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医相:开局和李清照私定终身 第344节

  “县试,府试,解试!”

  “童生,秀才,举人!”

  然而当他们看到了范正的变法科举之策,顿时惊若天人!

  “实乃绝妙至极!如此层层选拔,将科举压力分担到各路、各府、各县,哪怕日后大宋科举人数再多,依旧可以从容不迫推行科举!”苏轼拍案叫绝道。

  在大宋现有的科举体制下,只有两级,整个府的士子都集中在一起参加解试,人数过多,必将引起混乱。

  将解试一分为三,层层选拔,足以让科举人数分流,让各府的科举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更重要的是朝堂对举人和秀才进行优待,让其哪怕考不上科举,也可以入学舍当夫子,足以取代妄增举数入官的优待。”苏颂也是点头称赞道。

  “这个逆子,总算出一道正方!”

  范纯礼冷哼一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满朝本官哪里听不出他口中浓浓的骄傲之意,不由心头发酸。

  这一次,范纯礼的儿媳亲自发现科举舞弊案,儿子范正又上书变法科举的良策,让范纯礼脸面大增。

  其他百官想了想,微微点头,范正的变法科举之策的确是正方,非但一举解决科举的弊端,更兼顾优待士子之策。

  “传旨,对张汝舟舞弊案一干人等重罚!同意两浙转运使之策,以两浙路作为试点,变法科举制度!”

  赵煦大手一挥道。

  “官家英明!”

  百官纷纷领命。

  ……………………

  “官家有旨,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贿赂学政,欺君罔上,理应死罪,然而大宋素来刑不上大夫,特免其死罪,除其进士功名,免其官职,徒柳州!”

  两浙转运使内,范正郑重宣判。

  大堂下,张汝舟闻言顿时如遭雷击,他没有想到自己为了虚名,想要踩着邪医范正出名,却没有想到连邪医范正都没有出招,他就惨败在李清照的手中。

  “其他涉案官员一律免职,所有妄增举数的士子五年内不得参加科举,两浙路废除举数入官之策!”范正再道。

  “什么?”

  两浙官员一片哗然,对于涉案的官员和士子处罚并不出乎他们的意料,然而废除举数入官,却让他们群情激奋,一旦如此,将对两浙之地的士子打击极大,对两浙官场也将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范大人,你深得官家的信任,还请你为官家求情!放我两浙落榜士子一条生路。”

  两浙官员纷纷上书,此事若是传出,两浙士子必将一片哀鸿。

  范正状似无奈道:“本官乃是两浙转运使,自然会为两浙士子考虑,然而两浙发生科举舞弊案,官家震怒,本官也无能为力呀!”

  两浙官员不由一叹,不由闪过一丝无奈,正如范正所言,两浙路发现了科举舞弊案,没有惩罚也是不可能的!

  范正话语一转道:“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两浙路爆出妄增举数入官的科举舞弊案,足以暴露出举数入官的弊端,本官已经上书朝廷,决定以两浙路为试点,变法解试,将其一分为三。”

  “县试,府试,解试!”

  当范正将自己的变法思路全盘托出,一众官员顿时心中一动。

  在此之前,解试都是三年一次,三年内,所有的士子都集中在杭州府考取解试,参与人数逐年增多,这让杭州府苦不堪言,如果能够将各县各府为两浙路分担科举压力,的确大大减轻两浙路的科举压力。

  范正继续道:“每年解试的考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如果采用童生、秀才、举人,三级划分,层层选拔人才,一来可以让士子参加科举不至于长途跋涉,增加家庭负担,二来也可以选拔最精英的人才进京赶考,以壮我两浙路官场!”

  两浙路官员心中一动,科举考试路途遥远乃是举世公认,两浙官员都曾参加科举,自然深有体会。

  进京赶考暂且不说,普通家庭到府城去科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是能够在本县就参加科举,一来可以节省士子的花销,二来可以让层层分担科举压力。

  谭洪眉头一皱道:“如今我两浙路刚刚发生科举舞弊案,若是将科举分流在各县,我等无暇监管,万一再…………。”

  谭洪此言一出,两浙路刚刚发生科举舞弊案,若是再举行县试,以底下官吏的百姓贪婪,要是再发生科举舞弊案,恐怕两浙路将会再次颜面无存。

  范正朗声道:“想要杜绝科举舞弊,除了坚持传统的糊名法和誊录法,本官决定采用县试异地监考,异地批阅等等。”

