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第820节

  对比那帮殖民者,安南都护府还算有吃相的。

  “侯爷,即便是有足够的劳工,铁路的建造成本,还是居高不下。

  除非技术进一步完善,不然这条双线铁路,我们怕是用不起啊!”

  王靖川忍不住提醒道。

  当了家之后,才知道柴米油盐贵。

  受时代的限制,铁在封建王朝,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如果和土著部落做买卖,一口铁锅能换等重的象牙,还能再加一些皮毛。

  哪怕安南都护府开启了工业化生产,优质好铁的价格,也是米价的五倍。

  更糟糕的是铁容易生锈,后世铁路用的都是高锰钢。

  这玩意儿李牧只听过名字,他又不是学冶金的,根本不知道高锰钢的成份。

  就算搞出来了,多半也用不起。

  在钢铁生产中,当下钢产量占比,不足总量的百分之十五。

  物以稀为贵,产能这么低,价格自然不可能低。

  主要消耗在了枪炮和造船上,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短期内想提高钢产量,基本上不用指望。

  “贵就贵点儿吧,就当为技术革新买单。

  铁路两旁还要留下一定的空间,为未来维修养护奠定基础。

  估摸着等这条铁路建成,国内的钢铁产业,也会被带动起来。

  到时候规模化生产,能降低钢铁成本,下一条铁路建造成本就会降下来。

  估摸着那会儿,蒸汽机火车的技术也成熟了,运营成本也会跟着下降。

  到时候铁路运输的成本优势,就会逐步释放出来。”

  李牧点了点头说道。

  科技进步的成本,总是需要有人买单的。

  作为技术先行者,安南都护府享受到了红利,自然也承担相应代价。

  所幸这笔投资,可以让莫卧儿帝国买单,否则李牧都不敢轻易建造。

  纵观华夏历史,在任期间大搞基建工程的皇帝,就没几个名声能好的。

  最主要原因就是投入太大,不光给财政造成了沉重压力,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动不动就征召服徭役,民间根本承受不住。

  李牧算是幸运的,正好赶上了殖民时代。

  只要麾下的部队足够强,就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可以自由调用。

  ……

  南京城。

  “北边传来消息,北虏攻破京师,守将阜阳侯殉国。

  驻守京师的边军损失惨重,残部已经退往山东地区,同当地的京营汇合。

  北方局势进一步糜烂成为定局,大家商议一下该如何善后吧?”

  万怀瑾故作镇定的说道。

  尽管从北虏入侵开始,他就有了不详的预感,总觉得北京城守不住。

  出于军事和经济的双重考虑,都督府还提议弃守北京,把防线收缩到淮河一线。

  怎奈北京作为大虞朝的首都,政治意义至关重要。

  哪怕现在朝廷在南京,那也只是临时“南都”,天天被各地督抚催着还都京师。

  朝廷给出的答复的是:京师在战争中损毁严重,目前正在维修中,等项目完工就还都。

  这样政治定位,决定了大虞朝廷,无法舍弃京师。

  哪怕明知道疲惫的北方,无力阻挡北虏南下,也只能咬牙硬撑的。

  一度还准备在京师附近,打造新的防线,把敌人挡在北直隶之外。

  理论上没毛病,架不住所需经费投入太多,只能选择作罢。

  主要是北方其他地区落入叛军之手,朝廷的控制区只有北直隶的一部分。

  受连续战争的影响,放眼望去,遍地都是无人村。

  除了空有政治价值外,经济价值无限接近于零。

  理智占据上风的内阁,采取了折中方案,重点打造江淮防线,但也不能放弃北直隶。

  这么操作下来,政治风险是降低了,但力量投入却分散啦。

  朝廷的主要资源,基本上砸在了江淮防线上,京师直接丢给了边军。

  看似给予了足够的信任予以重用,实际上却是变相削弱边军的一种手段。

  战后的北直隶人丁稀少,想要补充合格的兵员都困难重重。

  无论是兵员,还是所需的钱粮,全部都只能靠朝廷划拨。

  以至于补充的新兵中,有大量滥竽充数之人。

  朝廷可不兴退货,边军将领只能含泪收下。

  嘴上还要高呼皇恩浩荡,具体心里怎么想,那就没人知道了。

  京师这么快沦陷,一方面是北虏攻势太猛,更多则是边军和朝廷离心。

  战报上的损失惨重,却没有具体伤亡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据。

  明知道边军在保存实力,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他们也只能装糊涂,不去掀开这个盖子。

