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道:“我知道了。”
来人又脚步匆匆离开,留下了李由与吴公。
有丞相与少府令在外调兵除雪,扶苏坐在丞相府内,其实送到自己面前的事也没有多少,顶多是哪边需要人手,要丞相府调兵。
这些事就少不了李由帮忙,今天的李由来回奔忙,渐渐地来往丞相府的人也比午时更多了。
李由将文书送出去,又跑回来,再拿过公子递来的另一卷文书,再一次跑了出去。
相较于李由的毛毛躁躁,前来协助自己的吴公倒是淡定许多。
直到入夜时分,丞相府依旧灯火通明,往来传令的人手脚步不停。
扶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批阅着一份份的调令,在咸阳城的诸多兵马都出了城,咸阳城内的积雪都清理好了,但城外的形势依旧是严峻。
一连三天,这场关中的大雪灾才结束。
当积雪开始融化的时候,河流湍急。
按照往年,这么大的雪必定会有大水,华阴与潼关两县被淹几乎是在意料之中的。
上游都这么难了,下游又会好到哪儿去。
但不一样的事还是发生了,原本湍急的洛水到了敬业渠被分去了一半水力,而在敬业渠分出去的一条条小渠,将水通往田地进行分流,实则让下游的压力减去大半。
这场意料之中的大水还是来了,但是却在敬业渠的作用下,每年必定遭大水的华阴与潼关竟没有被淹。
李斯听到这个消息时,他觉得经过这一次大水,公子扶苏在渭南会更得人心。
毕竟,现在的渭南每到农礼祭祀,都会向公子扶苏曾经住过的宅院送去粮食,以感谢公子扶苏。
雪灾是平安度过了,又有消息送入了咸阳。
华阴县在冬日里种出了葱,长势虽不好,可好歹是冬天长出来的新鲜葱。
华阴县令司马欣将冬日里种出来的第一茬葱献给了公子扶苏。
此事在咸阳城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外面的风风雨雨扶苏向来是不在乎的,身为大秦的公子,应该有良好品质,专注务实的办事精神。
至于那些传言与风风雨雨,丞相会将这些事摆平的。
司马欣让人送来的葱并不是太好,葱有些萎靡,这葱看起来还有些失水,还显得营养不良。
这大概是司马欣在培植的时候,用水多了,或者是用水少了。
这样的葱倒也能吃。
“公子,敬业县送消息来了。”
“拿来。”
当初从敬业县离开的孩子们约定,每年都会给敬业县送来书信。
扶苏打开其中一卷,这些孩子都是家仆出身,章邯给了他们户籍,离开关中之后,他们就走在中原各地。
隹在洛阳教书,稂去了楚地教书,还有一个去了南方,有两个去了北方……
扶苏一卷接着一卷的看着,书信中的内容也简单,多数都是家书。
这些孩子都是以叔孙通的弟子自居,并且还能与各地的名仕有往来。
扶苏看罢,吩咐道:“各家都看过了吗?”
“回公子都是看过之后,才让人送来的。”
扶苏道:“让人送回去吧,还给各家。”
信是学子们的家书,自然要还给各家。
“公子,张苍书信。”
扶苏从田安手中接过书信,书信中说了一件事,在今年的大雪之前,丞相李斯又对北面长城有过一次修缮,陇西的长城是秦昭襄王时期修建的,丞相与老太尉一起发的调令,修缮秦昭襄王时期的长城。
并且在燕地修建燕长城,命驻守在上郡的蒙恬加快修建长城,这一用意……是为了给北击匈奴的大事做准备。
除雪的事刚结束,这时候张苍绝对是在窝冬,能写信是最好的。
在张苍的信中所言,当年周天子祭天,就有唯天子祭天地,古者皆封泰山,始皇帝征伐列国,书同文,车同轨,一统南方……
大致意思是,以淳于越为首的儒生所言,秦一统了天下,平定了南方,即是周天子之后的最高功绩,要建立帝制,就需要进行封禅,乃是天子最高的祭典。
受命于天……
这是一场象征皇帝统治的祭奠。
张苍会在书信中写这些,这些都是他听闻的,也就是说齐鲁博士们所言的此事,肯定也已送到章台宫了。
扶苏从一旁的锅中捞出一颗茶叶蛋,一边吃着一边思虑。
“田安?”
“公子有何吩咐?”
扶苏道:“你说父皇与丞相对那些齐鲁博士还有多少耐心?”
田安回道:“齐鲁博士们在咸阳过得很好,丞相多半……还是要留着他们一命的。”
扶苏又小声道:“你说泰山在齐鲁之地,齐鲁是不是还有很多如淳于越那样的人。”
田安道:“禀公子,当年荀子离开齐地之后,那时齐鲁风气就很重,但齐地多有人追寻海外仙山,齐地的人觉得海外有仙山,当年传闻,也有不少阴阳家学子在齐地,这与鲁地是有不同的。”
闻言,王家婆婆的神色惊疑,这田安平日里在这高泉宫忙前忙后,不承想他的见识竟这般广。
田安又道:“齐地的贵族实则是反鲁的,相较于齐地的海外仙山之说,而鲁地的名仕多尊儒重礼,其中以孔鲋为首的学子居多,齐地与鲁地的风土还是区别的,不可一概而论,当年在招齐鲁博士入秦之前,丞相曾说过,齐鲁士人须习律令,方能为吏。”
换言之,要为吏,就须先通晓律令。
第102章 齐桓公的遗憾
自从周王朝建立以来,已过去八百年了,之后就是列国纷争,战争起起落落,又是数百年。
历代周天子中,第二代周天子周成王,封禅泰山。
至今八百多年,多少代人过去了,人们真的还能记起当初周天子行泰山封禅之礼是什么样的?
