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214节

  这才过了一个时辰,叔孙通好奇道:“这么快就送来了?”

  “回夫子。”送橘子的学子行礼道:“是公子让频阳公派人送来的,公子还说这些柑橘先让夫子吃着。”

  叔孙通想到了还在县里吃着热豆腐的频阳公,在这个县里谁的脸色都可以不看,唯独要看这个频阳公的。

  谁让他老人家是小公子家的老太公。

  “夫子,咸阳还送来了两车书,说是公子送来的。”

  “让人收拾好。”

  “是。”

  见夫子没再吩咐什么,这个学子放下篮子就离开了。

  渭南的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都会用着极其乐观的态度来解决困难,当年困难到一无所有的时候都走过来了。

  那么现在,再面对困难时,人们都会很乐观。

  司马欣收拾了几个私斗的学子,见他们打入牢狱三天,因只是拳脚私斗,没有带兵器,也没有打出伤残。

  此事也就不用登册在案,闹事的学子依旧可以继续读书,也能够科举入仕。

  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秦律是很严格的,并且稍有不慎,这些学子就会毁了前途。

  为了前途,管好手脚与脾气是关键,司马欣让人在各处学舍门口贴了告示,告知学子。

  这也是有了纸张之后的好处,张贴告示的地方也就多了。

  在治安上,纸制告示的用处就显得多了。

  立秋时节还未到,潼关城的人却是越来越多了,今年的考试一定会很热闹。

  “郡丞。”

  闻言,司马欣抬眼看去,不知何时小公子衡已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这公子衡看起来与公子扶苏几乎长得一样,司马欣看着还矮小的公子,行礼道:“公子。”

  “可有多余的柑橘?”

  司马欣道:“有的。”

  “能够送一些给我的老师吗?”

  司马欣有些迟疑,那都是公子扶苏赏赐的。

  看到了郡丞的为难之色,衡拿出一卷书道:“这是父亲的书,想与郡丞做交换。”

  既然是公子扶苏的书,司马欣自然不会拒绝,他道:“这就让人将柑橘送去。”

  衡又道:“我也怕老师吃多了。”

  小公子还如此年幼,就有了如此过人的智谋,司马欣想不明白为何叔孙通总是说这个孩子愚钝。

  这分明是一个极其灵醒的孩子,谁见了会不喜欢。

  与司马欣道谢之后,小公子就离开了郡丞府。

  原本一个郡只有一个郡守府,是没有郡丞府的,只有渭南是特立独行的。

  衡走出郡丞府,走在潼关城中看着忙碌的学子,书阁每天都挤满了人,工匠就算是不断的印书,也不够这些人读书的。

  可是敬业县的造纸作坊要在天气温暖之后才会再开工,这里的纸张很快就会消耗殆尽的,到时又要用竹简来替代。

  这是经常的事,纸张生产的再多,也不够用。

  竹简依旧有很多人使用,竹简的好处就是可以保存很久。

  “公子。”章敬不解道:“既然让频阳公送去橘子了,为何还要再让郡丞送去。”

  衡解释道:“老师脾气古怪,只是让老太公送去橘子只能应付一时,如果老师吃着橘子时觉得这橘子不是郡丞给的……”

  章敬想到了这件事的后果,他道:“老师就会一直记着这件事。”

  衡这才点头。

  今天咸阳又送来了告示,说了考试的科目,并且制定了考试选官的条件,考卷全部由丞相府评比并且择优而取,其中包括了天文与地理,治民与治国。

  衡道:“章敬大哥,所谓兵法就是一定要懂得地理吗?”

  章敬摇头道:“家父虽是军中大将军,可家父从未教过我行军打仗之事。”

  衡又道:“你的弟弟一直在大将军身边,他肯定知道。”

  章敬点头,望着张贴在墙上的告示不语。

  这一次考试是有条件的,必须要是十九岁以上。

  章敬的年纪还不足以参加这次考试,两人无忧无虑地离开了潼关城。

  潼关城内,萧何看着眼前的一卷书,此刻他如临大敌,立秋时节的考试对他与曹参来说压力非常大。

  两人都是从楚地来的,先前没有接触过关中的书籍,这对两人来说几乎是从头开始学。

  从去年冬季到现在,萧何都没有停下读书。

  这些书看的越多,萧何就越钦佩公子扶苏的气度。

  并且从最近的见闻中,得知公子扶苏从庶民中选用官吏来治理,直接放弃士大夫。

  始皇帝能够推行郡县制,公子扶苏抛弃士大夫,从底层庶民中选择官吏。

  这大秦的父子两人都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且是十分固执己见的。

  他们不会听从他人的意见,为了自己的理想,能够豁出去一切。

  如果公子扶苏真的做得不对,那么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追随公子扶苏。

  可恰恰是,公子扶苏有了如此多的人追随。

  曹参看久了书,闭着眼道:“真想去咸阳看看,看看公子扶苏与皇帝是何等人物。”

