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65节

  张居正端着一杯白开水,抿了口眼睛都不太抬一下的问道:“你是什么意思?这廷议上通过的决议,让李乐带着人去长城鼎建上看一看,伱派人威逼利诱,现在问我,朝廷是怎么个意思?”

  廷议上已经通过的决议,要反对就在文华殿上反对,既然文华殿上不敢吱声,玩这种肮脏的手段,张居正当然要问问张四维,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这里是京师,是天子脚下,是天下首善之地!

  把那个在宣大地头上耀武扬威的戾气收一收,让旁人看了,大明政斗如此下作,简直是笑话!

  大明的明公活成这个模样,张四维不觉得丢人,张居正还觉得害臊,政斗就政斗,搞些鬼蜮伎俩,属实是难堪,丢读书人的脸。

  “俺答汗索求无度,我们这不是没办法吗?只能为了这俺答封贡的事儿,把这长城鼎建的钱,挪作他用,息兵安民,所以这宣大长城鼎建才弄成了这个模样。”张四维看似无奈的说道:“唉,元辅也知道,鞑靼人凶悍,这好不容易才安生下来,我们也是不想多生事端。”

  俺答汗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一切的罪名,只要牵扯到了俺答汗,就变的顺理成章了起来。

  这就是典型的养寇自重,捏着俺答封贡的事儿,让朝廷投鼠忌器。

  “你自己也说了,长城鼎建,关键就出在了这里,你舅舅出尔反尔,在文华殿上栈恋不去,那就不能怪我不履行谏言了。”张居正说到这里,看着张四维目露寒光。

  张居正在吸引火力,或者说把张四维所有的恨,揽到自己的身上。

  他从李乐事开始问起,并不是真的追究当初的事儿,而是拿李乐的事儿当个引子,把张四维不能回朝的原因,揽到自己的身上。

  这很合理,大明首辅张居正的浮票上到底写着什么,当朝只有张居正和小皇帝清楚,十岁的人说出那么刻薄的话,更像是是张居正写在浮票上的,目的就是利用张四维回朝的事情,逼迫王崇古把窟窿填上。

  这一切的一切,变得合情合理了起来。

  把张四维追击出朝堂的和弹劾王崇古的是楚党的张楚城,发动文华殿诸大臣逐出王崇古的是张居正,在浮票上说张四维丑不适合还朝的是张居正,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张居正的错,小皇帝陛下是被张居正所蒙蔽的!

  这一切的羞辱,都是张居正干的!

  张居正也的确是个合适的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十岁的人主实在是太年幼了,即便是张居正在外廷、冯保在内廷、李太后在乾清宫,依旧护持不住皇帝陛下的安危,还是发生了王景龙刺王杀驾案,张居正把一切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就像解刳院那样。

  骂名多担点,对张居正这样的权臣而言,不是什么坏处。

  “所以说,只要长城鼎建的窟窿堵上了,就可以了吗?”张四维心里恨意如大江之水一样的滔滔不绝,但是还要维持表面的笑意和恭顺。

  王崇古已经离朝了,晋党头子葛守礼和张四维是竞争对手,党内倾轧张四维已经落入劣势之中,而张四维不恳求张居正还能恳求谁?心里再恨再恨,也只能陪着笑脸,想办法回朝再说。

  “难道不应该吗?朝廷给的粮饷是专项专办,给俺答汗的银子是马价银,若是俺答汗要的更多,王崇古可以向朝廷奏禀,看朝廷的决议,但是移银他用,导致了长城鼎建糜烂,你说给了俺答汗,俺答汗封贡的日子快到了,咱们把俺答汗的使者诏入京师来,对对账?”张居正看着张四维的不甘,两手一摊问道。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拿着事实说话,张居正无往不利,任由你多少诡辩,一旦对账,全都跑不了。

  俺答汗,多少年的老对手了,俺答汗对银子的需求量不是很大,俺答汗主要还是要盐、铁、布,贡市客观上起到了互相补足的作用,但是俺答汗在贡市里贩售的皮货、羊牛马等牲畜哪里去了?

