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边陶克陶地区则不然,匈尔瑞第3独立装甲团的反击同样坚决,但反击以惨败落幕,匈军仅坦克就损失了60辆之多,第201装甲团损失惨重。随后,伊凡罗斯军队后续增援顺利过河,开始积极扩大突破口,向防线纵深发展。
可以说帝俄指挥官充分展现了才华,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少量先进兵器的战斗力,使之起到了一锤定音的决定性意义。
这就是军事艺术!
亲眼所见之景让商某人大为震撼。
令他最惊讶的是帝俄T-34集群的并不像历史同期那样反应迟钝?相互之间配合得相当不错。他注意到多数T-34都有鞭形天线,显然配备了电台。
要知道原位面苏军坦克部队的无线电装备率十分低下,直到大战中后期的四三年才逐渐普及电台,此前协同能力可谓非常糟糕。
根据目前已知的碎片化情报信息,他推测伊凡罗斯人可能从不列颠人那儿进口了电台。
另外还有不确定的小道消息——根据瓦尔兰德人在几天前的一次反击中抓获的俘虏供述,伊凡罗斯坦克部队有很多受训的女坦克兵,她们优先担任副驾驶座的通信员。
商克茅塞顿开。
以人作为机器的上位替代,充分发挥其价值,让坦克部队的协同能力大幅提升,那么一切就都说的通了。
他哭笑不得地吐槽道:“不愧是抽象艺术发源地。”
商某人集中运用超自然能力战士的模式是优化侦察与火力之间的反应,钻研的是巧劲,而伊凡罗斯人的运用办法实在是简单粗暴。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办法与划时代的新型坦克相结合,真的非常强而有力。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是商某人正在考虑的迫切问题。
翌日。
站稳脚跟之后,伊凡罗斯军队开始大踏步的前进了。
大批轰炸机对匈军浅近纵深实施空袭,随后地面部队以步坦协同发起进攻,不停歇的攻击前进。
“敌人的进攻重点是西边和西北边!”
“下游迈泽地区也遭到进攻,他们在全线进攻施加压力,我们恐怕要撤退了。”
由于反击行动落败,二线兵力空虚的匈军没有余力阻止敌人扩大突破口,只能且战且退。
此时,布达珀斯匈尔瑞王家陆军总参谋部已经鸡飞狗跳。
谁也没想到来之不易的胜利才过去几天,胜利的喜悦尚未消褪,令人绝望的情况就突然降临了。
乐极生悲!
战局的恶化一发不可收拾!
十几个师面临被切断后路的致命风险,蒂萨河防线北段恐怕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只能弃守。
总参谋部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调兵遣将,尽可能的迟滞伊凡罗斯军队向纵深发展的势头,从而让部队交替掩护撤退。
这时,大统制联邦军事技术顾问团办事处却收到了一道来自前线的电讯。
随后,电报纸交到了团长手上。
阅毕之后,张少将又回过头仔细看了看地图,找到了这道电讯中提及的地点。
“这小子…胆大包天。”他啧啧称奇。
“滑天下之大稽!太荒谬了!”有人忍不住说。
这道电讯正是商克发来的。
他建议打开蒂萨勒克水坝放水,让蒂萨河下游水位暴涨,迟滞伊凡罗斯军队的行动,为匈军的撤退争取更多时间和回旋余地。
以水代兵!
“且慢,蒂萨勒克这个小镇子在河东岸,怕是已经被老毛子占领了。”
“不好说,那里不是重点地段,也许兵力不多。”
“要是夺不回来呢?”
听到这个疑问,张少将悠悠道:“那小子在电报里说,如果迫不得已,那就炸了,或是用炮轰出破口。”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这不妥吧?水坝才竣工一年不到就给炸了?”一名中校满眼透露着不可思议。
“没看出来他也是个心狠手辣之辈啊,这下游怕是要成一片洪泽了吧,两岸村镇万千民众怎么办?”旁边也有人边说边摇头。
尽管存在一系列问题和麻烦,可这确实有可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因而,匈尔瑞王家陆军总参谋部很快就收到了这个建议,并开始紧急讨论。
虽然被人先入为主的扣了个心狠手辣的坏名,但商某人自己是绝不承认的。
他认真评估过这么做的收益与代价,结论是值得一试。
蒂萨河源自喀尔巴阡山,自北向南贯穿匈尔瑞东部,最终汇入多瑙河,水位变化大,由于沿途没有湖泊系统缓冲,蒂萨河每年在春、夏、秋各会泛滥一次。
伊凡罗斯军队当然考虑到了这一客观问题。
半个多月前,蒂萨河已经涨水泛滥过了,伊凡罗斯帝国正是在那之后才对匈尔瑞下达最后通牒的。
蒂萨河目前河流量趋于平稳,但距离进入枯水期还要一段时间。
上游的蒂萨勒克水坝和水库积蓄了大量水,起到缓冲作用。倘若开闸放水,下游水位必然大涨,冲垮伊凡罗斯军队架设的浮桥。
商克担心会引发悲惨的大洪灾,特意咨询了一些参谋和当地籍贯的工兵军官,得到的答复是应该不会。
(1)目前河流量平稳,并非丰水期,不至于引发严重洪灾。
(2)下游村镇沿河建有防洪堤,足以应对一般情况的水位大涨。
“应该?”商克摇头道:“军事上不应该出现这样模糊的用词。”
片刻沉默后,一名工兵中尉笃定道:“长官,我确信绝不可能出现严重危机,我在蒂萨河西岸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了解她。”
“好。”商克指着地图,沉声说道:“希望能行,集团军能不能有序撤退就看这……”
他的话音未落,隐隐约约的引擎声从天空中传来。
“敌方飞机!”
