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30节

第331章 续族谱

  八排瑶比前面的仲苗矜持,他们没让汉王迎娶他们的排瑶女子。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能这么操作。

  仲苗能知道,是因为仲苗跟大汉合作已久,八排瑶毕竟是今年刚投奔过来,对大汉的了解基本全靠湖南瑶族派的联络使者,还有现在面见汉王以后的眼见为实。

  别的什么的,完全不知道,没听说。

  湖南瑶族知道,但他们故意不说,能瞒多久瞒多久,反正要让汉王先娶他们的瑶女。

  聂宇刚刚收服了八排瑶的使者,还不晓得自己的后宫,已经快被治下的各族少民都惦记上了。

  别说少民了,就连已经被大汉治的服服帖帖的汉人士绅,他们也都在旁敲侧击的打听询问汉王何时开启选秀?

  虽然汉王还不是皇帝,但科举都已经重开,选秀应该也不远了。

  大汉如今势头正盛,江西已经全下,安徽也是唾手可得,而且等到皖南全境南下,南京就是咫尺之遥。

  夺取了南京,汉王就该登基了。

  到时候,别说这些士绅惦记,就是汉王手下的文官们,都得惦记着让汉王赶紧选秀,充实后宫,繁衍一下皇室子嗣了。

  却说聂宇接见完三方使者,又连忙召来众臣们开会议事。

  刘骏率先问道:“大王,可是那王囊仙貌丑无比,让大王感到不适?”

  聂宇摇头:“那倒没有,那个仲苗女使是王囊仙王阿从的贴身女随,所以带有王阿从的画像。孤已经看过,可能与实际不完全一样,但画像里还是不丑的,甚至还颇有几分丽色(记载里说这位仙姑貌美不凡,我就用了)。”

  顾景接着又问:“那就是年龄太大,不合适?”

  聂宇说道:“对方也告诉孤了,那王阿从今年刚二十二,虚岁二十三,比孤还小两岁,算不得太大。”

  吕志宏与其他人对视一眼,接着上前问道:“那大王迟疑什么?娶一仲苗女子,就可收黔东南与黔西南三府之地,大王应当以国事为重,莫要歧视仲苗女子。”

  聂宇说道:“孤没有歧视。”

  王若愚笑道:“既无歧视,那就请大王应下吧!如此,大王已纳两族外女,今后对其他少族,就可以此为例,而以纳妃怀柔招抚。”

  还有,就是可以充实汉王的后宫,但这些王若愚没说。

  王若愚说完,其余众臣,纷纷跟着开口劝谏。

  真要反对,早在汉王纳鹤峰土苗的妃子,就该反对了。

  现在剩下的,都已经完全习惯,甚至把汉王的后宫自然当成了国家的政治筹码,能纳一个妃子就安定各族少民,还能没有成本的扩张地盘,上哪里找那么好的买卖。

  聂宇沉默片刻,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

  他很想以身作则,不去贪图享受,但实际条件压根不允许。

  在他建制称王开始,后宫就已经不是他的家了,而是变成国家附属的政治机构。

  鹤峰土苗可以说是一个开始,但又是必然的结果。没有鹤峰土苗,聂宇还是会去纳别的妃子,甚至不急着称王,作为大将军的他肯定也要娶妻,也要纳妾的。

  聂宇没法迅速改变国家结构,改变百姓官民的价值观念,而造反这种事情又朝不保夕,他不娶妻纳妾,底下人就不会真正放心跟他干。

  得了,也不是第一次了,就这么着吧!

  聂宇接着又跟众臣说起广东八排瑶、贵州仲苗的治理办法。

  顾景听完,想了想说道:“八排瑶可以效仿湘西苗民的办法,慢慢给他们建立学府,教授他们的孩子读书,但必要的干涉也需要有。瑶老制度可以保留,可我大汉也得往八排瑶派遣监督官吏,这个监督官吏不必直接干涉八排瑶事务,只在八排瑶出现无法解决的纠纷,甚至内部械斗时出面解决。”

  吕志宏说道:“臣以为顾尚书说的没错,可以不去干涉八排瑶内部管理,但也不能完全不管。按八排瑶的说法,他们内部时常因为争抢水源、种子而发生寨民械斗,要是放任他们这样打起来,只会增加伤亡仇恨。”