  “立即启用江淮防线,责令各地援军,尽快赶赴徐州一线。

  至于退守山东的边军,就让他们从侧翼袭扰南下的北虏,配合徐州一线的官军破敌。”

  史清尘面无表情的给出了方案。

  对眼下的局势,他非常不满。

  怎奈内阁的威望不够,不光军方阳奉阴违,地方上也是敷衍应付。

  甭管什么样的政令,到了地方上具体执行的时候,效力都会大打折扣。

  以至于他们明明做了不少正事,结果却和预期背道而驰。

  本想着富国强兵,万万没有想到朝廷财政收入不升反降,军队战斗力也是一路下滑。

  搁在以往的时候,边军固守北京这种坚城,哪有北虏什么事啊!

  哪怕把部队拉出去和敌军野战,打出来的战绩,都比现在要好。

  “史大人,眼下边军的战斗力,早就不复巅峰。

  指望他们主动出击,纯粹就是做梦,不如把他们全部集中在江淮防线上。

  徐州一线的守军,战斗力其实非常一般。

  上一次能在徐州大破辽东叛军,那是有汉水侯坐镇统筹全局,鼓舞了军心士气。

  换成其他将领,能够做到一半,都算是一个奇迹。

  各省派出的援军,又在路上磨磨蹭蹭,短时间内指望不上。

  最佳选择是收回战线,在战略要地进行重点防守,避免局势进一步失控。”

  贺正则当即反对道。

  局势恶化到这一步,大虞朝廷输不起了。

  除了北疆边患外,内乱也是吞噬这个古老帝国的主要原因。

  前些日子山西叛军南下,同中原叛军完成了会师,襄阳前线的军事压力瞬间倍增。

  敌军在进攻襄阳的同时,还同时分兵出击。

  从重庆到汉中,再到襄阳、武昌等地,全部都陷入了战火中。

  就连盘踞在藏地的叛军,也杀回了蜀地。

  从西域进入西北的叛军,同样盯上了蜀地,战火一触即发。

  遍地都是战火,大虞刚刚好转的局势,又一次陷入困境。

  “贺大人,你应该知道一旦放弃山东,那么朝廷就丢掉了整个北方。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没有哪个政权在丧失整个北方之后,还能再打回去的。

  迈出这一步之后,我等都是历史的罪人。

  未来陛下亲政,少不了有人拿此事做文章。

  恐怕到时候,大家连全身而退,都很难做到!”

  史清尘神色凝重的回答道。

  政治是复杂的,战略部署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哪怕有时候明知道计划存在问题,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天下人能够接受战败而放弃北方,却无法接受朝廷主动弃守北方。

  具体可以参考宣宗时期,主张弃土官员的待遇就知道了。

  当了上百年时间的名臣,到了现在还是被人掀了下来,被天下人贴上了奸臣的标签。

  就连往日被大家吹上天的宣宗皇帝,也成了缺乏远见的庸碌之主。

  前车之鉴放在哪里,他们现在要舍弃的可不是穷乡僻壤,而是至关重要的北方大地。

  估摸着不用等死后翻案,他们活着的时候,都会被人刨祖坟。

  “哎!”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

  除非你们能让汉水侯放弃南疆战事,再次驰援北方,否则后续的大战悬了。

  想来大家已经注意到,北虏这一次南下,同以往都不一样。

  除了纵兵劫掠外,他们还在不断任命地方官,摆明是要在当地建立统治。

  既然决定入关争夺天下,那么他们就不会局限于抢一笔就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多半会暂时和叛军结盟,夺取长江以北的全部州府。”

  贺正则的话,让大殿变得鸦雀无声。

首节 上一节 820/8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