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09节

  在他们之前看来,大汉兵强马壮,汉王雄心勃勃,妥妥的开国雄主,所问也必然该是问鼎天下相关。

  可殿试却是话锋一转,汉王仿佛对问鼎毫不关心,应该说是很有自信,居然已经在问他们未来大汉该怎么面对世界变局求发展了。

  汉王出这道考题虽有些出乎意料,但同样符合殿试惯例。会试可能考四书五韵、八股经义,甚至还能任性一下考考数理化。

  但殿试不同,殿试必定会考实际问题,而且往往都是朝廷的实际需要。

  比如朱元璋称帝后,殿试就曾问大明该怎么消灭北元,殿试状元提出卫所军屯,步步蚕食。又比如嘉靖晚期,嘉庆跟大臣已经离心离德,国家财政也极度空虚,殿试就问该怎么让大臣重新听话办事,还要让国库重新充盈,天下太平。

  到了明末崇祯七年,大明已经进入灭亡倒计时,病急乱投医的崇祯干脆在殿试连发六问:

  一问满朝文武贪官太多,怎么让他们变清廉。

  二问满清叩关,大明该怎么防御反攻。

  三问流寇遍地该怎么剿灭。

  四问国库空虚,该怎么让大明有钱。

  五问皇太极开始招降蒙古,大明该怎么应对。

  六问国家内乱四起,百姓困苦到底该如何破局。

  ……

  反正这六道殿试考题一问出来,那一年的大明进士们,差点没被崇祯给玩死。

  最后的状元刘理顺文章,也只是避重就轻的提出选贤任能,然后先剿流寇,再打满清。

  这些答案显然没有用,也救不活大明,十年后北京城破,七年状元刘理顺自杀殉国,算是没辜负崇祯的钦点恩典。

  程驷举还在看着考卷苦思冥想,在他前面两排的袁名曜,却是已经开始提笔作答:“臣对曰: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不过一亩三分。而至秦汉,先长城以北,引弓之国,长城以内,冠带之室。又《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汉遂弃珠厓。而今珠厓即为琼州,复归中国,此何也?无非时移世易,汉时中国,不可与今之中国并论……”

  “又以盛唐强盛,然却以内中国,外四夷者,而王道之用。虽以西域威憺南羌,南羌连衡河西,接伊西、北庭、安西诸蕃,成盛唐边疆之势。但安史之后,盛唐亦是衰败,边疆丧尽……”

  “再以前明,首都于幽燕,盖天子自为守也。《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勿以为臣。若夫祖宗初得天下即入版图者,其可以与人乎?况本中国膏腴之地,要害之塞,昔人所谓‘一寸山河一寸金’者哉?非至于甚不得已,而存亡安危之决在此,不可轻言弃也……”

  “华夏以西之欧罗巴诸国,隅东之美利坚大陆,往北之北海罗刹之国,皆占有广袤之地,攫域外之财富,我华夏中国有何不可?我中国礼仪之邦,不可与蛮夷等同,然外圣内王,广为教化,所得即百姓愈来愈苦,唯有内圣外王方为正解……”

  “外夷洋番以工业革命,打造强大海师,攫取四海诸内财富。那我华夏中国,也应师夷长技,不可闭关锁国,效仿伪清胡虏妄自尊大,而应放眼四海而治政。昔周天子分封诸侯,教化四夷戎狄,如今蛮夷戎狄皆为中国子民也……”

  “今之寰宇,亘古未有,臣以为当对海外诸番,大张教化,大兴圣王之师,使其沐浴王化,得圣王仁治,便如昔年周王分封天下,以诸侯教化戎狄,使之为我华夏中国子民……”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先是引经据典,阐述国家土地边疆的变化,认为国家并非一成不变,华夏中国始终都在对外广为教化(持续扩张),这才有了现如今脚下的中国版图。

  而后,接着又说起对海外变局的看法,认为外夷都能四处抢地盘掠夺财富,那中国作为广张教化之国,凭什么就不能跟着效仿,师夷长技?