  萧何应道:“好。”

  曹参狐疑道:“听说那个娄敬在关中多年,都没有见到公子扶苏一面,我们是不是也见不到那位公子。”

  萧何还是颔首,看着书没有多言。

  曹参自觉没趣,他走到屋外,呼吸着寒冷的空气。

  此刻他又挠了挠头,他有些后悔当初劝萧何来关中了,万一那个公子扶苏只是徒有虚名呢?

  可偏偏来到关中之后,关中的人都称颂公子扶苏。

  萧何究竟是为了什么才会如此坚定地要来关中一趟。

  思量着,曹参想到了来之前的春汛,楚地各县的都被江水给淹了,如果楚地也有一个像公子扶苏治理关中那样,治理楚地的人,那该有多好啊。

  曹参也只能想这么多了。

  正想着,曹参看着一个吃着饼,拿着一卷书的人,此人也住在潼关城的书舍。

  曹参在中阳里的县府任职多年,对认人这种事也算是特长,不论什么面孔看一眼就能记住。

  眼前这个正巧路过,还在一路吃着饼的人,就是与他们同时期来潼关的。

  “这位小兄弟。”曹参面带笑容的问候道。

  见对方比自己年轻,就称了一声小兄弟。

  韩信停下脚步的同时,也停下了咀嚼的动作,回头看向呼唤自己的人,只是稍稍弯腰。

  他也没讲话,曹参被对方看着笑容也僵硬。

  沉默良久,韩信继续吃着饼,一边往自己的住处走去。

  曹参还站在原地,继续苦恼着。

  酷寒的天气又持续了一个月,关中终于迎来了暖风,西北的寒风与东方吹来的暖风撞在一起,在华阴县响起了一声炸雷。

  惊蛰到了,雷雨也就来了。

  这就是公子扶苏取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这些节气的名字也都十分贴切。

  阴沉的天空,雷光时而乍现,已有农户披着蓑衣跑向了田地,他们要挖开沟渠,将水都排出去。

  将水排走之后,就要抓紧种麦子了。

  雷雨下了一个时辰,当乌云刚被阳光破开的时候,可以见到一个个村县几乎都空了,除了热闹的潼关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没有人,即便是有也只有老人与孩子。

  人们都去了田地里劳作。

  萧何正站在黄河边,隔着河见到万千农户纷纷跑进田地里,赤脚踩着田埂开始耕种。

  “年年如此,每年的这个时候,这种景色就是最好看的。”

  听到身后的话语,萧何回头看去,见到了渭南郡丞司马欣。

  “见过郡丞。”

  司马欣认识萧何,是中阳里的县吏,有过来往。

  他问道:“你明明可以留在县里的,为何不远万里来关中。”

  萧何回道:“有很多支教夫子明明可以得到官身,却还要远走他乡去支教。”

  “嗯,确实有这样的人。”司马欣看了一眼萧何道:“是他们打动你了?”

  萧何道:“有些事光靠支教,是不够的。”

  司马欣点头,没有否认,他缓缓道:“是啊,治理国家还需要更强的权力与更厉害的臣子。”

第187章 李牧后人

  司马欣发现这个萧何的想法与自己一样,一个国家不能够只有严格的制度,还需要强大的臣子,现如今公子扶苏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而且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对此,司马欣十分欣赏这位与自己想法一致的萧何,并且觉得他这样的人一定要在关中为吏。

  余下的几天,司马欣开始让萧何与曹参负责一些潼关的事务,虽说不是正式的官吏。

  有司马欣的赏识,萧何就可以出入郡丞府了。

  萧何也从司马欣口中知道了很多关中的治理理念,这些理念对他之后的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公子是爱民的。

  因此想要在关中为吏,他自己也必须是一个心中为民的人。

  但萧何内心里不用转变这种态度,他此来关中就是为了将来建设楚地,让楚地也变成像关中这样的地方。

  萧何很喜欢渭南的人们,这里的人们勤劳且俭朴。

  而今天,司马欣遇到了一件难事。

  萧何在整理卷宗之时,也听说了此事。

  让司马欣犯难的是一个人,此人如今已被带入了郡丞府内,萧何看了一眼对方交代的话语,此人名叫李左车,是当年赵国将领李牧的孙子。

  萧何惊疑地观察着站在堂内的人,这人竟然是赵国大将李牧的孙子。

  而此人,是来参加考试的。

首节 上一节 214/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