对此,扶苏依旧抱有怀疑的态度。
田安将浸泡着红豆的水盆放在边上。
翌日,高泉宫做了红豆沙,今天扶苏打算做甑糕吃,因在雪后,频阳公让人送来了一些江米。
扶苏用这些江米做了甑糕。
刚出来的甑糕还热乎,王棠儿吃着甑糕,好吃得都眯起了眼。
扶苏将甑糕放入食盒中,便出了高泉宫,一路朝着章台宫而去。
关中的大雪刚结束,天气终于晴朗了三两天,虽说寒风依旧,但总能让人们安心不少。
当扶苏走上台阶,来到章台宫的殿前,就见到丞相李斯正在殿内,他向始皇帝似乎在解释着。
殿前的侍卫道:“公子入殿吧,不用通禀的。”
扶苏颔首走入殿内,便听到了丞相李斯正朗声说着有关泰山封禅的事。
这件事终究还是被放在了始皇帝的案前议论。
现在正是休朝的时节,父皇与丞相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将这件事大张旗鼓地放在廷议上讨论。
见是公子扶苏来了,李斯这才停下了话语。
扶苏将食盒中的甑糕放在父皇的案前。
嬴政道:“今日,怎么做这吃食了?”
扶苏回道:“雪灾刚过,各县子民安好,才做了甑糕,以求往后也能平安。”
闻言,嬴政已将甑糕分为三块。
殿内的君臣父子三人各一块。
随后李斯又说起了封禅之事。
扶苏道:“周天子上一次登泰山,到现在也有八百年了,这八百年间可还有人再登泰山?”
距离上一次周天子登泰山封禅的天子是那位周成王。
时隔八百年终于又重提泰山封禅的事,并且始皇帝或许是这八百年间,最有资格的一位。
八百年的岁月极为漫长,是整个周王朝到春秋战国,至今一统天下的全部岁月。
换言之,也算是接近一千年了。
对于一个农耕文明来说,一千年的岁月太容易让人们忘记一些事,好就好在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中,还是留下了一些历史的,而这些历史,就是这个农耕文明之所以是文明的证明。
李斯回道:“当年,传闻周穆王西巡见西王母,未奔赴泰山。”
扶苏颔首。
“当年天子周宣王,忙于平定北方与西方的边患,因定戎患,而无法东巡。”
扶苏听得认真。
李斯接着道:“周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已对周天子漠视,之后再无周天子重登泰山。”
见父皇还在吃着甑糕,扶苏又问道:“那么当年列国诸公可有登泰山封禅之事?”
李斯又回道:“当年齐桓公想要登临泰山,却被当初的管仲劝住,而当时各地诸侯皆还在,又会因对周天子不敬,担忧各地诸侯讨伐,便作罢。”
李斯吃下一口甑糕,再道:“之后也有各地诸侯对封禅之事有过念想,但无一人成功。”
嬴政道:“这泰山风光如何?”
闻言,李斯神色一变,道:“臣请皇帝泰山封禅,告知天下,天命更替。”
可能是父皇真的只是好奇泰山上的风光,随口一说,但在李斯的眼中这是一个无比重大的决定。
李斯忽然站起来,他的神色激动,甚至行了一个大礼。
扶苏站起身道:“父皇,儿臣也愿陪着父皇登泰山。”
嬴政吃着甑糕,没有发言,只是摆了摆手道:“你们两人退下吧。”
李斯还站在原地,颇有一种始皇帝不答应就不离开的架势。
“朕会考虑的。”
听到这话,李斯与扶苏这才退出章台宫。
扶苏正要走下台阶,看向丞相,问道:“若要登泰山,那些齐鲁博士恐怕是要以周礼来要求。”
李斯停下脚步,眼神中多了几分坚定,道:“当年周天子被囿于洛邑已是无力改变正在纷争的诸侯,当年齐桓公望着泰山之巅兴叹,那些齐鲁博士既会要求始皇帝行周礼,还想让始皇帝成为那个只能望着泰山兴叹的齐桓公。”
扶苏反问道:“难道登泰山就一定要依照周礼吗?”
现在的始皇帝是不会听那些齐鲁博士所谓周礼的,正如李斯所言,那些齐鲁博士多半是希望始皇帝成为第二个齐桓公,让始皇帝也只能站在泰山下,望峰兴叹。
而扶苏从李斯眼中看到的,则是坚定。
“凭什么要听他们的?”这大概是扶苏从李斯眼中看到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