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05节

  “报!”

  “第三师发来紧急电报。”

  “什么电报?”

  杨芳连忙从电报兵手上接过电报译文,仔细一看,就见上面写着:第三师陈(有年)师长,已经打下南昌府城。

  “南昌府城打下来了?”杨芳顿感惊诧。

  他之前接到的电报消息,陈有年可是给他发电报,说南昌府城抵抗激烈,他一时之间难以攻克,只能靠水磨功夫慢慢围城消耗。

  杨芳还以为起码要再围城几个月,所以才决定先去南昌跟陈有年会合,看看能不能直接强攻夺城。

  南昌不打下来,那江西他们占的始终不安稳。

  “那我们还接着去南昌吗?”夏永谦这时上前询问道。

  杨芳笑道:“去,当然要去,既然南昌已经打下来,那咱们也不用再多费功夫。剩下的这些州府,基本上可以传檄而定,定不了的再出兵去打下来就是。”

  夏永谦想了想,点头赞同:“这样也行,我军在江西已经拖了太长时间,钱粮损耗都太大,确实需要先休整一番。而且南昌一下,江西大势就在我大汉,不在伪清了,就算还有不服,我们掌握赣江水路,控制了鄱阳湖,伪清翻不了什么风浪。”

  ……

  杨芳大败江西十万清军,伪清两江总督李奉翰战死,陈有年又接着攻下南昌府城。

  如此一连串的捷报,通过电报快速送回荆州府城。

  荆州,汉王府。

  这几日刚好也是大喜之日,汉王为国新纳二妃,正当举国欢庆。

  江西接连送回捷报,给这本就大喜的日子,又平添三分喜气。

  聂宇看着江西战报,并未太过欣喜,反而摊开兵部拿过来的大汉舆图,上面已经根据最新战报,对大汉的疆域面积进行了实时更新。

  整个大汉的疆域,对比伪清的疆域虽然还是很小,但大汉所占的土地,已经基本囊括伪清腹心。

  伪清就快被大汉给掏空了。

  刘骏满脸抑制不住的激动振奋:“江西九江、吉安、南昌三府俱下,尤其南昌府城,更是江西省城。三府之地等于赣北大半精华,如今尽入我大汉囊中,余下府城虽还未下,但也就是传檄可定。臣为大王贺!为大汉贺!”

  “臣为大王贺!为大汉贺!”

  刘骏这首辅一起头,剩下内阁众臣纷纷跟着拱手。

  聂宇摆了摆手,说道:“此皆为我汉军将士用命,大汉百姓尽力,百官诸卿尽心,方能有今日战果。”

  开场就是一句漂亮话。

  “臣等不敢当!”

  众臣连忙再拱手。

  聂宇说道:“不敢当也要当,孤这里一向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错必纠,此为国策。”

  说完,不待众臣接话,便直接看向王若愚说道:“王卿。”

  “臣在。”王若愚拱手。

  聂宇说:“此战将士们都尽心竭力,甚至不惜在异乡过年,这论功行赏、战死抚恤务必要做好,还有参战民夫的赏赐,也要跟正兵一样,不得拖延,不得推诿,该怎么赏就怎么赏赐,绝对不可忽视。”

  “臣遵旨。”王若愚回答。

  聂宇又看向林文昌:“林卿。”

  林文昌上前:“臣在。”

  聂宇说道:“户部的钱粮调度,也要做好,缺哪里的银子,都不能缺了有功将士、战死军卒的抚恤,可明白?”

  林文昌说:“臣遵旨。”

  简单叮嘱安排完了论功行赏,关于这些东西兵部、户部早有经验,聂宇不过是重新强调一番,防止突然闹出什么岔子。

  论功行赏谈完,接着再谈正事。

  大汉的礼部、吏部、邮传部三个部门,接下来是有的忙活了。

  先是礼部,不仅要负责主持今年的大汉会试,还要负责之后的檄文撰写,同时派遣使者去招降江西余部州府,实在招降不了的,那也不用强求,直接交给第三师和第五师去解决。

  而吏部的工作也不轻松,已经占下来和没占下来的州府,包括知府、知县、镇长、分田官以及农民公会骨干,全都要吏部居中调度安排。

  聂宇给的任务,就是优先解决江西的分田问题,只要田都分完了,那江西民心也就定下了。

  邮传部算是三部里稍微比较轻松的,他们只需要写写报刊文章,把九江清军的战败详情,还有南昌府城是如何打下来,江西大势已定的这些消息,全都撰写成能够引起大汉子民阅读兴趣的文章,而后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大汉邸报》上。

