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少女与钢铁 第68节

  下游正在渡河的伊凡罗斯军队根本来不及反应,沿线几十公里的五个渡河点,汹涌的河水冲垮了十多座浮桥。

  措不及防,数百名士兵和四十多辆卡车因此掉进河里,溺死上百人,折损物资无数,而且这下再想重新挑选位置架设浮桥就成了麻烦事。

  就在前一天,图哈契弗斯基还在向圣皮特堡报喜,扬言接下来可以风卷残云的击溃匈军重兵集团,彻底瓦解匈尔瑞的抵抗能力。

  可惜,谁也没想到一夜之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面对如此突发情况,伊凡罗斯军队被迫停下了脚步。

  蒂萨河防线北段全面崩溃之际,十几个师的匈尔瑞军队得以全身而退,在只损失了少量辎重的情况下较为完整的向西转移,尝试重新建立防线。

第117章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相较于匈尔瑞发生的波澜,全世界的目光仍然汇集在奥德河两岸。

  战争爆发不过一个多月,伊凡罗斯军队数量翻了两倍多,已经从战争爆发时的两百多万吹气球似的膨胀到五百多万。

  当然,其中除了精锐常备部队以外,多半都是缺乏重武器和专业训练的征召部队,以及跟民兵没什么区别的国民射击军。

  可如此庞大的数量依旧让人望而生畏。

  灰色风暴似乎要像洪流一样扫平整个欧洲?

  老威廉无法容忍曾经的手下败将居然兵临城下,不断催促帝國軍隊发动反击。

  泊林东北方向的奥德河流向呈现向西凹的形状,在施韦特地区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突出部。

  这里的伊凡罗斯军队是北线明斯克第1方面军,这支重兵集团起初只负责牵制任务,现在随着战线向西推进,也承担起一部分的主攻任务,兵力亦从42万人迅速增加至110万人。

  瓦尔兰德总参谋部因此提出了大规模反击的构想。

  对这个突出部实施一次强而有力的钳形攻势,南北夹击,重创北线的伊凡罗斯军队!

  如此便能缓解中线正面承受的进攻压力,完全打乱敌人的总体部署,甚至可以瓦解敌人的战略进攻势头!

  总参谋部计划以D集团军群负责实施钳形攻势,下辖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三支战役兵团,总计包括:

  |20个步兵师

  |8个摩托化步兵师

  |7个装甲师

  |2个装甲旅

  |3个骑兵师

  瓦尔兰德军队一共集结了超过60万人的精锐野战部队,不算数百辆突击炮,仅坦克就达1523辆,为之提供掩护的空军亦有大约900架飞机。

  行动代号:狮鹫。

  这支强大的重兵集团由埃尔瓦德-冯-克莱斯特上将率领。

  克莱斯特是一位风格稳健的老牌将领,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从战略上来分析,这个构想合理且及时,如果达成目标那么立刻就能挽回局面,逆转攻守之势。

  可以说瓦尔兰德总参谋部的业务能力相当之高,仅一星期时间就迅速做好了相应部署。

  10月10日上午5时整,随着第一发210毫米高爆弹飞向奥德河东岸纵深,浩浩荡荡的反击战就此打响。

  在进攻主轴线上,瓦尔兰德帝國軍队的技术兵器密度达到了空前水平,每公里大约有55~60辆坦克;炮兵火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可怕,平均每公里38个炮兵连(大约152门身管火炮)。

  在奥德河以西的施韦特地区,帝德炮兵毫无征兆的大规模轰击当面之敌。

  瓦尔兰德军队在突出部的南北两侧集结了强大的装甲部队和完备的工兵部队,六个装甲师三南三北一齐展开对进突击!

  在这个世界各国都尚未总结出如何抗击装甲集群的年代,矛远强于盾,更不用说这是瓦尔兰德军队精心准备的大规模反击了。

  南北两个主攻方向上,瓦尔兰德装甲部队在工兵和炮兵的有力支援保障下,仅用时五六个小时就达成突破,撕碎了伊凡罗斯军队看似稳固的阵地,并开始向纵深迅速挺进。

  帝俄第130步兵师在当天昼间就全军覆没,压根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大批人马被俘;更惨的是茫然无知的第225国民射击兵旅,仅两个半小时便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战争爆发前夕,瓦尔兰德军工部门就在深入研究门罗聚能效应——空心装药战斗部,并设计了实验性的37毫米反坦克炮超口径破甲弹和75毫米Gr38破甲弹,后者由IV号坦克发射,静破甲深度90毫米。

