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4节

  “那元辅先生在等什么?”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

  冯保摇头,他还真不知道张居正在等什么。

  张宏在一旁小声的说道:“元辅先生在等俞帅安顿好,俞帅刚刚清理了十八寨,手中有一堆的俘虏,要把这些俘虏挑拣出来被裹挟上山的良善耕种,才能继续追击。”

  张宏的义子张诚,人在松江府做提督内臣,知道的更清楚一些,这些个俘虏,就是限制了俞帅再次出击的枷锁,需要把这部分的俘虏消化掉,才能继续动作,俞帅不能动,则张居正不会动。

  朱翊钧不住的点头说道:“嗯,戚帅讲过,战争都有间歇,一部分原因是军士们需要修整,一部分是这些俘虏需要消化,才能继续,你说的有道理。”

  “这几日四千多个举子都进了京,全楚、全晋、全浙、全齐会馆都开了馆,冯大伴辛苦一趟。”

  “正好吏部尚书张翰说:元辅先生这从一品六年考满,请加恩赏,就加正一品俸,恩赏一番,让元辅先生不必推辞。”

  朱翊钧写好了敕谕,交给了冯保。

  冯保赶忙俯首说道:“臣遵旨。”

  冯保领了敕谕,等待着小宦官们先去通传,而后才去了全楚会馆。

  此时的全楚会馆人声鼎沸,云贵川黔的学子,都会入这全楚会馆;而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学子,都会到全晋会馆;南衙、浙江、福建、两广、江西等地的学子会到全浙会馆;而山东、河南、南衙部分的学子,会到全齐会馆。

  齐楚浙晋,四足鼎立。

  冯保带着圣旨来到了全楚会馆,拿出了敕谕说道:“文渊阁大学士张居正接旨。”

  “陛下敕谕:先生启沃朕心,平治天下,功在社稷,兹当六年考满,进中极殿大学士,荫一子为中书舍人,令支正一品俸,特于例外,加赐蟒衣斗牛各一袭、赐银一百两、纻丝四表里、钞五千贯、茶饭五桌羊三只、酒三十瓶,少示优眷不必辞。钦此。”

  “臣谢陛下隆恩。”张居正恭敬的接过了敕谕,颇为感激。

  这大过年的,云贵川黔的学子都看着张居正,心里不禁要问,咱们楚党的党魁张居正,做了一年半的帝师了,做得如何?皇帝是否称心?外人说再多,不如这大年初一,皇帝恩赏一番,更有说服力。

  在全楚会馆的学子们看来,这是小皇帝以弟子礼过年拜年来了。

  这是皇帝对元辅的尊重,这是小皇帝在给张居正撑腰。

  “臣才疏学浅窃据当国辅弼之位,惶恐至极,绝不敢受。”张居正对着冯保说着话,这是辞恩命,就是来往客气一下。

  “元辅就收下吧,陛下特意交待了,不让推辞。”冯保借了几步,左右看了看,轻声问道:“陛下今天问起了南衙查侵占之事,说,元辅先生这口气就忍下了吗?”

  张居正笑着说道:“俞帅眼下动弹不得,故无动作,过了年,俞帅能动了,就有动作了,是他们先玩脏的,就不能怪我了。”

  “咱家回宫奏禀就是,元辅留步。”冯保得到了答案,也没多留,就回宫去了。

  大年初二各官署开始点卯,初三日奏祭,初四日进春,初五廷议再次开始。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二十七廷臣俯首见礼。

  朱翊钧小手一挥说道:“免礼。”

  “大年初二,宫人张秋菊,玩火引燃了永寿宫的窗栏,此宫女为先帝潜邸旧人,素来放肆,娘亲和母亲,止欲笞之五十,朕以为不妥。此人罪大,阴结宫外,不可宽宥,杖之三十,发禁城外安乐堂,年后放归依亲。”