  说轻松,但也不轻松,光是从写文章到出版,再到印刷邸报,而后宣发销售,就能把邮传部的官员们累到半死。

  江西的几场捷报,大汉君臣上下都要加班。

  因为江西一拿下,大汉的地盘起码壮大了二分之一,这么多地盘的善后杂事,还有方言风俗不通等问题,全都要汉王亲自拍板解决。

第298章 龙虎山

  广信府,上清镇。

  龙虎山。

  正一观第五十九代天师张钰,去年才刚从自己羽化的老父亲张起隆手里接过这天师之位,屁股都还没来及捂热。今年汉军就攻破了南昌城,还阵斩两江总督(流言)大破两江二十万官军。

  “师父。”一身道袍的张培源,来到张钰的打坐室拜见。

  张培源是张钰的长子,同时也是下一任天师的接班人。

  因为修道者内部的忌讳,一般父子传承都会名义上拜师,父子之间也不称父子,而是习称师徒。

  “嗯,坐吧!”张钰睁开双眼点头示意。

  张培源来到一处蒲团坐下,接着从怀里掏出一张书信:“这是贵溪县令给师父的私信,贵溪县已经决定遣使向大汉请降,在此询问师父与我们龙虎山的意向?”

  “那你是什么意向?”张钰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起了张培源。

  张培源片刻迟疑都未有,便果断回答:“清廷两江总督战死,两江二十万官军灰飞烟灭,大汉崛起之势已经无可阻挡。而我龙虎山身在江西,又兼天下道门之首,新朝天子若要厘定天下道统宗教,对我龙虎山应当不会太过苛刻。”

  对儿子张培源的回答,张钰不置可否,应该说他也差不多是这些想法。

  之前两江总督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那阵仗看着就唬人。

  刚好,汉军因为分兵迎战,导致南昌府城始终打不下来,他们身在广信府,不知战况实情,自然是要先观望一下时局变化,再决定是否要站队。

  然后,局势变化的速度比他们预想中的还要快,二十万清军灰飞烟灭,两江总督战死湖口。

  虽然汉军暂时还没打来广信府,但广信府上下,除了广信知府还在犹豫迟疑,剩下的官绅百姓,早已做好箪食壶浆,迎接王师的准备。

  张钰沉吟半晌,叹息一声:“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张培源闻言心中已经明白父亲的决定,当下接话道:“满清虽号为正统,但终究还是胡虏王朝,侥幸得了天命时运,方才窃据中原神器百年。胡无百年之国运,满清多享五十载,已是折其子孙福运,将来少不得要遗祸后世,甚至有绝子绝孙之厄。而今汉王崛起,顺天应命,我龙虎山正一观亦不过顺应天意,辅佐汉家真龙再造社!”

  张培源说的冠冕堂皇,在他的话中汉王俨然是从清廷宣传的反贼。摇身一变成了汉家的真龙天子。

  虽然龙虎山如今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但到底天师的名号还在,张天师公开给大汉背书,说汉王才是真龙天子,对满清在政治舆论上也是不小的打击。

  张培源之所以站队如此果断,就连他的父亲张钰,当代的龙虎山天师都没什么反对,只是象征性感叹一下。

  归根到底还是清廷不喜道教,对龙虎山这样的道门首领,更是始终抱有警惕。

  雍正就不说了,这家伙是满清皇帝中的异类,披着满人皮的汉人皇帝。

  为了能当好皇帝,能够大胆任用汉臣做地方督抚,就算八旗贵胄那也得讲究政绩功过。

  对龙虎山正一观,也是持笼络态度,倡导三教均分,儒释道不可一家独大。

  而他的傻大儿乾隆就不一样了,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雍正奉祀的道士赶出宫廷,毫不掩饰自己对道教的厌恶。

