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37节

第50章 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贞平三年十一月,楚世昭请示长安朝廷,决议北伐匈奴之事,此言一出,满朝俱惊。】

  【在长安群臣的眼里,如今大周王朝的国贼是在南方另起山河的南宋政权。】

  【而不是那些就在边塞晃荡的匈奴。】

  【这些匈奴就算是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有打进中原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北伐匈奴,打赢了,对于大周王朝没有好处,打输了,还要考虑南方的宋人又要起兵伐周。】

  【孰重孰轻,满朝文武皆知。】

  在这件事上的观点,李凤宁和楚世昭却是一致的。

  因为在李凤宁的记忆里,楚世昭曾经经常看着奏折,然后再陷入了长叹之中。

  后来李凤宁悄悄摸摸地看了折子才知道是匈奴人又在边塞侵扰疆土。

  楚世昭想要率军攻打匈奴.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又考虑到楚济民尚且年幼,一旦北伐匈奴出了什么事情,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国家就要动乱。

  于是北伐匈奴这件事情,楚世昭一直都在心里想着,直到驾崩后,他才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们的长子楚济民。

  这是上一次模拟推演里的记忆。

  楚世昭已显沧桑的脸上,满是愤恨和不甘,可是他却不得不考虑国家不得不考虑楚济民能不能继承好这片山河,而只能将北伐匈奴的计划搁浅。

  所以,李凤宁对匈奴人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次次都来,次次如此。

  谁能对这种强盗有好脸色?

  而李凤宁和楚世昭二十多年的夫妻感情。

  坦然讲,从一开始不相识时的不以为然再到一起共事时,常有的分歧和不服气,最终携手走完余生,她对楚世昭很多时候的判断,常常秉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可最后楚世昭偏偏又能靠着结果证明自己是对的。

  打匈奴人,局势来说,是没必要。

  但楚世昭要打,肯定是有打的必然性。

  而且从上次模拟推演里也看出来了,匈奴人常有这样劫掠边塞的举动。

  这是有狼子野心的。

  不可不防。

  再说了,大周的满朝文武是她什么人,楚世昭又是她什么人。

  严格来讲,楚世昭才是她李凤宁的一家人。

  不帮内人,帮外人,这是什么道理?

