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医相:开局和李清照私定终身 第188节

  “范兄,不可大意!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前日防贼的道理。”苏遁劝解道。

  苏遁办理过诸多案子,见识过了太多的人心险恶,王诜有恃无恐,自然食物机电,日后如果有一次谣言成功,必然会范正身败名裂。

  范正冷笑道:“王诜最大的依仗就是其驸马身份,既然如此,那就彻底废了他的皇亲国戚的身份。”

  杨介皱眉道:“虽然王诜当年纵容小妾欺压公主被罚!如今蜀国公主已死,就连儿子也已经夭折,哪怕其流连青楼,朝廷也无法指责。”

  苏遁凝重点头,当年王诜如此恶劣的行径,都没有让王诜伤筋动骨,如今事情过了这么多年,恐怕他们还真的对王诜无计可施。

  范正冷笑道:“王诜意图用谣言来抹黑我,如果是他人定然只能咽下这口恶气,然而他却惹错了人,这一次,我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人都不解的看着范正。

  范正郑重道:“当时范某提议曲剧宣扬忠义和正义,如今杨门女将已经大获成功,是时候该宣扬包拯包青天的公平正义了。”

  “包拯,包青天?”

  苏遁眉头一皱,包拯的确是断案如神,乃是他的毕生偶像,然而包拯毕竟已经去世多年,难道还能死而复生为范正主持公道不成。

  一旁的李清照冷冷一笑道:“不错,妾身认为《铡美案》也是时候出世了。

  “《铡美案》”

  杨介心中一动,他和李师师在一起,对于曲剧了解较多,对于铡美案了解颇多。

  这个曲剧早已经编撰出来,然而对于皇家牵涉过多,曲剧内部颇有争议,而如今王诜对范正的肆意污蔑,正好给了《铡美案》横空出世的绝佳时机。

  “曲剧能让一家兴,也能让一人衰,王诜自认为其皇亲国戚的身份乃是护身符,却不知同样也是催命符!”范正冷哼道。

  上一次,杨门女将让杨家重新崛起,在范正的刻意规避下,并无任何反派波及,这一次的《铡美案》他要拿王诜杀鸡儆猴,要让王诜倒在他最擅长的流言之下。

  苏遁听闻《铡美案》的故事,也不由拍案叫绝。

  这一次,王诜真的要偷鸡不成蚀把米。

  ……………………………………

  “第四部曲剧《铡美案》即将上演!”

  很快,很快这个消息在开封城哄传,再一次引起了全城关注。

  “据说这《铡美案》乃是以包拯包大人为原型编写的曲剧,这一次包家要发达了。”一个文士艳羡道。

  上一次《杨门女将》一出,哪怕是众所周知,此乃虚构的事件,然而朝廷却认下此事,直接封赏杨家老妇人一品诰命,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

  有了杨家的前车之鉴,所有人都清楚,如果不出意外,包家日后必将扬名于世,已经日落西山的包家或许会迎来第二春。

  在万众期待下,终于到了铡美案的公演之时,梨园内,再一次人山人海。

  包拯本就在开封城名气极大,再加上曲剧的加成,开封百姓争相一睹为快。

  “包家人来了!”

  “此人乃是包拯第五代世孙,名为包康,其性格嫉恶如仇,屡屡上言为朝廷清查吏治,严惩贪污。”

  忽然一个相貌堂堂的士子来到梨园前,此人正是包康。

  作为包拯之后,听闻自己的先祖被李大家改变成曲剧,自然要前来一探究竟。

  “王诜怎么也来了!”

  忽然一阵惊呼声,吸引了包康的注意。

  包康回头,只见一个相貌堂堂却极为轻浮的中年男子,不顾众人的异样的眼神,同样来到了梨园。

  “王诜?”包康眉头一皱。

  他自然听说过王诜的事情,先不说他之前纵容小妾欺负公主的劣迹,这让立志效仿先祖的包康颇为不喜,就是其为了讨好端王赵佶,强迫李师师为端王妾的事情,再加上,朝野疯传诬蔑范正直呼官家御名之事,就让包康心生鄙视。

  如今他明明已经和梨园、范正结怨,如今竟然还光明正大的来到梨园听曲,这不禁不让他人多想。

  王诜脸色傲然道:“怎么梨园开门卖票,还不允许本驸马买票观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如众人所猜想的那般,王诜今日前来,的确是没有怀好心,包拯当年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尤其和庞籍关系颇僵。

  李清照编撰包拯的故事为曲剧,自然不可避免的牵扯到当年的恩怨,届时那他再添油加醋一番,定然让范正吃不完兜着走。

  哼!他就要看范正对其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李清照和范正看到这一幕,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道:“王驸马愿意捧场,梨园自然是求之不得,请进。”

  王诜不由脸色得意,当下昂首踏入梨园,有驸马的金身在,除了皇家,在开封城谁也奈何不了他。

  包康见到这一幕,不由一叹。

  别说是邪医范正,就是当年他的世祖包拯,虽然铁面无私,但是面对皇权的时候,也是有心无力。

  “包兄请进!”

  看到包康到来,范正立即迎上前去。

  “敢问范兄…………!”包康欲言又止道。

  范正闻弦知意,明白包康的意思,当下直接道:“此剧和包大人之名,必将千古流传。”

  包康豁然一震,深吸一口气,凝重的踏进梨园之内。

  说巧不巧,包康的位置正好和王诜的座位相差不远,包康不由眉头一皱,此举关系到世祖包拯的威望,而王诜此人却是故意来捣乱的,这岂不是间接破坏包家的声誉。

  “当!”