  朝廷每年给了大量的马价银,却一匹马捞不着。

  把俺答汗的使者诏入京师,大家坐下来一起对对账好了,尤其是嘉靖三十二年以后,一些边方的总兵、副总兵的死,就格外的蹊跷。

  张居正在威胁张四维,不肯填窟窿还要玩鬼把戏,大明首辅,有的是办法收拾晋党。

  “元辅先生骂的对,就是应该把这个窟窿补上,谢元辅先生训诫,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张四维就是一万个不甘心,也只能应承下来,真的学了石敬瑭,拜塞外胡人为义父,扯起反旗造反,戚继光那十万边军,立刻就能扑到宣府大同去。

  张四维不觉得能打的赢,也不觉得宣大的边军,会铁了心的跟着他们舅甥二人跟朝廷作对。

  “对了,今天谭纶全浙会馆开门了,你去吗?”张居正这话就像是一个狠厉的巴掌,扯了张四维左边一下,又扯了张四维右边一下,扯得张四维脸面皆失。

  左边这一巴掌,是扯得全浙会馆开门,张四维没有官身,就去不得。全晋会馆新党魁葛守礼走马上任,宴请时候,张四维也不能去,京城的政治活动,跟他这个没有官身的张四维,没一丁点关系。

  全浙会馆,连马芳都能去,因为谭纶作为大司马,开口为马芳说话,以折冲之功,给马芳开罪,让马芳在输贿案中,得以全身而退,虽然去了大同左都督的官职,这不很快就回京了吗?

  谭纶作为恩人,马芳高低要去谭纶的会馆里道个谢,磕个头去。

  但是张四维不能去,张四维没有官身。

  这右边一巴掌,则是更重,扯得晋党正在失去本来的作用,浙党正在凝聚,可以权衡张党势力在崛起,浙党这个势力一旦根深蒂固,晋党失去了所有的作用。

  人不能一无是处,一点用也没有,不然,终究是会被清汰的。

  “谢元辅先生提点,我知道轻重了,天色已晚,就不耽误元辅先生前往全浙会馆了。”张四维又被扯了两巴掌,他恨意滔天,但是却不能做什么,还是得道谢。

  “送客。”张居正也没站起来,让门房过来把张四维引出去便是。

  游七有些面色奇怪的说道:“先生让这东西上门,是为了把骂他丑的这个是非因果,揽到自己身上吗?”

  “一部分,主要是为了骂他。”张居正说道:“敢动我的人,先是刺王杀驾案污蔑戚帅,而后是陆树声,再之后是李乐,我让他进门,主要是为了羞辱于他。”

  游七这才了然,笑着说道:“他拿着银子上门讨骂,咱们骂了他,他还得谢谢咱们呢。”

  张居正眼睛微眯说道:“我还要杀了他。”

  这是张居正第一次如此明确的而清楚的表态,要把张四维屈辱的死掉,要把晋党这个脓疮完全祛除!

  张居正不是没本事做到,而是没有皇帝皇权给他撑腰,他就得瞻前顾后,就得防备宫里猜忌他要做些不能做的事儿。

  现在,皇帝给张居正撑腰了。

  至于宫里的两宫太后,张居正也不去多想,小皇帝既然几次三番的为他站台,肯定是小皇帝找到了对付两宫太后的办法。

  否则今天小皇帝踩着点回家的行为,过去李太后就下令让张居正为皇帝写罪己札记了,但是现在还没有,证明宫里,是小皇帝在做主,或者说以皇帝为主导。

  这就足够了。

  “走,去全浙会馆。”张居正站了起来,谭纶这个浙党,是张居正对于吏治的一个思考,至于有没有成效,还得看看再说。

  全浙、全楚、全晋会馆都在一个坊里,几步路就能走到,张居正是最后到的,他是今晚到全浙会馆的最大人物,自然最后才到。

  戚继光已经回京,谭纶开馆,戚继光自然要过来,只是不会领全浙会馆的腰牌,见到张居正的一瞬间,两个人互相笑了笑,心照不宣。

  大家二十多年的友谊,绝非靠着一块腰牌维系,失去了那块腰牌,对于张居正和戚继光而言,都失去了枷锁,反而更加方便做事。

  戚继光和杨文在说话,两人出身蓟州,本身就是上下级关系。

  晋党党魁葛守礼带着马芳来到了全浙会馆,马芳需要感谢谭纶在文华殿上的仗义执言,若非如此,在输贿案中,马芳决计讨不到好,也不会如此快速回京来,葛守礼过来,是高举尊主威福之权,与浙党修好。