  因为T-34危机导致人心惶惶,尚不成熟的Gr38破甲弹匆匆投产。

  瓦尔兰德军工部门指定的兵工厂加班加点,在生产线都没来得及建立的情况下,拼了老命硬是在半个月内通宵达旦半手工半机械的制造了9000发,每辆参加反击行动的IV号坦克都配发至少5发宝贵的破甲弹。

  瓦尔兰德总参谋部认为,无论从战术还是战役层面来看,狮鹫行动的胜算都是很大的。

  在大西洋对岸,〈新约克日报〉刊登了一则专访报道,一名军事评论家信心十足地锐评:瓦尔兰德人正确实施了强大的钳形攻势,万圣节之前伊凡罗斯人就会被击退到本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突如其来的大规模反击确实让伊凡罗斯军队措不及防。

  或者说,意料之中但无计可施。

  根据伊凡罗斯军事理论——图哈契弗斯基在狱中提出的,阵地被敌方装甲集群突破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阵地深度,层层叠叠,以大纵深防御和数量充足的预备队不断消耗敌方装甲集群,直至其锐势殆尽。

  维斯瓦河反击战继续进行。

  帝德官兵不负众望,一路披荆斩棘。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南北对进的几个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胜利会师。

  纵观全局,两个铁钳子已经闭合。

  明斯克第1方面军有三分之一陷入重围,其中包括14个步兵师、3个独立坦克旅、2个骑兵师、25个国民射击兵旅,总人数多达40万人。

  从10月16日开始,瓦尔兰德D集团军群以第1装甲集团军为主力,开始围歼被包了大饺子的伊凡罗斯军队。

  经过多日激战,被围困的伊凡罗斯军队几乎弹尽粮绝,食品与药品皆严重短缺。

  方面军司令官伊万-阿库利宁上将连发十二道电讯请求丢弃重武器分散突围,维罗妮卡也十二次拒绝其请求,严令包围圈中的部队坚定信念死守待援。

  为了解围,伊凡罗斯军队陆续投入战役预备队,尝试撕开包围圈,但全都以失败告终,只接应了极少数人逃离。

  大饺子皮最终没有破,绝望的数十万伊凡罗斯军队很快被气势如虹的瓦尔兰德军队分割开,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尽管顽强抵抗但却被逐个击破,最终全军覆灭。

  在最后时刻,伊万-阿库利宁上将乘坐一架勤务机逃出生天,免于被俘。

  然而他刚落地就立刻遭到逮捕,帝国内务委员会的专员将这位憔悴狼狈的司令官押送回圣皮特堡。

  与这边截然不同,夏洛滕堡宫充斥着胜利的喜悦。

  在龙颜大悦的老威廉的授意下,帝国统帅部一口气发出了两千多枚铁十字勋章。

  似乎……一切都好起来了?

第118章 很大的晋升空间是多大(二合一大章)

  在这之后,伊凡罗斯方面迅速做出应对,向北线增派大批援军,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补充损失。

  从本土而来的九个步兵师和二十多个国民射击兵旅接二连三的由铁路部署到位——这些征召部队此前才刚刚完成简单的临战训练。

  重创了明斯克第1方面军以后,帝德D集团军群余势不减,第3集团军留守,第4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开始往东南方向纵深推进。

  此举意在对中线的伊凡罗斯军队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其退却,全面战略撤退。

  然而,分析全局权衡利弊之后,尤登尼奇上将毫不动摇,甚至劝说伊凡罗斯总参谋部提前在中线发起总攻。

  他给出的理由有三:

  (1)瓦尔兰德人把精锐的重兵集团用在北线发动反击,在中线的战略预备队必然会少很多。

  (2)这支重兵集团围歼己方数十万人后同样损失不小,已是疲惫久战之师,己方有能力将之阻挡。

  (3)如果现在认输撤退,那么随着瓦尔兰德充分动员其战争机器,战争会陷入僵局。

  圣皮特堡的官邸灯火通明,伊凡罗斯军政大员对此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持保守意见的人担心一旦失败,中线大军很可能在两面夹击之下溃败,这会葬送帝国的希望。

