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59节

  “臣遵旨。”海瑞这才站了起来,俯首说道:“陛下,臣在琼州旦往暮还,归诚诗书,以求慎静以处忧,臣有忧虑,既无法挂冠辞官,皈依自然,也无法保官守禄,安闲泰适,更无法纵酒狂歌,肆意不羁,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鲠,朝令臣不得不得签书公事,臣惭愧,做不到心安,穷则独善其身。”

  “谁下令让爱卿不得签书公事?”朱翊钧眉头一皱,察觉到了不正常,缙绅在地方享有司法特权,也有安土牧民的义务,所以地方之事,衙门也要和缙绅商量一二,若是有谏言,也可以用官道驿路,送京师沟通一二,这叫签书公事。

  比如高拱是回籍闲住,就不能对国事指指点点,闲住就是不能签署公事,不能用官道驿路,不能和京中官员联络。

  徐阶却可以跟朝中都给事中舒化、给事中戴凤翔书信往来,最终海瑞以鱼肉缙绅的罪名,被改任,而后被迫致仕。

  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称制,王安石变法的左膀右臂吕惠卿,就被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就朱翊钧所知,海瑞乃是致仕,按照大明的官场规则而言,作为缙绅,也可以对着国事指指点点的。

  但是有些人不让。

  “俱往矣。”海瑞并不想多谈此事,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应该执着于过去,而是应该着眼于将来。

  “谁?”朱翊钧偏偏要较这个劲儿,他倒是要看看谁在里面搞这种鬼把戏。

  海瑞想了想说道:“前太仆少卿舒化。”

  海瑞这个时候,其实应该说都是我的错,我不修德,没有搞好与同僚的关系,怪不得别人,这在儒家叫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但是海瑞觉得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舒化敢这么做,那他为什么不能说呢?

  朱翊钧翻动了下名录,颇为感慨的说道:“前太仆少卿舒化,七月致仕,已经回籍了。”

  海瑞回来,舒化直接就跑了,这就是心里有数,怕海瑞回朝报复他,但是海瑞说都过去了,其实没打算太过于斤斤计较。

  海瑞继续说道:“臣沿路以来,忧心忡忡,蒙陛下不弃,起臣于布衣之间,所见所景,触目惊心,民苦于兼并,吏治宿弊,靡习纷纷,臣实在痛心不已。”

  “臣刚回朝,对朝中之事多有不明,报国尝圣恩心切,臣斗胆僭越,询问一二事儿。”

  “何事?”朱翊钧早就料到了这一出,示意海瑞问就是了,海瑞致仕前领都御史职巡抚应天,回朝后也是右都御史,臣子阿谀曲从,致使灾祸灭绝,海瑞是个直臣,这是他的基本底色。

  国家昏乱,所为不道,然而敢犯主之颜面,言君过失,不辞其诛,身死而国安,临终亦不悔所行,此者直臣。

  海瑞一路上听到了太多的话,让他忧心忡忡,自然要问一问,才能心安。

  “臣听闻陛下习武、农桑、隋珠弹雀、便殿击球,臣僭越,询问陛下读书之事。”海瑞首先问出了自己的第一问,皇帝习武种地玩弹弓踢蹴鞠,这怎么看都有点不务正业,所以海瑞要问问陛下的正业。

  “日后讲筵奏对,也抄录一份给海总宪。”朱翊钧伸手虚引,侍讲学士徐贞明将历来皇帝二十九日考成试卷、平日讲筵奏对递给了海瑞。

  海瑞翻动了两页,赶忙俯首说道:“陛下睿哲天成,睿明洞开,是臣小人之心妄度天心,陛下功课,臣无话可说。”

  海瑞只是翻开看了看,就知道陛下虽然有点不务正业,但是这正业也没落下,说话行文皆有章句,不务正业就不务正业吧。

  大明皇帝都有自己的小爱好,只是陛下的爱好有点多。

  “臣听闻某些人与中贵人相知,或曰某些人因中贵人而得用,或曰某些人为新郑(高拱)之党,不宜留用,或曰某些人为新郑所进,不宜用之,纷纷籍籍,臣僭越,询问中贵人、元辅威震主上,僭越神器之事。”海瑞再次俯首问起了第二件事,外面传闻很多,海瑞打算问问当事人,皇帝陛下。