  马芳长得十分魁梧,但已然有些老态,马芳已经五十五岁了,虽然还上得了马,拉的了弓,但是在个人武力上,已经很难跟年轻他十一岁的戚继光相抗衡了。

  吴百朋也因为京营提举将才之事回京三月有余,等到京营提举将才事结,吴百朋还要前往宣大阅视鼎建,这一次是盯着王崇古把窟窿堵上。

  新晋的吏部尚书张翰不是浙党,他是浙江仁和县人,虽然和谭纶、戚继光、杨文、吴百朋等人并不是熟稔,但既然叫浙党,作为浙人,他自然要过来凑凑热闹。

  张翰在朝里没有根基,能活动,自然要活动下。

  年轻一派,则是以沈一贯为首各自交谈,沈一贯是浙江人,隆庆二年进士,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沈一贯的父亲沈明臣是胡宗宪的幕僚,沈一贯能读书,还是当年胡宗宪给的钱,这些年,沈明臣、沈一贯、汪道昆一直在为胡宗宪当年的冤案奔走。

  张居正注意到,俞大猷并没有来,海瑞也没有来。

  谭纶开启了开海的风力舆论,也是隆庆开关的促成者,按理说同样支持开海增收的海瑞,应该过来和大家认认脸,毕竟在京师做事,可是海瑞就是不肯来。

  俞大猷已经到了北土城下榻,但是俞大猷也没到全浙会馆,而是去了朝廷给海瑞租赁的家宅之中,感谢海瑞的提举。

  海瑞太穷了,到了京师租房子住,还是内帑专门给了一笔安家费,才算是安顿下来。

  张居正也没多留,送了谭纶一本古书,又送了谭纶一把长弓,作为开馆的贺礼,简单说了两句,便转身离开了全浙会馆。

  张居正为谭纶开馆以壮声势。

  全浙会馆要比全楚、全晋会馆小得多,大约只有十多亩地,但足够用了。

  万历元年九月初五,宜结亲、会亲友、出行、乔迁、纳财、造畜稠,忌行丧、上梁、作死。

  文华殿上,张居正翻出了一本奏疏,开口说道:“礼部上奏言:选净身男子,三千二百五十名,分拨各监局应役,乃致主上生疑盛怒,严旨忽传文渊阁,使臣措手不及。”

  “陛下问:三千二百五十名净身男子从何而来?近无战事更无战俘幼童,既非官阉,私阉入禁,可符合祖宗成法?”

  “万尚书,你来回答陛下吧。”张居正的这一本奏疏,对准了新晋的礼部尚书万士和。

  张居正之所以要瞄准万士和,因为陛下要办的宝岐司,选址在了西苑。

  万士和带着礼部诸官,以祖宗成法既有定制,不可轻易更张为由,反对西苑设立宝岐司,而应该把宝岐司设立在户部之下,宫墙之外。

  冯保看张居正已经开火,立刻厉声说道:“万士和,你们这般大臣,非要把手伸到禁城之内,是何居心!用意何在!到时候宫里出了事儿,万士和,你担得起这个责吗?你满门九族,担得起这个责吗!”

  冯保就负责咬人,把话挑在明处,隆庆二年议和以来,朝中并无大规模的战事,非官阉不得入禁,这三千多的净身男子都是谁的人?!

  万士和惊恐万分,赶忙对着月台说道:“臣听闻陛下身边只有七人用度,实在是有失体面,遂上奏以闻,嘉靖年间,亦有私阉入禁,臣惶恐。”

  嘉靖年间,的确有礼部选净身男子选入宫禁之内。

  冯保嗤笑一声站了起来,身体前倾,虎视眈眈的看着万士和厉声说道:“万士和,你当咱家不读书是吧?也对,你刚做了廷臣,对咱家不甚了解。”

  “嘉靖二十一年,世庙遭宫婢变生榻寝,自此移居西苑,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废、君臣不相接、独辅弼得时见,一应大臣选阉婢,皆不能入禁。”

  “万士和,咱家读书!你说的祖宗成法是谁家的祖宗成法!你家的吗!你一个礼部尚书,还没我一个宦官读书读得多吗?!”