  接着又将正一观天师的品级从二品降至五品,还开始限制龙虎山天师进京朝觐的次数,从原来的自由朝觐改成五年一朝,非必要不得进京。

  这里头还有一段相当离谱的野史,据说乾隆曾经为了向天要雨,就招来一个乔姓道士,让他登坛祈雨。

  对方祈雨成功,乾隆得知消息大喜过望,当即下旨赏赐给这道士一顿杀头套餐。

  是的,祈雨成功的赏赐就是杀头,听起来确实很离谱,但仔细一想又没什么好奇怪了。

  因为道士居然真的会祈雨,有法术在身上,那这还得了,万一要是道士煽动汉人泥腿子反我大清咋办?

  这不是没可能,毕竟我大清人手一本《三国》打天下,三国的开端不就是太平道先鼓动百姓发起黄巾起义,然后干翻了大汉。

  太平道的大贤良师张角,刚好又是正一观的老祖宗,跟张天师一脉有着很深的渊源。

  所以,打压,必须狠狠打压!

  乾隆都还算留手了,到了道光年间,道光帝可是直接下旨让张天师不许再进京朝觐,将正一观在政治上完全打成普通道观。

  张钰今年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当然能理解清廷对正一观龙虎山的警惕防备。

  正一观是道门首领,而道门是方外人士,不用剃发易服,还经常与官绅百姓保持紧密联系,这可太危险了。

  张钰能理解,但不代表他甘心坐以待毙。

  天师也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何况他才刚接任天师,还不想正一观就这么在自己手上没落。

  张钰听着儿子的变相劝说,反复思忖许久,终于下定决心:“培源,明日你便带上为师的亲笔书信,跟随贵溪县的信使一道,去一趟南昌吧!”

  “是,师父。”张培源点头。

  第二天清早,张培源跟随几名正一观的叔伯长辈,身上带着张钰的亲笔书信下山了。

  先去贵溪县,简单道明来意,贵溪县令大喜,连忙安排自家信使同行。

  又出动两百多勇,全是正一观的信众大户出资捐赠,作为他们路上的随从护卫。

  毕竟现在已经到了乱世,他们在龙虎山上还感受不出来,可一旦下了山,随便一处小山头,都可能会藏匿有山贼流匪。

  贵溪到南昌,距离往返并不近。

  张培源起初也不曾在意,权当一路上看风景了。

  可随着看到风景越来越多,张培源渐渐发现了一些不太对的地方。

  刚出贵溪县地界的时候,不说遍地流民,那也是流民、乞丐、打行牛马混混到处跑,正常的不能再正常。

  而张培源的信使队伍,越是往南昌方向走,张培源所能看到最直观的,就是乞丐、流民的数量都在大幅减少。

  来到东乡县,这里虽然属于抚州,但已经被汉军控制。

  张培源一行人,表明身份来意后,对方很快做出接待安置,并快速通知南昌府城。

  张培源专门在东乡县四处逛了逛,就见到县中已经见不到一个乞丐,打行混混也都消失不见。

  张培源花了一钱银子,从几个街巷摊贩口中得知,汉军不允许治下还有乞丐打行的存在,凡是手脚健全的乞丐、混混,一律都要自食其力。

  实在没有工作的,就去分田种地,户口在城镇的,可以主动迁到乡下,反正不能无所事事。

  张培源对此难以理解,多嘴问了一句:“若是身有残疾的鳏寡老人,被迫乞讨怎么办?”

  “送去济养院呗!”其中一名摊贩回答。

  按这摊贩所说,他就认识一个没有妻子的鳏夫老头,对方因为年纪大了,没有子女养老而被迫乞讨,然后就被闻讯过来的一个文人老爷,给亲切的送去了济养院养老。

  张培源有些面色古怪:“这大汉还有济养院?”

  济养院他当然知道,可济养院不应该都是糊弄百姓的,实际清廷官府也有设立,可这东西的实际作用,只能说许多百姓压根都不知道有这东西。

  可现在,大汉居然还要把没什么用的鳏寡乞丐,送去济养院养老送终?

首节 上一节 205/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