大明皇帝的面要杀了虏王。

  夫妻,亲情这种事,根本就不稳固。

  她九岁嫁给了俺答汗,那时候俺答汗可没问过她同意不同意,现在她成为了和俺答汗政治倾向相悖政治人物,那自然更加是表面夫妻了。

  这天底下,最稳定的关系,莫过于利益了。

  朱翊钧手前伸出,有些疑惑的问道:“大明能给什么,而北虏又能回报什么,如此一来,有来有往,这关系就稳固了下来,大明可以提供铁锅、盐巴和茶叶,那么草原可以给大明带来什么?繁重的治理成本?那朕为何不效仿祖宗成法?”

  大明的祖宗之法,就是征伐,征伐到敌人望风而逃,征伐敌人闻讯逃遁千里之外,征伐到春天去草原绝户,征伐到秋天到草原烧荒,征伐到北虏西进为止。

  “今日与彼时不同了,大明和草原都不一样了。”三娘子硬着头皮说道。

  朱元璋和朱棣的多次北伐,其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彻底打掉元朝的传承,在完成这一目标后,大明就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进攻草原了,自永乐之后,最大的一次征伐,是戚继光在万历五年九月出塞作战,一共超过了十万京营军兵的规模。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土木堡在大明的境内,宣府不远处,不是进攻,是防御。

  “一个安稳的北疆。”三娘子试探性的说道。

  朱翊钧立刻说道:“那大明弱了,不还是要铁蹄南下,生灵涂炭?”

  “俺答汗,真的该死啊。”三娘子重重的叹了口气,隆庆议和是一切和解的基础,而俺答汗的这次出兵,悍然的破坏了这一根基,如果大明在探索和解这条路上,探索失败后,恐怕会走上祖宗成法的老路上。

  大明其实奈何不了北虏,中原也奈何不了草原,汉武帝刘彻不能,朱元璋不能,朱棣也没做到,面前的皇帝也很难做到。

  永清大漠,是中原一直在追求却做不到的事儿。

  北虏奈何不了大明,草原也奈何不了中原,成吉思汗铁木真不行,元世祖忽必烈也不行,也先不行,现在的俺答汗更不行。

  大明和北虏的矛盾十分的复杂,复杂到了宗教、经济、地缘、军事、政治、文化等等诸多方面互相纠缠,三百年来此消彼长,此起彼伏,越积越深,如同一个打不开的死节一样,终于在隆庆议和后,迎来了曙光,在两次入寇之后,大明终于放下了自己的天朝上国的架子,北虏也终于意识到再打下去只有两败俱伤。

  如果大明在探索和平的路上,探索失败,那么就会诉诸于武力,没有任何折中、温和、妥协,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军事驱逐就成了最后一种手段。

  大明会走向一个极端。

  “据我所知,大明正在将目光看向东南漫无边际的海洋,数以千万计的白银正在涌现南衙,为了开海筑基。而将更多的目光看向草原,那么势必要影响到大明的开海。”三娘子十分冷静的说道:“俺答汗的短视,其实不影响大明金国的倾向,还请陛下知晓,两个万户带着万人队前往,不战而退,无求战之心。”

  “大明诉诸于武力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儿,这对大明不利。”

  “陛下担心的北虏反复,日后也极难发生,今年的羊羔的数量远超往年,而马匹的数量在逐渐的减少,草原比之前三百年的时间,更加需要大明,这就是北虏无法反复的根本原因,没有了马的草原人,如同没有了翅膀的海东青,如何袭扰大明?”