  袁名曜的文章思路很明确,只从内容上就能看出来,这家伙绝对是湖广人,而且平时应该没少看《大汉邸报》,对邸报里时不时冒出的关于海外局势的文章,明显上过不少心思。

  这才能让他的思路,能够跟得上聂宇的思路。

  (这人名气不大,但他的学生名气很大)

第304章 黄榜

  “大王,这是殿试前十名的考卷,还请鉴阅。”

  内阁首辅刘骏今天穿的十分正式,身上是正二品的朱红锦鸡官袍,头顶正二品梁冠戴帽,小心翼翼端着一捧卷子呈递交给了汉王的秘书官。

  虽然殿试是汉王亲自出题,但改卷排名还是内阁作为主导,除了礼部官员,其余各部都可以参与评阅答卷。

  左观澜已经在上个月月末,正式前往南昌赴任,现在聂宇的秘书官是个生面孔,名叫林怀义,荆州本地小地主出身,中过举人。

  林怀义接过卷子,又将卷子转呈给汉王过目。

  殿试与乡试、会试不同,已经不再另用朱笔誊录,而是统一糊名后以墨卷批阅。

  因为都是考生答写的原卷,字迹存在被亲属认出来的风险,所以历朝都定下严格的回避制度,殿试阅卷官若与新科进士有亲属关系,都需主动避嫌。

  没有回避的,一旦发现,考生终生不得应试,考官则处以杖刑流放。

  聂宇拿起第一名的卷子,略微扫看了几眼,顿觉颇为惊诧。

  这次的大汉恩科,政治意义大于实际选材,所以来参加考试的文人基本都属于那种传统文人,思想观念和文笔风格都带着难掩的保守。

  而聂宇手中这来自

  大汉若要避免,先要抑制土地兼并,再对外开海扩张,以海贸之利,扩张之功,大汉就可长治久安,万年盛世!

  嗯,很有见地,也很有胆量,甚至公开点明土地兼并就是导致王朝衰败的真相,而后又借大汉分田的基本国策,认为大汉应该坚持均田,鼓励开海,主动迎向世界变局。

  属于是文风锐气,政治正确都拉满了,还非常直白的拍了一波大汉田政的马屁,难怪阁部众臣愿意评为第一。

  聂宇想了想,提起朱笔在卷子上画了个圈,而后放到一旁。

  下面的内阁众臣见此,面上不动声色,心底却是微微松口气。

  大王还是给他们面子的,这第一名的卷子被圈了,应该是不会出太大变动,状元卷十拿九稳了。

  还好还好!

  只能说,作为大汉的内阁众臣,不比伪清那边的内阁众臣轻松多少,又要全年无休干活,还要谨小慎微,办什么事都得尽可能跟汉王同频。

  这次的内阁阅卷,与其说是内阁自己排的名次,倒不如说是内阁众臣们经过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可谓慎之又慎,这才勉强选出了贴合汉王意思的前十名。

  接着看第二名的卷子,写的更让聂宇惊叹,甚至是惊喜了。

  开篇先是引经据典,阐述古代中国与今之中国分别,强调中国的疆域一直在壮大变化。并以此作为依据,认为今之大汉也应该效仿先代王朝,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取,开疆拓土。

  而如何才能开疆拓土,那就涉及到了考题里的亘古未有之大变局。

  既然外面的世界都在变化,那大汉更加不应该拘泥止住于中国四方。中国以西有欧罗巴大陆,对方能以工业革命打造强大海师,掠夺世界财富而肥壮自身。那中国应当也可以效仿之,师夷长技以制夷,天朝上国的礼仪之邦,那是对待文明人的,对待外夷洋番就应该施加王道,以武力使其屈服,再广为教化。

  文章里的后半段,干脆赤裸裸的以教化外夷之名,行吞并之实。还明晃晃的指出,古之中国也是以此教化,才让周边四夷慢慢变为中国之民。

  古之中国四夷都能教化为民,那今之外夷洋番也可以施行教化。若不服王化,那就武力讨之,令其教化。

  好家伙,这

  “师夷长技,广为教化,好!”

  仅仅八个字,看的聂宇眼冒精光同时,又有一丝困惑。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但凡上过学的,应该都有听过。聂宇的历史不是很好,但同样也清楚这句话给后来的满清以及近代中国带来了多么剧烈的影响。

  只是,这种能上后世历史教材的名人,居然也会来自己的殿试考试?

  他这是什么运气?