  “对于此次科举考试中的妄增举数入官的弊端,本官决定采用乡里举保、生员互保和官员保结为主,确保县试保举品学兼优的生儒参加科举考试,同时防范冒籍、匿丧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应试。”

  范正将后世应对的科举舞弊的方法一一道来,顿时让一众两浙官员大为惊叹。

  谭洪眉头一皱道:“此事是否太过于繁琐了。”

  不少官员微微点头,虽然将解试一分为三,然而范正又增加预防措施,同样增加了科举的工作量。

  范正毫不客气道:“我两浙路刚刚发生科举舞弊案,我等再谨慎也不为过。”

  “大人所言甚是!”

  一众官员最终点头。同意了范正此策。

  谭洪依旧质疑道:“若是两浙路失去了举数入官之路,恐怕会引起士子不满。”

  范正冷笑道:“落第之人本就是解试落败之人,通过解试的士子依旧难以考中进士,更何况落第之人,两浙路这些年也不过出现一个张汝舟,屡次落第之后考中了进士,结果也被爆出科举舞弊。”

  不少官员顿时连连点头,他们本就是科举成功者,自然知道科举的艰难,解试落第想要高中进士可谓是千年万年。

  范正话语一转道:“当然对于落第之人,虽然已经失去了朝廷举数入官的优待,但是却会两浙路却可以对其一定的优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两浙路对其有优待?”

  一众两浙官员眼睛一亮,如果两浙路对士子优待,定然可以大大减轻其的这失去举数入官的怨气。

  “还请转运使大人明示!”谭洪询问道。

  范正朗声道:“但凡考中童生者,选其中的优异者,可以享受每月六斗米的待遇,用来鼓励童生用心读书,减少生计操劳,当然名额有限,每个县只有二十人可享受。”

  “每月六斗米,鼓励童生用心读书?”

  不少官员微微点头,六斗米足以让一个童生能够温饱,让其专心求学,而且别看只有二十人,日后能够考上秀才的恐怕就在这二十人之中了。

  范正再道:“童生优异者一旦考中秀才,其优待自然更多,第一,其可以见官不跪,第二免除其本人的徭役,第三,有资格担任夫子,获取一份生计。”

  后世的秀才拥有免除田税的特权,往往会造成很多本地的百姓投献土地逃避赋税,造成朝廷赋税流失,而范正变法科举自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免除其本人的徭役,再添加上夫子的名额,足以弥补田赋的损失。

  “秀才!”

  一众官员心中一动,如此一来,秀才的含金量和地位大增,就算考不上举人,也能活的很滋润,比惠而不实的举数入官强得多,毕竟如果就算凑够了落榜次数,考不上进士也是枉然。

  “最后的举人则是由两浙学政负责举办,两浙路全部秀才皆可参加,士子考取举人之后,就已经步入官吏的行列,除了可以享受秀才的全部特权,还有进京赶考的权利,两浙路会负责其进京赶考路费和花销。”

  ………………

  范正将变法的科举一一道来,两浙路的一众官员纷纷点头。

  两浙路新变法的科举制度,虽然减少了举数入官的特权,却给一众秀才和举人大量的优待,更是层层选拔,又避免了科举舞弊,可以说是目前最完美的科举制度,足以平息两浙士子怨言。

  更重要的是一旦两浙路变法科举制度成功,定然能够天下各路之首,他们定然可以戴罪立功,将坏事变成好事。

  “转运使大人高见!”

  一众官员纷纷敬佩道。

  谭洪见状,无奈低下头来,范正成功化解科举舞弊案的危机,非但安抚好两浙士子,又让两浙官员心服口服,日后范正必将在两浙路一言九鼎。(本章完)

  

第465章 占城稻熟!

  “严惩张汝舟等一干科举舞弊者!”

  “废除两浙路举数入官!”