“找掩护!”
第110章艰难抉择
当夜,伊凡罗斯军队继续扩大突破口,蒂萨河防线陶克陶一带已经被撕开了长达七八公里的巨大破口。
为了拖延时间,匈军拼命阻击向北深入的伊凡罗斯军队。
战斗极为惨烈,战局极为凶险,集团军司令部一夜之间连发五道电讯求援!
然而,詹普伦山区的那几个精锐师级单位仍在半途中,想要赶到各自的预设阻击阵地至少还要四十八小时。
这四十八小时从而何来?!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有没有救命稻草?
病急乱投医的总参谋部迫不得已,批准了目前唯一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设法让蒂萨勒克水坝开闸放水,必要时可采取破坏性手段。
「匈尔瑞王家陆军总参谋部10月5日第722号A级机密命令,只传达到军官……」
「为避免最恶劣情况发生,我们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迟滞敌人的攻势,为战略预备队布防争取48小时……」
「命令距离蒂萨勒克地区最近的第17步兵师组建一支战斗群,遂行对水坝的控制任务……」
「在无法取得控制权的情况下,允许对水坝实施炮击或爆破……第722号命令为最高优先级。」
因为事态紧急,总参谋部在决策时已经来不及征求所有军政大员的意见,只好先斩后奏。
西格莉德起初反对这样的做法,她怀疑这只是参谋们的一厢情愿,也许根本无法迟滞敌人。
“我不可能同意这种疯狂行为,这简直像绝望的小丑歇斯底里的挣扎,你们根本不配穿着军人的制服!”她怒道。
“这是唯一能保全我方部队的办法了,女王陛下。”总参谋部的准将无可奈何。
“我宁可光荣的战败,也拒绝卑鄙的胜利。”她气咻咻地说:“是谁想出来的?他必须上军事法庭!”
“是军事技术顾问团的商克少校,他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水坝就算没了以后也可以再建。女王陛下,我们认可他的看法。”准将平静地回答道。
西格莉德沉默了,良久,她那绿瞳之中的怒色才淡下去。
与此同时,蒂萨勒克以西十几公里……
这时候是10月5日半夜23时47分,历时四个小时,风尘仆仆的商克在一片混乱中终于找到了王家陆军第17步兵师。
这支部队的状况还算可以,各团各营都在有序撤离阵地。
因为蒂萨勒克附近不是伊凡罗斯军队的重点进攻地段,所以这儿的匈军承受的压力较小。
总参谋部的命令越级下达到了这支部队,师部人员不敢怠慢,火速组建了贝拉战斗群——其实就是抽调了一个工兵加强连、一个骑兵侦察连、两个步兵连组成的,统共八百余人。
商克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赶到了他们的集结地。
士兵们三三两两的靠着树干休息,几辆越野车组成的车队就是指挥官所在的地方了,贝拉少校正打着手电筒仔细看地图,
“指挥官,顾问团的商少校来了。”
“顾问团?”
商克见到了一个看上去就颇为精干的男人,约莫三四十岁,此即贝拉少校。
贝拉少校乃是师属骑兵侦察营的营长,一位军龄达二十载的职业军官。欧战结束后,当时还是新兵的贝拉就参加过抵抗罗曼尼亚军队侵犯的战争。
二人互相敬礼,又握了个手。
商某人给贝拉少校的第一印象更像是个笑里藏刀的阴谋家,而不是正派的职业军官。
“骑兵单位已经出发了;我们正在领取弹药和食品,预计凌晨两点出发,在两个小时行军后抵达蒂萨勒克小镇以西占领计划阵地;工兵单位乘坐卡车运载炸药随后跟进。”贝拉少校简明扼要地介绍道。
“没有备份计划吗?如果我们无法成功控制水坝呢?”商克用匈尔瑞语问道。
“有,我们师正在陆续撤离,但是炮兵团会留下两门炮,它们会跟随工兵一起跟进。”
“两门炮?什么口径?”
一名师部派来的上尉情报官答曰:“放心,150毫米,奥匈时期的老家伙了,Vz.14型榴弹炮。”
商克点点头,接着又提醒道:“有准备牵引车吗?”
“不用担心,这种老家伙很轻,卡车可以拖走它们。”
轻型火炮可没法撼动钢筋混凝土水坝,重型火炮又太笨拙,卡车的拖曳能力往往无法拉动,所以需要专门的重型拖曳车。
不过匈军恰好装备有很多奥匈时期的Vz.14型150(149.1)毫米榴弹炮,这种只有14倍径的短身管炮很轻,全重不过2.8吨,几乎是全世界同口径火炮之中最轻的。
为了确保可以在紧急时刻摧毁水坝,匈军还搜罗了尽可能多的混凝土破坏弹,而不是普通的榴弹。
午夜的峨眉月下,一队人马向东快步行进。
清冷的月光无比熹微,谁也想不到在蒂萨河防线全面崩溃之际,一个临危受命的临时战斗群正逆着撤退方向奔赴目标。
轻装简行的士兵们在急行军,四周寂静,除了脚步声和喘息声就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微弱枪炮声。
商克现在庆幸的是自己此前有时候会参加王室卫队的徒步行军训练,否则这样的急行军恐怕还真吃不消。
“长官!长官!我感受到了!报告!我已和骑兵(侦察)连取得联系!”一名女军士长大声叫道。
“水坝的情况怎么样?”贝拉少校同样大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