  最终,维罗妮卡坚定表示支持继续进攻,不该被这场反击战吓到。

  紧接着第二天,伊万-阿库利宁上将被押送至临时军事法庭接受审判,他被指控多项严重罪名,比如指挥不当和抛弃部队,最后判处死刑。

  不死心的阿库利宁上将还向维罗妮卡祈求赦免,他托人传话道:

  「尊敬的女皇陛下,我拒绝承认那个临时法庭所指控的罪名,但如果您也相信他们的理由,那么我愿意背负这些罪名,请求得到您仁慈的宽恕,让我重新返回前线指挥一个师或一个团。」

  维罗妮卡的答复姗姗来迟,她回绝道:

  「死亡可以鉴定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上将先生,你应该战死在奥德河畔,而不是乘坐飞机逃离。」

  伊凡罗斯军队一面竭力阻止瓦尔兰德军队扩大战果,一面为中线大军进行临战加强。

  维罗妮卡反复强调,第三次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芙娜)攻势必须如期实施,一举粉碎维斯瓦河防线。

  现在最严峻的考验是北线,瓦尔兰德精锐重兵集团还在挺进,究竟能否挡住他们?

  这直接决定胜利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

  瓦尔兰德第4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经过连日奋战,可用兵力已从42万减少到33万,大量装甲载具故障待修,可用坦克下降至834辆。

  而在他们正面,伊凡罗斯军队还在拼命抵抗,被重创的明斯克第1方面军独木难支,好消息是战略预备队第19集团军正在陆续赶来参战。

  这期间,瓦尔兰德帝国空军的He-111和Do-17轰炸机重点针对铁路和火车站进行空袭,成效显著。为了按时赶到目的地,伊凡罗斯第19集团军有好几个师甚至舍弃了辎重,冒着空袭向前线进发。

  可以说伊凡罗斯军队非常冷酷的贯彻了大纵深防御的战役思想,按梯次建立平均纵深50~60公里的多层防线,为南边的布列斯特第4方面军撑起了牢固的屏障。

  瓦尔兰德第1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因此变得极为艰难,他们不仅要设法突破当面之敌的阵地,还要防备源源不断的伊凡罗斯军队从各个方向的渗透与反击。仅两天时间,担任攻击矛头的第2装甲师就只剩下了88辆坦克还能作战。

  在直接抗击帝德装甲部队冲击的正面,第34步兵军军长帕夫洛夫中将不得不采取极端办法来消耗对方的锐势——派出一个又一个国民射击兵旅在缺乏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发动不间断的战术反击。面对涵盖了从7.92毫米步机弹到105毫米高爆弹再到250千克航空炸弹在内的地空立体火力,装备简陋的帝俄士兵们如同飞蛾扑火!

  配属给第34步兵军的四个国民射击兵旅在两天一夜的短暂时光里伤亡殆尽,其中第202国民射击兵旅仅十三个小时就全军覆灭。第34步兵军自身也没有多坚持许久,下辖的三个步兵师先后因伤亡过大而失去战斗力。

  广袤的平原上尸横遍野。

  自始至终,帝德第2装甲师和第11摩托化步兵师未能达成彻底突破,两支精锐之师撞了个头破血流,加起来仅剩下39辆坦克,一些步兵连打得只剩下三四十人。

  在援军赶到接替防守任务以后,帕夫洛夫中将就吞枪饮弹自尽了,成为殒命在这片血腥土地的万千亡魂之中的一个。

  从战役层面来看,维斯瓦河反击战第二阶段已经无法再维持下去了。

  瓦尔兰德总参谋部无奈下达了终止行动的命令。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我的部队无穷无尽,而你的力量每时每刻都在伤亡!

  一名帝德陆军少将无比悲哀地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消灭了他们几个师,他们马上就增援来更多的师。

  与此同时,致命的威胁已经在中线浮出水面。

  布列斯特第4方面军得到了大量技术兵器的临战加强,包括114辆维克斯公司代工的T-34和230辆自产的T-34巡洋坦克,以及两千多辆英制奥斯汀卡车和六万余名兵员。

  不过,由于铁路运力已经饱和,又有空袭干扰,第三次亚历山大攻势被推迟到了万圣节前夕。

  对于这半个月里发生的一系列惊人变故,全世界一片哗然。

  瓦尔兰德与伊凡罗斯之间的全面战争震撼了所有人,双方所表现出的毅力、决心、技战术水平都是意料之外的。

  □

  □

  □

  实话实说,莉莉安的死给商克的触动很深。

首节 上一节 68/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