  当汴京传来噩耗,严惩科举舞弊者并没有出乎一众士子的意料,毕竟任何朝代都不能容忍科举舞弊,更甚者还有不少士子对此欢呼不已。

  然而当废除两浙路举数入官的命令传来的时候,整个两浙路一片哀嚎。

  两浙路本就文风鼎盛,赶考的士子络绎不绝,然而每年考中举人人数固定,落榜的自然极多。

  很多士子都在想着如果屡次不第,还能有举数入官这一条路,然而因为张汝舟的科举舞弊案,这条路也彻底断绝。

  “都怪邪医范正,若非他来到两浙路,李清照又岂能发现张汝舟的科举舞弊案!”不少士子愤然之余,不由将矛头对准范正和李清照。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纸包不住火,就算没有李清照,还会有其他人发现张汝舟的丑事!”一个士子心灰意冷道。

  他相信天下隐瞒举数入官的绝非一路两路,然而最倒霉的张汝舟碰到了大宋第一才女李清照,让其瞬间找到了张汝舟的破绽,因而牵连整个两浙路。

  就在两浙士子万马齐喑的时候,一个振奋的消息传来,邪医范正变法两浙科举制度。

  “童生、秀才、举人!”

  当所有士子听到范正变法科举的方法,不由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邪医范正既毁掉了两浙路科举,竟然又为两浙路科举找到了一条新路。

  相比于华而不实的举数入官的政策,范正变法中对秀才和举人优待才是看得见摸着着,非但让士子的社会地位大增,更能让士子钻心科举。

  哪怕是最低级的童生,也只需在各县参加科举,无需再如之前一般,跑到遥远的杭州城,考上了自然皆大欢喜,考不上非但落榜,还名利双失。

  童生的设置可以让大部分士子在年轻的时候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能让其认识到学问上的差距,有的继续努力,有的则差距太大趁早转行,避免耽误时光。

  如此巧妙的三级设计,考上哪一级,就能享受哪一级别的待遇,可以说兼顾到每一个士子。

  “我等素来得知邪医范正爱出邪方,如今的两浙路三级科举设计,却是堂堂正正的正方,可比之前的解试好多了!”

  不少士子看到通告,满意的点了点头。

  原来的科举耗时耗财不说,考不上还将家里拖穷,就算是最吸引人的举数入官的优惠,也不过是画大饼而已,能够考上的人屈指可数。

  而却更加费钱,毕竟前往杭州科举考试,已经让不少家庭承担不起,更别说前往更加遥远的汴京,那几乎是掏空家底的豪赌。

  “可是秀才和举人的待遇虽然不错,但是目前仅仅在两浙路作为试点,万一朝廷通不过,朝廷不承认怎么办?”一个士子担忧道。

  一个老儒生冷哼道:“朝廷不承认又如何,只要在两浙路,在杭州府承认即可。”

  反正解试一下都是地方各路负责,他们乃是两浙路的士子,又不用去其他地方科举,只要在两浙路推行,他等就能享受到这些优待。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利益,可比虚无缥缈的举数入官强得多。

  果然随着变法科举制度的公告发出,两浙之地的士子大为赞同,毕竟任谁都知道哪怕进京赶考,他们也难以功成,还不如享受秀才的待遇,更别说还有担任夫子的生计。

  哪怕有寄托举数入官的士子不满,然而两浙路毕竟刚刚发生科举舞弊案,再加上秀才和举人看得见的利益,也只能认命。

  “大人英明!此策一出,两浙路的士子必将对大人感恩戴德。”包康感叹道。

  范正自从到了两浙路之后,从官员阳奉阴违,民间对其怒斥奸臣,到如今整顿官场,树立权威,从今以后,范正在两浙路必将如臂使指,一言九鼎。

  范正朗声道:“我朝科举取士虽然是历朝历代之最,然而每年录取的名额有限,相比于庞大的考生,科举之路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与其造成严重的拥堵,自然不如层层提高水平,避免天下士子浪费时光。”

  “大人为天下士子考虑,下官佩服!”

  包康感叹之余,心中却是五味泛陈,想当年他也是醉心科举的士子,可惜屡试不第,再加上家道中落,再也无力负担科举庞大的花费,最终选择放弃科举,成为一名绍兴师爷。

  范正点了点头道:“本官已经来两浙路数月,总算站稳了脚跟,是时候一展抱负了。”

  “一展抱负!”包康不由眼神一闪。

  范正已经掌控了整个两浙路,寻常官员自然要放松了,只等三年任期已过,继续升官发财即可,而范正这才开始一展抱负!

  “你也知道以本官的官位和资历,能够担任一府知府已经是皇恩浩荡了,如果范某为了升官,只需要在松江府凭空建起上海城,其功绩足以拜相封侯,为何官家却顶着群臣反对,偏偏任命范某为两浙转运使。”范正直言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莫非…………”

首节 上一节 344/3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