  张秋菊,的确是裕王府旧人,是乾清宫伺候李太后的宫人,但是这个宫女仗着自己是潜邸旧人,向来肆无忌惮,张秋菊趁着采买的时候,收了晋党的贿赂,居中联络张宏。

  张宏就把这事告诉了冯保,冯保一调查,把事情来龙去脉给查清楚了。

  结果还没有禀报李太后,这张秋菊玩火,差点把永寿宫给点了,李太后觉得是旧人,就用竹板、荆条打五十下好了。

  朱翊钧不肯宽宥,下旨杖三十,逐出禁城,发配安乐堂,安乐堂里面住着一堆的老宫女和老太监,就是个收容之处。

  张居正俯首说道:“圣母慈仁,不忍伤物。陛下君主天下,若舍有罪而不惩,何以统驭万民,法固有可宽者,亦有不当宽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正此之谓。”

  “陛下圣明。”

  张居正带头唱赞歌,同意了小皇帝的处置决断,显然太后和小皇帝冲突的时候,张居正更赞同小皇帝的处置。

  “陛下圣明。”群臣只好跟着一起唱赞歌,其实这里面并不是没有疑虑,按照孝道而言,既然李太后有了处置,遵循孝道,就不该多言。

  可是这宫女阴结宫外,若是多说,那是没事找事,惹自己一身腥。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去岁,丧服之祭未过,宫中不设宴,并免去元宵灯火,今岁宫中大宴赐席,但元宵烟火灯架,仍循旧事免去。”

  “如今天下民力衰竭,财用大亏,有司束手无策,只能时时加意节约,以备不时之需。朕见外官,知民穷,理当修省节俭。”

  鳌山烟火冠春城,步辇龙旌倒褪行。

  大明皇宫办的烟火,是那种灯架如同山一样的巨型花灯,名叫鳌山灯会,这办一次,都要三万多两银子,太贵了!

  朱翊钧直接小手一划,停了这鳌山烟火事儿。

  礼部尚书万士和一听,赶忙出列说道:“陛下,永乐七年,成祖文皇帝下旨,元宵节起,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君臣同乐,丧服之祭已过,恐怕有违祖制。”

  这是永乐年间的祖制了,这元宵灯会去年因为服丧停办,今年还要停?这可是礼乐。

  朱翊钧摇头说道:“永乐年间,一年岁收三千万石正赋、近两千万石的屯粮和数百万匹的丝纱。”

  “万历元年十二月,户部奏:公私困乏,山泽关市之利已竭,开纳之例未停,各项搜括靡有空遗,天下春夏税粮共一千一百九十一万七千四百五十六石有奇,银二百七十八万两,除岁用外,计可剩银十万有余。”

  “你跟永乐年比?岁入还没军镇的屯田籽粒粮多,就是把银子折粮算上都不如,万尚书,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现在穷,咱们都省着点,你说是不是?”

  屯粮,也就是天下卫所的屯田粒子粮,自从卫所制度败坏之后,大明朝廷的税赋一年不如一年,万历元年,一千一百万正赋,折银才二百多万两,不是天子南库抽分大帆船,国帑一根毛都不剩。

  都穷成这样了,就别穷讲究了。

  “这么少?”万士和赶忙俯首说道:“陛下以布德修省尚节俭,施仁义,结民心为本,臣为大明贺,谨遵陛下圣诲。”

  万士和这才知道,大明已经穷到了这个份上!怪不得王国光整天抠抠索索,跟个守财奴一样,压根就不是守财奴,是根本就没有。

  “廷议吧。”朱翊钧看无人反对取消鳌山烟火,示意朝臣们可以开始廷议了。

  诸廷臣坐定,张居正反手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昆山顾氏佣奴至松江府寻提刑千户骆秉良,顾氏家中藏有甲胄、强弩若干,骆千户突袭顾氏家宅,查而有据,起获甲胄百余副,强弩千架,案卷已送至北镇抚司衙门,陛下闻之严旨传文渊阁,令臣严办此案。”

  张居正一出手,就是致人死地。

  提刑千户骆秉良去松江府查汪道昆强淫案,这案子还没办,先办了个造反案。

  私藏甲胄、强弩,这可是谋逆大罪!

  张居正看着案卷也是颇为感叹,顾氏佣奴确实存在,这是张居正让宋阳山安排的人,张居正本来只是想着,北镇抚司衙门的提刑千户既然到了松江府,有枣没枣打三竿,去折腾一趟顾氏,让顾氏收敛点。

  结果,真的查到了甲胄百余副,强弩千架!