  聂宇微微点头:“嗯,这倒是孤没想到的,那就增设一个监督官,同时八排瑶的山下可以设立镇子,迁一些汉民和下山的瑶民混居。要是八排瑶出现械斗,监督官负责居中协调,协调不了就让他们下山找官府做主,跟鹤峰的土苗一样,但监督官绝对不可干涉瑶民内务。”

  王若愚这时说道:“大王,八排瑶可以这么解决,广东的诸如过山瑶这些其他瑶民,也可慢慢教化。但贵州的仲苗必须优先处理,用仲苗使者过来的话,王囊仙并不能完全掌控仲苗,而且仲苗各部义军已经出现类同土司的‘假土司’。所以等仲苗归附我大汉,应当立刻派遣大军接管城池,再以武力分‘假土司’之田,给那些仲苗、汉民百姓,收拢其心,分化他们。”

  说到最后,王若愚眼神冷厉:“必要的话,甚至要做好与之开战的准备!”

  没办法,仲苗不同八排瑶,八排瑶是以瑶老制度确保内部的民主,不会出现瑶族大地主。

  可仲苗没有瑶老制度,而且已经反了几年了,占的土地太多,肯定会有人经受不住诱惑,而迅速腐化堕落。

  众臣劝聂宇迎娶王囊仙,是为了接收仲苗的三府地盘,但等接收了这些地盘,那些仲苗义军的“假土司”就算不反,那对大汉的统治来说也是个麻烦。

  大汉肯定是要解决收拾他们,不出意外的话,到时候少不了还要发生些流血冲突,甚至干脆打几仗。

  所以,必须提前准备好前往贵州的军队,还要准备好足够的官员,打完了就能无缝衔接管理。

  聂宇说道:“王卿此言有理,吏部做好官员准备,兵部做好兵战后勤筹备。”

  说要做好打仗准备,但接收仲苗地盘的初期,肯定还是以驻军为主。

  等到大汉掌控地方差不多了,就可以对仲苗的“假土司”们动刀子了。

  顾景突然又说道:“大王,这些事情都是之后要做的,眼下还有件当务之急!”

  聂宇疑问:“什么当务之急?”

  顾景回答:“请大王续聂氏族谱!”

  “……”

  聂宇淡淡问道:“谁指使你来问的?”

  顾景连忙不顾礼仪跪下:“大王明鉴,臣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指使,此都是臣自己的肺腑之言!”

  聂宇没有制止顾景跪下,而是就这么凝视他的眼睛,就见眼里都是坦荡不惧。

  过了好一会,聂宇才抬手:“起来吧!”

  “谢大王。”顾景缓慢起身,背后已经汗湿一片。

  他确实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指使,刚刚的话也都是他的真心话。

  续族谱这种事情,可不只是家业有成的大家族会干,历朝的君王同样也会去干。

  只不过,君王的族谱一般叫做玉牒。

  汉王不是皇帝,所以不能叫玉牒,还是以族谱为名。

  当然,皇帝续修族谱肯定不是为了知道家族祖上是谁,真正内在还是为了强化政权的合法性,还有确保皇权世系的秩序性。

  举个例子,大唐开国以后就追封了老子李耳为唐圣祖,增强大唐的政权合法性。

  赵宋就更牛逼了,直接生造了一个神仙赵玄朗,奉为宋圣祖,这个赵玄朗又叫赵公明,武财神。

  (题外话:所以清圣祖到底多离谱,大家该知道了吧!)

  明朝开国,本来史官准备给朱元璋认个朱熹为祖宗,但被朱元璋拒绝,认为这东西虚无缥缈,还抹除了自己开局一个碗的牛逼功绩。

  清朝沿袭传统,追封了布库里雍顺(布库里英雄)为始祖。

  《清史稿·本纪一》:“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

  这里的满洲属于女真族的音译,皇太极的做法是把满洲变成明确的政治集团,减小统治区下汉人的抵触情绪。

  现在,顾景这位礼部尚书提出来要大汉续族谱,政治目的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此事孤要再考虑一下,你们先退下去忙吧!”聂宇没有立刻给出回复。

  众臣松了口气,汉王没同意不要紧,不拒绝就行了,那就还有余地。

  他们现在已经快习惯了,给汉王这样的开国雄主做文臣。虽然能捞个开国功勋,史书上留名立传,但抗压也是真抗压。

  汉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说一不二,内阁必要时就是汉王的橡皮章。

  ……

第332章 推广纺纱机

  翌日。

  聂宇的太上王老爹聂杰人,亲自来汉王府找了儿子一趟。

  因为聂宇已经称王,又成家立业,所以老爹的聂杰人被尊为太上王,直接在荆州府城东(满城旧址)选了一处修了座太上王府养老。

  老爹聂杰人跑到他的汉王府,为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续修聂家族谱的大事。

  没错,大事!