  中贵人是冯保,某些人和中贵人相知,说的是元辅张居正;

  某些人因为中贵人而得用,说的是朝中考成法更换的六科给事中;

  某些人为新郑公,也就是高拱党羽被罢免,主要是武库司郎中林绍怀、兵备参议吴哲、马芳、麻贵、马锦等十位参将,在阅视鼎建的案子中被罢免;

  某些人是高拱的门下,不应该起用,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海瑞跟高拱是穿一条裤子,海瑞不应该起用,就是因为海瑞查办徐阶,恶了张居正。

  矛头指向了冯保、张居正僭越神器。

  “一派胡言。”张居正嗤笑一声,对着月台俯首说道:“陛下,政令之行,动见龃龉,或事已处分,争胜不已,甚至挑祸起衅,皆因一二大臣,窥权而不得,播其说于南北,听者不察,轻事置喙,一旦上下相疑,南北冰炭,而后责臣难以维持周全?臣不能。”

  “辱在道、谊素知,敢布腹心,幸惟陛下裁鉴。”

  小皇帝幼冲未曾亲政,但是这政令还没动,就看见了龌龊,事情已经有了处分,还能有不少的纷争,甚至有人故意挑唆,就是有些人窥视权柄却得不到,故意散播谣言在南北之间,有些人听了去,就嚼舌头根,一旦君臣生了间隙,南北如同冰烧红的碳一样水火不容,然后又说他张居正作为首辅,无法维持周全。

  他当然不能。

  这种羞辱一样的谣言遍地都是,张居正是知道的,但是又不能把心解刳出来,给别人看,只能请皇帝明鉴了。

  张居正多少是有点委屈的,他有没有,僭越神器,陛下岂能不知?

  “血口喷人!简直是血口喷人!咱家哪里敢僭越陛下神器!不要凭白污人清白!”冯保立刻就急眼了,就小皇帝那股子阳光开朗之下的阴狠劲儿,冯保就是长了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僭越神器。

  宫里那一个个铁箱子,随时都能要他的命,乾清宫太监张宏更是虎视眈眈。

  “元辅先生、冯大伴勿扰。”朱翊钧又伸出手,虚引着说道:“徐学士,把起居注给海总宪看看。”

  起居注,就是记录皇帝一切日常的记录本,作为撰修国史时的依据。

  大明太祖高皇帝设了起居注,而后又革了这一项,甚至连起居官都裁撤了,而后大明朝皇帝始终没有起居注,直到万历小皇帝,才有了皇帝的起居注。

  万历皇帝起居注,是张居正提议并且设立,起居注官遗意、令日讲官、日轮一员、专记注起居、录圣谕诏敕册等。

  张居正弄这个起居注,就是专门给天下人看的,都说他张居正当国,威震主上,起居注里记录的清楚明白。

  海瑞就在文华殿上,今天第一次上朝。

  路遥见马力,日久见人心,他到底有没有威震主上,海瑞只需要看,便清楚了。

  “臣僭越。”海瑞十分郑重的查看了一番起居注,翻动了几页,便合上了,俯首说道:“臣惶恐,陛下天挺睿哲,宫府之事,无大无小,皆未曾假手于人,中贵人、元辅先生,臣惭愧,还请中贵人和元辅先生海涵。”

  海瑞道歉了。

  嘉靖皇帝临终前都没等到住在天牢里的海瑞服软,海瑞只是看了两眼起居注,就对冯保和张居正道歉了。

  因为冯保干涉了外政,但那是司礼监职责所在,司礼监自永乐年间就设立了,职责就是维护皇权,冯保所言所行,都没有超过司礼监的职责范围,张居正更是入则养君德、出则理庶务,就晋党干的那些糟烂事,海瑞真的是看一眼都嫌恶心。

  海瑞路上轻信谣言,还在文华殿上讲了出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该道歉时候,海瑞也不会执着于自己的清名,梗着脖子说胡话。

  张居正这才端起手来,笑着说道:“海总宪也是忧心国事,尊主上威福之权。”

  “海总宪明事理就好,别学了葛总宪,整天被人哄骗而不自知。”冯保一挑眉,便笑了起来,海瑞可是当朝最有名望的直臣了,海瑞的道歉,算是来自海瑞的肯定。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道:“海总宪要徐华亭还田,元辅先生以为应当如何?”