  今天去参加婚礼,如果喝大了,晚上那章可能写不出来,如果没喝大,就会有!求月票,嗷呜!!!!!!

第99章 图穷匕见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这是一句俗语,说的就是民间私藏甲胄,尤其是全身甲,私藏一甲等于藏了三把弩,至少就是流边,永不归籍,若是藏了三副甲胄,那就是死罪不赦。

  刑部尚书王之诰,看着卷宗看了许久说道:“大明律:凡民间私有人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号带之类应禁军器者,一件杖八十,毎一件加一等。私造者,加私有罪一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

  明初的时候,明承唐制,大明律中规定: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

  洪武二十二年,绞刑废除,私藏军器,改为杖一百,流三千里。

  弘治年间的《问刑条例》把这个罪又修改了一下,将弓弩从私藏军器的名单上划去,只有重甲和火器违禁,规定了最高判罚,为杖一百,流放三千里,也就是云贵川黔等边方之地,永不归籍。

  时代在发展,弓弩已经不属于违禁之列。

  谭纶满是惊讶的说道:“打孔、粗磨、穿孔、错穴、并裁札、错稜、精磨,甲片才制作完成,还有要用皮革条编制成盔,内外还要有面料衬里,以铜钉嵌合,这一副甲胄,最少需要四十名工匠,一年时间打造,他顾氏要做什么,藏了百副!”

  王之诰摇头说道:“顾氏自陈是为了防倭。”

  这个理由非常的恰当,倭寇闹得最凶的时候,也进攻过松江府,当时罗拱辰还率军星夜驰援,松江府缙绅为了感谢罗拱辰,还给他起了个牌楼纪念。

  倭寇至嘉靖四十一年逐渐平定,戚继光和俞大猷又清剿余孽,后来逐渐安定了下来。

  顾氏说自己为了防倭患,准备了甲胄,也说得过去,也算是情有可原。

  这又是一个形而下的实践,与形而上的认知上的矛盾,大明的律法规定不可以藏匿甲胄和火器,可是倭寇四起,东南千里狼烟,准备一些甲胄和弩来防止被倭寇抢了,也是应该。

  张居正颇为认真的说道:“眼下倭患渐平,大明也在松江府设立了军镇,常驻了三千余精兵,防止倭寇侵扰,彼时朝廷不能安定海疆,若还不让自保,不合于道。”

  “不如这样,严令各家各门,还甲弩火器归公,三月期止,若是再有查处起货,则以藏匿军器罪名论处如何?”

  “理应如此。”王之诰同意了张居正的认定,藏匿军器的确是重罪,但当时东南的主要矛盾就是倭患侵袭之下的种种社会乱象,胡宗宪、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等,在东南平倭的时候,也有富户提供甲胄给募兵,最终完成了平倭。

  这次的顾氏满门的确是藏了不少的甲胄强弩,但也可以说是为了备倭。

  海瑞却略有些不赞同的说道:“顾氏私藏甲胄理应责罚,若舍有罪而不惩,何以统驭万民,法固有可宽者,亦有不当宽者,这是元辅对陛下刚刚说过的话。”

  “确实,顾氏私藏甲胄有可宽之处,可倭患渐平,顾氏仍私藏于家中,不报于朝廷。这是不当宽处。”

  海瑞打出了一记回旋镖,以张居正刚刚的话,打了张居正一下,不赞同张居正这种和稀泥的做法。

  葛守礼也是极为认同的说道:“确实,若是没有责罚,朝廷法度、庆赏威罚何在?南衙缙绅见无责罚,自然要藏匿,不会将甲弩归公了,理当惩治,以儆效尤。”

  “海总宪以为应当如何处置?”张居正看着海瑞问道。

  海瑞言简意赅的说道:“还田。”

  群臣彼此看了一眼,露出一副果然如此、也应如此的神情,海瑞不惜发动回旋镖攻讦首辅和稀泥,目的直奔还田二字。

  没收生产资料,没收田产。

  东南眼下的主要矛盾,就是权豪侵占和百姓颠沛无业可事,田亩作为当前最大的生产资料,还田就是缓解主要矛盾的最好办法。

  海瑞看着所有人解释道:“我在南衙做巡抚,他们兼并的田亩,多数都是趁着倭寇四起时,四处兼并得来,彼时有天灾,缙绅有司法、科举、税赋等种种优待,是指望他们安土牧民,可是他们趁机大肆兼并,横行于乡里之间。”