  冯保咬人是极为凶狠的。

  葛守礼看着直乐呵,自从葛守礼带领晋党换了个打法后,冯保已经不再对葛守礼如此这般龇牙咧嘴了,现在轮到礼部吃这个苦了。

  “陛下,臣诚不知。”万士和听闻面色变了变,他赶忙甩了甩袖子,跪下大声的说道。

  朱翊钧手中笔不停,连抬眼看万士和的想法都没有,平静的问道:“不知道什么?”

  “不知道祖宗成法?不知道就好好读书,你看朕,朕听政都在读书,在文华殿上,不读书是要被人骂的。”

  “不知道冯大伴读书?冯大伴领了司礼监的差事,办的很好,汝为礼部尚书,却不知道祖宗成法,却以祖宗成法摇唇鼓舌?”

  “是不知?还是明知故犯?”

  朱翊钧停笔,语气变得严厉。

  旧的礼部尚书陆树声为族党张目,随着杨博离任,陆树声走了,新的礼部尚书万士和,天天拿着祖宗成法、法三代,皇帝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总是想把皇帝用各种礼法的绳索,捆的紧紧,半分不能动弹才罢休。

  朱翊钧对两任礼部尚书,都不满意。

  求月票,嗷呜!!!!!!

第81章 贪天之功,异代同愤

  朱翊钧看着台下的礼部尚书,万士和与陆树声,两任礼部尚书都是一样的人,这样的礼部尚书,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总不能一直被宦官追着骂吧?

  被宦官追着骂,实属是把读书人的面子给丢的干干净净。

  “你若是不懂,可以问元辅先生,元辅为《世宗肃皇帝实录》总裁,你不懂可以问,而不是在这里摇唇鼓舌,胡言乱语。”朱翊钧敲了敲桌子,做了最后的总结。

  张居正无奈的说道:“万尚书,的确有此成法,你若是不信,觉得我与中贵人相知,诓骗与伱,你就问问王锡爵、王家屏、范应期等学士,他们也负责修撰。”

  王锡爵点了点头,露出了一个爱莫能助的表情,他知道并且肯定了,确实有这个祖宗成法,也是肯定了冯保比万士和这个礼部尚书懂礼法,读书更多。

  万士和无奈又磕了一个头,满是羞愧的说道:“臣学艺不精,贻笑大方,臣有罪,恳请致仕还籍闲住。”

  朱翊钧眉头紧皱的说道:“你昨日刚进了礼部尚书,今日就致仕归籍,这传出去了,岂不是显得朕薄凉寡恩,朝廷用人如同儿戏?你自己个丢人还嫌不够,非要拉着朕和朝廷跟你一起丢人才行?”

  万士和跪在地上,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十岁人主,是怎么用那充满了阳光的外表,说出如此冰冷的话的!

  冯保发现小皇帝这张嘴,是真的厉害!属实是气死人不偿命那种,在气人这块,冯保还需要向皇帝陛下多多学习才是。

  张居正知道皇帝陛下历来思绪敏捷,骂人都是戳人肺管子,万万没料到,这真的骂起人来,能如此牙尖嘴利。

  朱翊钧伸出了小手,不耐烦的说道:“行了,也别跪着了,日后好好学习,多多读书,罚俸半年,以示惩戒,廷议吧,浪费时间。”

  浪费大明皇帝读书的时间、浪费大明廷臣廷议的时间,小皇帝伶牙俐齿,又狠狠的补了一刀,把万士和骂的那叫一个狗血淋头。

  这算是又追击了一句,万士和没有任何办法,他要是寻死腻活,就更丢人了。

  等万士和灰头土脸的坐稳之后,张居正才开口说道:“古先圣王,莫不以劝农为首务,去岁,罗拱辰献祥瑞于御前,陛下以先王为师,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古先圣王、先王,都是法三代之上的圣王。

  张居正继续说道:“陛下履宝岐殿亲事农桑,时至今日半年有余,三日前收刨,得其法,传种、时令、土宜、耕植、栽种、剪藤打顶、收刨、食用等若干法,乃是开辟之举,得杂植中第一品,救荒第一义。”

首节 上一节 65/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