  “中原和草原还是有和解的基础,万不得已,还是不要兵戎相见。”

  三娘子准备的十分充分,陛下的宣见,让三娘子再次看到了曙光,她这次的单骑入京恭贺大明皇帝大婚的行为,到底还是得到了皇帝的一丝认可,就是这一丝丝的认可,让三娘子把朝臣们不方便、不想说的话,说了出来。

  这些话,大明朝臣们没有立场去说,哪怕是奉旨阴结虏人的王崇古,都不能讲这些话。

  三娘子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的机会,将这些话讲了出来。

  大明完全诉诸于武力,第一会打断开海,任何军事冲突,资源必然是要绝对倾斜;第二影响到大明清丈还田的决策,开海事完全交给南衙那群缙绅去操持,那么这些缙绅一定会从诉求经济利益,到诉求政治利益,大明的新政会增加许多不确定性和阻力;第三,大明金国诸部,其实不想和大明为敌。

  戚继光厉害不厉害?土蛮汗最有发言权,他已经以身试法了,土蛮汗的六个万户打不过戚继光的万人队,打不过戚继光的十万京营,俺答汗这六个万户加上,就能打得过了?

  战争从来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数学游戏,往往是一加一小于一的现状。

  “那俺答汗何意?”朱翊钧手指在桌上敲动了两下,开口询问道。

  “试探,之前大明拒绝了俺答汗从河西走廊进入西宁,拒绝给俺答汗金印让他畅通无阻,他有些生气,所以才这般糊涂,俺答汗老了,开始变得固执,变得一意孤行,即便是万户们都不愿意前往,但是他还是下了命令。”三娘子立刻回答道。

  俺答汗跟驻扎在应昌的大明军交战,是在试探大明的反应,也是在报复,报复大明不给他借道河西走廊,他去西宁可是多绕了十五天的路才抵达,这让俺答汗非常不满,即便是万户们都反对,他还是下令征伐。

  大明现在绝对有能力完成军事驱逐,这是大明的祖宗成法,俺答汗的出兵是毫无道理的,大明并没有对俺答汗用兵,而是对土蛮汗用兵,跟他俺答汗这一个草原叛徒,有什么关系?

  俺答汗现在信佛不信长生天!

  俺答汗这次悍然撕毁隆庆议和的条约,就是对大明的挑衅!

  当年高拱和张居正担负了多少骂名,才摁着朝中的言官们完成了和谈?

  而现在的大明,是自永乐以来,财政最好的几年,而且是富国强兵的新政,去年离开应昌的时候,三娘子对万户说,现在的大明军最像大明军,充盈的军饷和高度的忠诚,以及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军魂,一如当年喊出驱除鞑虏再复中华的洪武年间的大明军。

  大明绝对有实力完成军事驱逐。

  “陛下,过于激进的国策,对于草原而言,其代价不过是一个奴酋、鄂拓克、万户、济农、虏王的人头,可是对于大明这样的天朝上国而言,过于激进的国策,就会在修罗道上一去不回头,当万事诉诸于武力之时,任何的迟疑、犹豫、后退,甚至是放慢脚步,都变得不可接受,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船大难掉头。”

  三娘子十分担忧的说道:“这对大明而言可能不是最差的结果,但这对草原而言,是最坏的结果。”

  三娘子始终站在草原人的立场和利益上为草原人说话。

  大明兴文匽武的核心逻辑,那就是军队这个精密的杀人机器的不可控性,魏晋南北朝的兵荒马乱,五代十国的黑道政治,是中原的至暗时刻,就是三娘子这一套说辞。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击着,他思虑了很久,才摇头说道:“俺答汗讨了个好老婆啊,伶牙俐齿,牙尖嘴利。”

  这已经不是朱翊钧第一次这么感叹了,这三娘子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总是能在关键时刻,让不可控的事态,变得稍微可控一些。

  三娘子在大明皇帝开口之后,终于松了口气,连铁锅都需要中原供应的草原,在大明开始富国强兵之后,在大明刀刃向内的时候,在朝廷能给够大明边军足饷的时候,草原人用自己的血肉来迎接大明的火枪火炮,怎么可能有战守之心?

  最害怕大明修罗化的就是草原。

  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夫人先回,容朕缓思。”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三娘子可以退了,这是国事,是大事,是必须要经过廷议的事儿。

  “罪妇告退。”三娘子的话也说完了,大明皇帝不是个好糊弄的人,她把自己所有想说的话说完了,再多说反而适得其反。

  朱翊钧看向了即将带领大明儒生前往热河、全宁卫和应昌的兵部尚书谭纶,他思虑了片刻说道:“大司马以为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

首节 上一节 360/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