  南衙十四府之地的土地兼并,最为酷烈的一段时间,就是和倭患四起之时。

  当主要矛盾从平倭转化为查侵占止兼并之时,这些田怎么吃下去的,就应该怎么吐回来。

  “唯理所在。”张居正点头说道:“顾氏侵占田亩两千二百余顷,就让顾氏还田吧。”

  “二十二万亩田,大鱼一条。”海瑞听闻元辅同意,脸色立刻变得笑意盎然,笑着说道。

  “诸位以为呢?”张居正看向了廷臣询问道。

  万士和欲言又止,最终没有表达自己的态度,万历元年,大明公私穷的当裤子了,人光喝西北风活不下去,南衙侵占常田,已经是占无可占,兼无可兼、并无可并的地步,朝廷税赋已经完全萎靡。

  缙绅侵占了这些常田之后,利用自己的优免和朝中姑息纵容之弊逃避税赋,最终导致了大明朝的税基严重萎缩。

  “既然没人反对,那就如此。”张居正开始贴浮票在奏疏之上,请陛下用印。

  朱翊钧看了看,拿出了万历之宝盖了上去,这二十二万亩田到了俞大猷的手中,就又能安置一大批的俘虏了。

  张居正拿出一本奏疏说道:“南京谏台湖广道监察御史陈堂,弹劾南京光禄寺卿兼应天府尹顾章志,大江沿岸匪寇众多,腊月仅仅半月失事盗就约五十余起,留都不宁谧,劾顾章志失职贿政姑息之罪。”

  陈堂,张党嫡系的言官,这本冗长的弹劾奏疏里,不仅仅说顾章志尸位素餐,不好好做事,不捕贼及擒斩贼人,还收受贿,姑息自己党羽,搞得南京城里乌烟瘴气,一个月的时间,坐寇、贼帮火并十数起,百姓惊诧,顾章志不闻不问,还因为贿赂,纵容贼人。

  这部分的贿政姑息,对南衙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虽然不好查,但是查明的就是十数万两之多。

  张居正继续说道:“河道侍郎万恭劾顾章志贪墨事,江南运河水道延袤八百余里,每岁夏初开运河水充溢运道无虞,前岁改于年前十二月开闸,各河浅滞,诸坝断流,京口封闭之后,挑浚工费动以数万计,共征三十四营,力夫十万两千人疏浚。用银四十八万有奇,复核仅发十二万银,顾章志贪墨钜万,逾三十万两,怨声载道盈路。”

  两封奏疏,直指顾章志贿政姑息之罪。

  第二封奏疏,杀伤力极大,边方修关隘城墙,南方玩的就是疏浚河道,顾章志拿了朝廷四十八万两疏浚河道,结果他自己个贪了三十多万两!

  疏浚河道,大家过一层手,就都沾一点油水,如果不是太过分,其实也没人揪着这个事儿弹劾,毕竟自从嘉靖以来,贿政姑息之风已经刮遍了整个大明天下,可是顾章志直接拿走了三十万,这就有点过分了。

  他拿走三十万,那疏浚河道事中,土石木方的钱给不了,征调地方各府的力夫银也给不了,三十四营力夫十万两千人,连饭都不管,搞的各段河道的所在衙门压力极大,为了安抚这些吃不饱,还要疏浚河道的穷民苦力、失地佃户、游坠佣奴,各地衙门,也是挠秃了头,才能让这修运河,没有变成了隋末运河天下反。

  最终把欠账一核算,这三十万银子的水,在哪里截流,就被万恭搞清楚了,一本奏疏直达天听。

  直指昆山顾氏。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顾章志,理应就地解职,拿入京师,徐行提问。”

  顾章志这两项罪名,都是证据确凿,不把顾章志给拿到京师来,抖擞一下,这三十万两的亏空谁负责呢?

  “抄家吧。”谭纶听闻如此,眉头一皱的说道:“抄的晚一点,这三十万亏空,怕是朝廷要补了。”

首节 上一节 94/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