  这件事必须说清楚,张居正在廷议上,虽然表明支持,但是海瑞的那本还田疏,并没有上奏,徐阶还田这件事,张居正到底支持不支持,现在不是廷议,需要问清楚,问明白,若是还田,需要拿出章程和办法来。

  朱翊钧当然不怀疑张居正表面赞同暗地反对,扣押海瑞奏疏,故意拖延,张居正收起奏疏极为郑重,显然兹事体大。

  海瑞到底说了什么,让元辅这么慎重?

  “臣以为此事应当从长计议,并非拖延,而是海总宪所言还田之事,需要一得力干臣前往,臣还在斟酌。”张居正将奏疏拿了出来,递给了张宏,张宏转呈御前。

  朱翊钧打开看了许久,没有做任何的批注,还给了张宏说道:“元辅先生、海总宪,此事务必办的周全,慎重谨慎,将此事办妥当,国之大利害也。”

  海瑞刚回朝,就给朱翊钧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简单而言,让徐阶还田,不过是个由头。

  求月票,嗷呜!!!!!!!

第77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

  海瑞回朝后再次展开了对徐阶的追击,徐阶不还田,海瑞决不罢休,对于兵部下辖的苑马寺少卿戴凤翔,就是那个弹劾海瑞鱼肉缙绅的戴凤翔,海瑞连提都没提,根本不准备跟他们吵吵闹闹。

  海瑞能够分得清楚轻重。

  海瑞只求徐阶还田。

  徐阶徐华亭,华亭县改名叫徐家汇得了,海瑞追击就直奔要害,田亩,这是徐家的立根之本,是徐家的生产资料,不拿掉徐阶的田亩,徐阶掌控生产资料,就可以依仗田亩,对佃户、游民进行强人身依附,进而把持权力,为祸一方。

  但是还田这件事,需要具体的章程,否则这还田事,就变成了徐阶把田还给了徐阶。

  徐贞明继承马一龙的衣钵,之前在浙江山阴垦荒种田最后被侵占之事,朱翊钧历历在目,他时常念叨,那是朕的田!

  朝廷下令还田,徐阶一定还,还田之后成为官田,而后徐阶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利用自己的权力,用极小的代价,再把这些田亩归到自己的名下,这些田可能在短暂的两三年时间里,不姓徐,但是在五六年以后,风波渐平之后,一定还姓徐。

  海瑞在琼州老家,总结过了自己的过往,这天下哪有什么泾渭分明的清流和浊流,大明的事儿,坏就坏在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今天给我方便,明日我给伱方便,你帮我,我帮你,大家都是好朋友。

  而海瑞拿出的还田章程,提纲挈领而言:海瑞要求继续开海。

  海瑞在这本奏疏里尖锐的批评了隆庆元年的月港开关,只是一场扭扭捏捏的开关,是一场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的开关,一场做了但只做了一点点的变革,只能是开关,根本不算开海!

  只是在大明海上贸易,打开了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缝隙。

  月港的地理环境并不好,港湾狭小,水浅礁多,一天能吞吐两百多艘三桅商舶已经是极限了,海外的四桅大帆船,只能驳船拖拽入港出港,不是深水港并不能算是良港,礁石太多,船舶停靠困难容易沉船。

  应当寻找良港开海,那么郑和下西洋的起点,苏州浏家港、松江府黄浦江,就成了一个不错的起点,松江府通衢九省之地,百货集散方便,利于商贸。

  既然要开海,要么不开,把月港直接关闭,闭关锁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么就彻底开海,寻找良港,鼓励商贸,补充公私亏空。

  要干就干到底,扭扭捏捏止步不前,算什么开海?