  随着一声锣响,曲剧即将开始。

  包康立即正襟危坐,期待的看着面前的剧台。

  (本章完)

  

第二百九十章 陈世美和王诜

  “忠心赤胆,扶宋室,锦绣江山。!”

  随着一声威严的喝声,《铡美案》正式开始。

  伴随威严的声音落下,一个身穿蟒袍,满脸黝黑,额头月牙印记,满脸威严的包拯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是包拯?”

  看台下,所有人一片哗然。

  包拯已经过世近三十年,世人对包拯的印象也渐渐遗忘,然而他们却知道,包拯根本不可能是这幅形象。

  王诜看到这一幕,不由露出一丝冷笑,曲剧竟然再一次大幅度的改动包拯大人的形象,这一次定然会激怒包家之人。

  王诜凑过来蛊惑道:“邪医范正指使李清照如此抹黑包大人,包家怎能无动于衷。”

  包康心中不悦,想到杨家前车之鉴,和刚刚范正的承诺,当下耐着性子道:“不过是曲剧罢了,当不得真,再说,驸马大人不觉得先祖这形象让人望而生畏么?”

  包康心中清楚王诜的目的,他自然知道世祖包拯并不黑,眉头的月牙印记乃是小时候顽皮被马蹄所踢的伤痕。

  至于身穿蟒袍审案虽然不合理,但是并不违例,因为当年仁宗对有功之人皆有蟒袍赏赐。

  王诜不死心,还想继续蛊惑包康,而此刻曲剧已经正式开场,只好作罢!

  “铁面无私做南衙,文臣武将胆战麻。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

  剧台上,包拯掷地有声道。

  顿时,众人心中一凛,不禁噤若寒蝉,当年包拯让满朝百官胆颤心惊的往事顿时涌上心头。

  “黑脸代表着铁面无私!”

  包康心中恍然,顿时明白戏台上包拯的形象是黑脸的原因。

  “威武!”

  随着一众衙役的齐声道。

  所有观众不由正襟危坐,只听这一声威武,他们就知案件不简单。

  戏台上!惊堂木一拍,包拯朗声道:“老夫包拯,时才下朝回来,偶遇秦香莲,拦轿喊冤,状告当朝驸马陈世美,杀妻灭子…………。”

  “当朝驸马陈世美!仁宗朝可有驸马叫陈世美?”看台下,众人面面相觑道。

  “并无此人!”

  一些熟悉朝堂的士子,仔细想了想,最后摇了摇头。

  仁宗朝的子女大多早夭,幸存的公主寥寥无几,根本没有名叫陈世美的驸马。

  大宋文风鼎盛,而驸马的职位不受重视,但凡有志向的才子皆不愿意当驸马,更别说新科状元去当驸马,更是无稽之谈,整个大宋朝都没有一例。

  “此乃曲剧么,并非是史实,何必较真!”也有人不以为然道,毕竟有前三部曲剧珠玉在前,他们并不在意曲剧真实性,只要故事精彩就好。

  就像杨门女将的故事全是虚构,然而却并不妨碍杨家忠义无双,名扬天下。

  而且众人心中明白,正是因为大宋根本没有状元出身的驸马,这部剧才能演下去,否则牵涉到皇亲国戚,恐怕立即会被有心人弹劾。

  这不!驸马王诜就在台下,专门等着鸡蛋里面挑骨头,寻找范正的错呢。

  王诜!

  忽然一个文士心中一动,嘿嘿一笑道:

  “不!我朝驸马中,有一人可是自称有状元之才。”

  “谁!”

  众人一愣,纷纷问道。

  只见文士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王诜身上。

  “王诜,王驸马!”众人顿时恍然。

  王诜乃是当朝驸马,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并且和一众文坛相交莫逆,久而久之,众人吹捧之下,就自命不凡,认为自己乃是状元之才,若非是尚了驸马,定然一举高中,功成名就。

  也就是在这种心态下,王诜才对蜀国公主极为苛刻,甚至公然在公主重病期间,和妻妾淫乐,公然羞辱公主。

  王诜感受到众人的视线,顿时脸色涨红,心中怒火中烧。

  当听到戏台上传来驸马二字的时候,他就大感不妙。

  他等了十多年,好不容易等到世人差不多已经忘了此事,却没有想到竟然被众人再一次翻了出来。

  王诜想要当场翻脸,却不敢有丝毫的轻举妄动,他知道陈世美乃是虚幻的人物,他若是翻脸,那就是对号入座,恐怕就如同当初诬陷范正一样,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随着剧情的发展,陈世美家境贫寒,靠着妻子秦香莲供应高中状元,可是谁能想到陈世美高中状元之后,为了当驸马,竟然抛妻弃子。

  “陈世美简直是伪君子,心思歹毒!”看台下众人咬牙切齿道。

  也有人看着王诜冷笑道:“在下听说王诜自幼家贫,母亲卢氏寡居,蜀国公主每天给婆婆进献美食。卢氏生病,公主亲自调和汤剂奉上,这等妻子别说是当朝公主殿下,就是普通女子也是贤良淑德。”

  “王诜此人竟然自认为是尚公主,影响了自己的才华,却不知其哪有什么名作传出,若不是驸马身份,开封文坛哪一个正眼看他。”

  ……………………

  一众观众一边津津有味的看着《铡美案》,一边带入王诜和蜀国公主的事情,各种言论络绎不绝的传到了王诜的耳中。

首节 上一节 188/3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