  看着正拉着自己手的亲爹,聂宇不禁有些无语。

  就听聂杰人在那里喋喋不休说道:“儿啊!我听你那些做臣子的,说的也有道理,这族谱续修可是头等大事,尤其咱现在家大业大,你又是汉王,假以时日也是要当皇帝的。为父对那皇位没什么兴趣,只求一个太上皇安享晚年,还有这聂家族谱的续修大事……”

  这是明显昨天说完,顾景他们又去太上王府,求见了聂杰人,跟他说明了续修汉王族谱的请求。

  聂宇对此还不能太过苛责,因为这确实是做臣子的本分,顾景他们不是为了私利,真就是出于臣僚职责。

  再看老爹那满脸振奋带着激动的眼神,聂宇嘴角又是忍不住一抽。

  您老这是为了聂家族谱的续修大事吗?

  分明就是看中了族谱单开吧!

  毕竟,他们聂家不是什么大家族,传到聂杰人这一代没剩下几个男丁,只在乡下能做个土财主首富。

  就算不造反,过了这一代,家族人丁太稀薄,衰落也是早晚的事。

  聂宇无奈说道:“我的亲爹啊!这族谱续修可是大事,容孩儿与众臣商议讨论一番可行?”

  “这还商量啥?这可是续修我聂家族谱,我连玉玺都带来了。”聂杰人却是一脸正色道。

  看到对方拿过来的玉玺锦盒,这玉玺他没留在身边,主要也才两千块的东西,不如拿来安抚自家老爹,反正他已经给自己刻了块汉王玉印。

  聂宇实在拗不过,又经过仔细思量,续修族谱似乎没什么太大坏处。

  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他不可能在自己这一代结束王朝,强行搞君主立宪和共和都不现实。

  因为皇权和专制不会突然消失,皇帝主动放弃权力,就会被下面的官僚权贵快速接手架空,然后将底层百姓吃的连骨头都不剩。

  聂宇摇了摇头,续族谱就续族谱吧!

  饭要一口一口吃,续族谱能强化皇权,同样也能安抚官民,让大汉的统治变得更稳定。

  聂宇安抚住了老爹,下午就召来内阁众臣。

  听到汉王这么快就想通了,众臣倒也没什么太大意外。因为太上王就是他们去找来,汉王还是孝顺的,太上王出面,不太过分的事情基本都能解决。

  续修汉王的家谱,大汉的王室法度就算真正确立下来了。

  确立王室的家谱法度,同样也是在确立未来汉王的继位轮序与政治合法性。

  这很重要,就连伪清鞑子都不能免俗,硬生生给爱新觉罗家族弄了一套皇位继承的规矩法统。

  聂宇虽然同意,但还是给出要求:“我大汉续修王室家谱,应当实事求是,不应搞什么虚假崇拜,还有乱攀什么乱七八糟的亲戚。李唐攀附老子李耳,姑且算他们都姓李吧!赵宋就很过分了,找不到姓赵的厉害祖宗,就硬生生靠皇帝做梦,梦了个武财神赵公明出来。不如明太祖朱元璋来的坦荡,群臣要立朱熹,还是被其拒绝不受,依旧追封世代务农的正牌祖宗。”

  对于聂宇的这个要求,众臣互相交换了几个眼神。

  顾景说道:“大王说的有理,我大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自有汉家天命,何须捏造神异先祖,实事求是方为堂堂正道,还能以此抵制伪清鞑虏诋毁!”

  刘骏拱手:“大王圣明!”

  “大王圣明!”

  众人跟着齐刷刷高呼行礼。

  吕志宏突然说道:“大王,既已决议要续修王室宗谱,应当复设宗正寺,对此事进行管理。”

  聂宇摇头:“此事不急,孤现在又不是皇帝,弄得那么着急干嘛。这续修家谱的事情,一切从简,简单续修一下即可。还有追封先祖,也不必追封三代了,只追封一代就行了!”

首节 上一节 230/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