  如今的楚世昭正值壮年,也没有那么多顾虑的事情,匈奴人如此张狂,楚世昭要打回去,这才是他本该有的性格。

  【贞平三年十二月,朝会上,尚书左仆射王淳文面对晋王的决策,立刻提出了劝言。】

  【如今的楚世昭身兼大将军又有开府之权。】

  【非王也,实乃摄!】

  【故此朝中大小事务,其实真正做决断的人,反而是楚世昭。】

  【“大将军,此番贸然北伐匈奴,不智也!”】

  【“百姓之仇,私也,天下之仇,公也。”】

  【“为些许小民而乱大策,岂是长久之计,只有攻打南宋,才是为天下万民所谋求的。”】

  【“再者,一旦北伐匈奴,即便胜了,也是国力大失,不胜的话,那就陷入万劫不复之局,受两面而夹,取自亡道也!”】

  【楚世昭深知,这些士大夫能如此劝言,是因为匈奴人的扰境,本质上是没有伤害到这些人的利益。】

  【不管匈奴人怎么打,遭殃的只是大周王朝边塞的普通百姓,这些百姓的死活,又跟他们这些高贵的‘士大夫’有什么关联。】

  【人只要对影响自身利益的事情,才会有解决的动力。】

  【可对于楚世昭而言,这一场仗却是必打的。】

  【因为不打疼匈奴人,他们就永远觉得你软弱可欺,只要有了这种想法,一旦大周王朝暴露出可乘之机,这些匈奴人又怎么会心慈手软。】

  【只有与匈奴人一战,战到他们怕了为止,前线的战事才能打得安稳。】

  【“本王乃是先帝之子,自永晋帝以来,匈奴人侵扰边境不断,更有围攻长安之举。”】

  【“三十余年来,大周王朝边塞的百姓,日日夜夜,哪一天没有受过匈奴人的鞭挞、凌辱和践踏。”】

  【“此番出战,诸君以为是本王为我一人而战吗?”】

  【自大周陷入动荡以来,你可谓是四处奔波,各地平乱,又是拨乱反正,又是治理地方,又是清除蚁贼,安定节度使,稳固朝野内外的军心。】

  【取信于大周的百姓。】

  【将这崩塌的天下,一点一点凝聚。】

  【你从来没将这些荣誉放在心上,对于你来说,中兴大周,使山河一统,方是心中的志向。】

  【“若是这大周的天下,没有那些真正拥戴周室的子民,只有所谓的山河社稷,又有何用?”】

  【“匈奴人侵扰边境,你们以为只是在抢掠边塞百姓吗?”】

  【“那是在劫掠民心,使两百年的大周毁于一旦啊!”】

  【“我不为民报仇,这大周虽有万里江山而无一民,又何足为贵?!”】

  【群臣闻言,又有一人硬着头皮走了出来。】

  【众人微微一看,认出此人。】

  【这是卢恩之子,卢簿,如今的兵部主事。】

  【“盼晋王以天下社稷为重啊,先伐宋,后伐匈奴,如此定能中兴大周,再造天下黎庶安康。”】

  【“要是先伐匈奴,后讨宋,则大周安复之业又将颠覆。”】

  【楚世昭深吸一口气,“来人,将卢簿拿下送入天牢。”】

  【还有大臣想要为卢簿说清,却被楚世昭微微摆手以示拒绝。】

  【“传我将令,自大同府、大宁府、凉州府、北平府、大小四路,尽起各部将士,征讨漠北。”】

  【“我要亲征漠北,用这三十万大军讨教讨教这匈奴人到底有没有这个本事欺我大周无人——”】

  【“取我剑来——”】

  【由于你作为大周皇室的血脉,战功赫赫,这才获得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殊荣。】

  【但你从未有过这般行为。】

  【眼下的情况,你极为少见地请人取剑而来,在众目睽睽下,你拔出剑来,直挺挺地立在这殿宇之上。】

  【“昔高祖立剑取信于民,这才有了大周的江山社稷。”】

  【“今日,后世子孙楚.世昭。”】

  【“亦要效仿高祖之志,立剑于殿。”】

  【言尽,你微微摆手.向自己的弟弟楚世驹拱手施礼,旋即当着群臣的面留下了这柄立于殿堂之上的佩剑。】

  【贞平三年三月,楚世昭率军亲自征讨漠北!!!!!!】

  【由李瑾、杨方率一路军,共七万人,自晋阳、大同起兵;由窦戾、杨柱庭率一路军,共十万人,自沧州、北平起兵;由楚世昭率一路军,自长安起兵,共八万人,由桓盛、段琦率一路军,共五万人,自凉州起兵。】

  【大大小小,共计三十余万将士,直击漠北。】

  【此刻,天下震动!!!】

  这几天一更的原因是不想拆开章节影响阅读体验,都是合章,实际上字数是满了4500~5000字的,更新条件达标了。

  既然有读者不满意这样的更新方式。

  以后就拆解成1章2500~3000字,每天两更。

  然后上架后会爆更。

  谢谢支持。

第51章 现在想要求和?晚了!

  【在应天府建立宋都的王守义听闻楚世昭尽起三十万大军的消息,昼夜不眠,忧虑思愁。】

  【然而当这么一份奏折送到这位王宋皇帝手上的时候。】

  【他不由惊呼出声。】

  【“楚世昭竟要北伐?!”】

  【在王守义想来,对大周王朝威胁最大的,只能是他一手建立的宋。】

  【他想要一统天下,取得大周的江山,就定然要北伐讨伐周室。】

  【而周室想要光复山河,也只有攻打宋都,收复南地,才能中兴大周。】

  【匈奴人袭扰边塞的事情,王守义也是略有耳闻,如今同为统治者,王守义深深能理解楚世昭选择这么做的原因。】

  【可是,局势不同,北伐匈奴,从来不是一个好选择。】

  【至少在现在,不是一个好选择。】

  【什么时候都可以打,但这个时候打,就是在给他王守义一次机会。】

  【无论是休养生息,还是再讨周室,都是不错的时机。】

  【但是,王守义能感受到楚世昭身上那股慷慨英雄气,现在再看,庐州之战的失利,似乎也算不得什么耻辱了。】

  【此刻的匈奴王营,却是真正的混乱不堪。】

  【因为匈奴分为各个部族,有的大,有的小,小的依附于大部落,而大部落各自组成联盟,自称匈奴王庭在草原游牧。】

  【在王庭的营帐中,有匈奴斥候带着急促的步伐进来,语气中满是惊惧。】

  【“单于,大事不好了。”】

  【“大周的大将军,晋王楚世昭亲征漠北,周军已经四路并进,直讨王庭而来。”】

  【在王庭中正在饮酒的大单于,是昔日围攻长安的匈奴可汗之父,穆库老单于。】

  【“多少兵马。”穆库老单于不以为然地说道,在他看来,大周王朝内忧外患,如今出兵,至多就是敲打敲打他们匈奴人。】

  【以此来震慑他们。】

  【而只要这段时间收敛一下行迹,这大周王朝自会退去兵戈。】

  【哪能有什么战事。】

  【大周人最喜权衡利弊,像这样舍近求远,即便打了都没有什么好处的战事,是不可能贸然发动的。】

  【“算上骑兵步卒,号称三十余万。”】

  【穆库老单于猛然抬起头来,一双苍目之中带着不可思议,几乎是一口气没能喘上来。】

  【“多少人马?”他的声音开始颤抖。】

首节 上一节 37/2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1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