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第695节

  为了催缴税款,户部和江南士绅算是对上了,万怀瑾这位钦差没有退路。

  可他这位刑部尚书不一样。

  江南士绅的做法,他确实看不顺眼,但不代表他要和江南士绅死磕。

  士子被杀案影响恶劣,可他终归不是直接责任人,刑部需要做的是调查真相,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背后发生的故事,不属于他的关心范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眼前这位万尚书,还是此案的重大嫌疑人。

  一众士绅赶往南京,摆明是过来寻万怀瑾晦气的。

  在大虞官场上混的都知道,遭遇士子围堵,最容易引发恶性政治事件。

  同这些人讲道理没有意义,很多士子都是死读书的迂腐蠢货,脑袋就一根筋。

  真正的聪明人,根本不会掺和这种活动。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只要打上了刺儿头的标签,未来官场上的仕途都提前锁死了。

  皇帝不喜欢这种官员,朝堂上的一众大佬,同样不会喜欢。

  为了解决自己的麻烦,提前安排人下黑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完全符合情理。

  并且获得了军方支持的万怀瑾,也有这个动机和实力。

  “安大人说的对,此案必须要彻查清楚。

  不过江南局势持续失控,也不是一个办法。

  为了恢复地方秩序,稳定地方民心。

  我提议六部联合上书朝廷,从北疆或者是两广调兵过来稳定局势!”

  万怀瑾顺势抛出了目的。

  想要借助一场大案,把刑部尚书拉过来,基本上没有可能。

  不过局势的混乱,正好为从外地调兵入南直隶,创造了绝佳机会。

  为了让朝廷答应,从北疆调兵过来,他甚至还抛出了从两广调兵。

  对勋贵系来说,无论从南边调兵,还是从北边调兵都可以接受。

  只要肉烂在锅里,大家迟早都会成为受益者。

  后续运作一下,就有机会过来,谋上一个好位置。

  不过对朝廷各派来说,汉水侯和勋贵系还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外封的诸侯,在南边开疆扩土玩的不亦乐乎,一看就知道不是安分的主。

  倘若再让对方的手伸到了南直隶,顺势联络上了之前的旧部,权势就大的没边了。

  勋贵系同样势大,但这是一个内部分化的松散团体。

  两个当家人都没有多少野心,自身能力也非常有限,连小弟都管不着。

  纵使勋贵系做大,朝廷也能从内部分化,总好过出现一位不可控的权臣。

  “从北疆调兵南下,勉强可以考虑,两广就算了。

  汉水侯正在南方用兵,两广的军队没准此时正在远征,远水解不了近渴。”

  兵部史清尘率先回应道。

  有了更坏的选择,再去考虑稍好一点的选择,一下子就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站在文官的角度上,在场的众人都不想让武将做大。

  可江南地区的混乱局势,完全脱离了控制。

  那帮士绅在发动抗税运动前,也向他们探了口风,并且做出承诺保证不会引发乱子。

  结果行动才开始,就接二连三的出乱子。

  前面的商人罢市,南京城杀的人头滚滚,也就罢了。

  死的都是一群奸商,甭管背后的人地位多么显赫,摆在前台的商贾都是不入流的货。

  死上再多,大家也不会往心里去。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死的全部都是士子。

  里面功名最低的都是秀才,还有大量的举人。

第483章 时代的洪流

  科举制度体系下,秀才举人都是官员预备役。

  尽管未涉足官场,但在明面上,还是和大家属于同一阶层。

  大量的士子发生意外,不进行严肃处理,势必会动摇士绅群体的地位。

  发生在江南的这场税收纷争,看似是朝廷和江南士绅的矛盾,实际上也是士绅集团内部的纷争。

  作为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这帮既得利益者是不希望大虞垮塌的。

  朝廷想要正常运转下去,各方都得出一份力。

  江南士绅的抗税运动,本质上是违背了之前的约定,不愿意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刚性支出固定的情况下,朝廷想要运转下去,财政收入就必须保障。

  江南士绅出的少了,那么其他地方,就要把这一部分补出来。

  在承担义务的问题上,谁也不想多出一份。

  回避制度下,在南京任职的高层官员,都是其他省份的。

  出身决定立场。

  明面上大家没表态,但暗地里众人还是希望,朝廷能够赢得这场博弈的胜利。

  不然的话,这个坏头一开,那就后患无穷。

  毕竟,江南士绅可以抗税,其他地方的士绅也能跟着学样。

  后续的加征,那就只能冲着底层百姓去。

  白莲教之乱爆发时,就证明了底层百姓的负担,已经到了承受极限。

  加征下去,各地就会狼烟四起。

  到了局势崩坏,搞不好大虞朝就没了。

  就算大虞命大,扛过了危机,民间也会叛乱四起。

  乱,就意味着统治成本,将继续增加。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地方混乱,必须支出更多统治成本,朝廷必须加征税款。

  加税之后,百姓承担不起,又会助推混乱的爆发。

  只要陷进去,那就是一条不归路。

  历代封建王朝,都是在这个死循环中完蛋的。

  “史大人言之有理,那就请朝廷从北疆调兵好了。”

  “江南局势已经失控,拖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问题。

  择日不如撞日,干脆我等现在就联名上奏吧!”

  万怀瑾顺势说道。

  众人相互对视一眼,默契的点了点头。

  江南局势已经失控,再继续拖下去,后果只会更加不堪设想。

  作为备用小朝廷,遇上这种危急时刻,就到了南京六部履行职责的时候。

  ……

  永安府,汉水侯府。

  看着手中的情报,李牧无奈的摇了摇头。

  果然王朝末年,什么幺蛾子都能出现。

  席卷中原大地的蝗灾,正在吞噬大虞朝的根基。

  在朝廷最需要钱粮的时刻,江南士绅没想着共渡难关,反而破天荒的发起了抗税运动。

  这哪里是抗税,分明就是在吞噬大虞朝的血肉。

  在这方面,李牧有资格在道德层面鄙视江南士绅。

  虽然他也在朝廷身上吸血,可这些钱他一个铜板都没花,全部用在了难民安置上。

  靠着持续移民,缓解大虞的社会矛盾,大大降低了朝廷的统治成本。

  江南士绅少缴的税款,放在他的手中,每年能再增加一两百万的移民。

  持续坚持下去,北方的人口过剩危机,要不了几年就会迎刃而解。

  人口密度降低,人均资源就上去了,现在面临的所有危机都不是问题。

  困扰封建王朝的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可以轻松跨越过去。

  从全局的角度来说,在维护大虞江山社稷的问题上,他做出的贡献超过任何人。

  “夫君,还在为朝廷的事发愁?”

  景雅晴抱着幼子询问道。

  福安二年,就是一个多事之秋。

  丧失景李两位辅政大臣后,被勋贵系强行压制的一系列矛盾,全部爆发了出来。

  偏偏北方大地上,还爆发了席卷中原大地的蝗灾。

  铺天盖地的蝗虫,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

  “江南的局势已经失控,为夫那帮旧部,希望我能带兵北上主持大局。

  不过邀请我入朝是假,主要是那帮家伙,吃不了北疆的苦。

  想重新调回江南任职,又没人能够接手,他们现在的重任。

  最近江南的局势失控,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李牧笑着调侃道。

  发生在江南地区的变故,在很多朝臣眼中,仿佛是天塌了。

  可是搁在李牧这儿,纯粹就是小儿科。

  什么主帅,带出什么样的兵。

首节 上一节 695/8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