  摇头失笑,聂宇按捺住去看糊名的冲动,照例勾画了个红圈,将其放在一旁。

  再看第三名卷子,写的相当不错,文采可称第一,比第一、第二都写的还好,但可惜审题方向弄错了。

  聂宇问大汉如何应对将来世界,这货回答大汉应该先管好自己,通篇都在以“代理之责”来劝说汉王应该体恤爱民,大汉就能强大盛世。

  写的很对,但全是政治正确,还没正到汉王的频道上,聂宇没有画圈,直接扔到一边。

  看完了前三名,后面卷子明显看的快了不少,比如五六七名的卷子,都是简单扫了几眼,就被扔在了第三名一边。

  前十看完,聂宇招了招手,让秘书官继续端来剩下五十一张卷子。

  众臣心中无奈,他们还是高兴太早了,汉王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乾纲独断,也是丝毫不给他们面子。

  选出来的前十名卷子,就取了三张,分别是第一、第二、第八名,剩下七个全撸掉了。

  现在又要看剩下五十一张卷子,这是对他们阅卷水平的不信任。

  不信任是对的,凭什么信任?

  五十一张卷子,并不算多。

  聂宇几乎是一目十行,通篇引经据典说废话的直接撸掉,遇到言之有物的才停下仔细看看。

  约莫过了一个半时辰,六十一张卷子全部阅完,聂宇从后五十一张卷子里,再选出了七人填补前十名。

  程驷举的卷子,本来是四十名靠后,但聂宇看过后,给他提到了第十一名。因为这家伙居然知道英吉利国,对英吉利国还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聂宇反复对比了卷子,最终朱批定下前三名:“好了,就在此拆封填榜吧!”

  这些事情目前是礼部在负责。

  礼部尚书顾景上前将糊名从第一名开始依次拆开,同时张口宣布:

  状元:袁名曜,湖南宁乡人。

  榜眼:魏辅邦,湖南邵阳人。

  探花:邓显鹤,湖南新化人。

  一甲前三名,除了一个邓显鹤,另外两人聂宇听都没听过。

  尤其是自己钦点的状元郎袁名曜,还写出了“师夷长技”,如此人物他完全没有一点印象。

  不过无妨,之前没印象,但现在聂宇记住了。

  殿试就是这样,学问不是很重要,重点在于考生的思维能不能跟出题的君王同步,同步程度越高,越有机会做状元。

  袁名曜的来头,聂宇不记得这家伙是对的,因为历史上名气大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学生魏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佬。

  内阁众臣们相顾无言,又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拆名题榜没花多少时间,顾景写完黄榜(黄纸书写榜文),接着又开始写传胪帖。

  秘书官端来汉王的玉玺大印,请聂宇在黄榜盖章,之后便是一切从简。因为大汉太小了,基业草创没那么多机构程序,黄榜直接送到负责此事的礼部衙门,传胪帖则送到了邮传部。

  大汉没有鸿胪寺啊!

第305章 状元郎

  当日下午,张贴黄榜。

  程驷举一人前来观榜,王阳和另外一个宿松考生,都已经在上月末就坐船回去。

  会试都没考过,继续留在荆州也没什么意思,反而还要负担在荆州的高消费。

  虽然聂宇从没说过要定都荆州,但汉王府确实就在荆州,而且荆州又是沟通湖广二省的战略要冲,还盘踞于江汉平原。

  荆州老早就已经不是都城,而胜似都城了。

  就算未来大汉迁都到别地,荆州估摸着短时间内,发展水平都掉不下来。

  程驷举这些新科进士能留在荆州,全是靠着官府安置的驿馆,提供了免费住宿,而会试落榜者则都要限期内搬离。

  对了,驿馆是管住不管吃的,要吃饭得自己带钱,还有闲时出门摆摊。

  这也是古代科举才有的盛景,可以在会试期间看到诸多平日里的举人老爷,在大街上摆地摊卖东西,卖的都是家乡特产。

  甚至于有少数考不上进士的水货,专门年年都进京赶考,好帮着家乡变卖特产商货。

  因为读书人进京赶考有官府发放的凭证文书,可以不用交过路税,还能更过分一点,免费役使驿站的民夫、官船、车马。

  “不要中,不要中!”

  三甲黄榜优先张贴公布,榜下都是来观榜的士子们,在那里祈求默念。

  他们已经过了殿试,不论怎样都是新科进士了,自然是不希望出在排名最靠后的三甲榜,三甲只有同进士出身。

  一个同进士虽然还是进士,但跟进士已经差了太远,授官肯定也是按末流来授。

  程驷举同样也在心中默念:“不要有我,千万别有我。”

首节 上一节 209/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