  松江府通衢九省,乃是大明第一良港,若是在松江府设置市舶司,彻底开海,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武备不兴,大明水师根本没有战力。

  所以海瑞在奏疏中,设立的章程,就是徐阶还田,还给军屯卫所性质的巡检司,以徐阶还田田亩供养水师粮饷,调俞大猷前往松江府任海防提督,督办大明水师,筹建造船厂,招揽船工建造新船。

  海瑞的奏疏,一言以蔽之,瘦徐家,以肥天下。

  这的确是国之大利害,自然需要小心筹划。

  张居正看到了海瑞的《条陈徐阶侵占善后未尽事宜以备远略以图治安疏》,这件事看似是海瑞在以私怨追击徐阶,但是张居正经年老吏,一眼就看穿了海瑞的把戏,让徐阶还田,不过是个由头,把大明开海这个小小缝隙,狠狠的踹上一脚,把大门踹开。

  天下之事,有常有变,海瑞之前除极弊之余,奋不顾身,多少有点过激不近人情,招怨而不能成。

  君子处事,有经有权,海瑞之前根本做不到识时通变,求治过急,更张太骤,势不在亦强为难成。

  经历了隆庆年间,海瑞浮浮沉沉,这个举人出身的海刚峰,依旧保留着他直臣的一面,但也知道了迂回。

  海瑞这次回京之后,上的这道《以图治安疏》只是一个愿景规划,他是一个肯俯下身子做事的人,比如这第一步,先恢复俞大猷的职位,调任松江府,整饬军备海防,训练水师,在有了水师之后,再建一个船厂,造船给水师和商舶使用。

  “讲筵吧。”朱翊钧并没有立刻要结果,而是让张居正细细筹划,认真准备,既然要做,那就尽全功,若是不做,连提都不要提才好。

  “臣告退。”海瑞不是讲筵学士,所以离开了文华殿。

  “陛下,海总宪乃是天下诤臣之首,有骨鲠之气,不如让海总宪来?”张居正还有些事没想明白,想让海瑞代课。

  海瑞听闻立刻俯首说道:“臣是个举人,怎可为帝师?尊卑老幼有别,臣没有学问,还是让元辅来吧。”

  海瑞可是和杨博聊过了!杨博告诉了海瑞,警惕元辅先生把讲筵这事甩出去,这个功劳,还是让元辅先生一人独享为宜。

  给陛下讲筵,是一件美事。

  朱翊钧笑着说道:“既然如此,那元辅先生来吧。”

  想逃?想都不要想!

  “臣为陛下解惑。”张居正俯首说道。

  朱翊钧笑着问道:“今天讲论语吗?”

  “陛下,要不讲讲帝鉴图说吧。”张居正试探性的问道。

  “还是先讲论语吧。”朱翊钧摆了摆手,他迫切的想学圣贤书,他热爱学习!

  “臣遵旨。”

  ……

  讲筵结束,朱翊钧带着冯保和张宏,向乾清宫而去,走在路上,朱翊钧突然站定了脚步,低声说道:“冯大伴,皇祖父八子,只活父亲一人?”

  冯保打了个激灵,俯首说道:“诚如是。”

  嘉靖以旁支入大宗,说自己爹是自己的爹这件事,就斗了那么久,之后嘉靖更是被宫女刺杀,南巡被大火逼迫回了宫中,他能保住自己就不错了,自己的儿子女儿,他就很难护得住了。

  嘉靖的五个女儿,只有两个活到了婚嫁,八儿五女,至今只有宁安大长公主安在。

  这种夭折率显然不正常,要是正常的话,中原大地,不过几代就死绝了。

  “张大伴,你也听到了?”朱翊钧看向了张宏问道。

  “必当肝脑涂地,护陛下周全!”张宏面色极为凝重的说道,他因为抓捕王景龙有功胜任乾清宫太监,他的首要职责就是守护,守护陛下的三丈之内,不让陛下处于危险的境地之内。

  这一句张宏之前从廊下家走进乾清宫的时候,张宏就说过一次,这一次再说,便是做好了死在陛下前面的准备。

首节 上一节 59/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