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224节

  李斯拿过文书,打开看着其中内容,低声道:“王太尉,最近可有查看南方局势?”

  闻言,王贲道:“每年都会看军报。”

  南方距离关中路途甚远,如今的赵佗正在南海郡,屠雎还在象郡。

  这两位大将军如今依旧镇守南方,最近两年来南方的那些大乱小乱都和平了许多。

  让李斯不放心的是,在南方有一个叫任嚣的郡尉,就在赵佗的南海郡任职。

  当初赵佗是蒙武与皇帝商议派去南方的,而任嚣是他李斯引荐的,现在想来,李斯不担心赵佗会不会有二心。

  李斯担心的是任嚣,今年夏季任嚣送来军报,说是平定了扬州南面的叛乱。

  这军报当然是好的,可唯独任嚣这个人,让李斯很不放心,这种不放心来自多年执掌丞相大权的敏感。

  正因为任嚣其人多谋善断,这些年帮着赵佗摆平了不少事。

  这样的人留在一个有兵权的大将军身边,怎么看都不放心。

  正因如此,李斯才向公子扶苏介绍了陆贾。

  在以前跟随荀子时,李斯还很年轻,那时就见过陆贾,其人能言善辩,是一个善于辩论的高才。

  否则他陆贾也不会在稷下学宫混出一些名头。

  那时候荀子与陆贾还往来过一段时日。

  陆贾一直想要拜荀子为师,可荀子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算是荀子的半个弟子吧。

  在稷下学宫时的韩非总是能够跟在老师身边,韩非那一身深衣站在老师身边的背影,李斯至今都记得。

  然而,当自己入秦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陆贾了。

  没想到如今因公子的支教考试,又一次看到了陆贾这个名字。

  为此,想要将他派去南方,盯着任嚣与赵佗。

  再回头眼前,依旧是忙碌的丞相府,王贲还站在面前,李斯抬首看向对方,不知为何,心底里十分羡慕这位太尉。

  国事也好,兵事也好,这位太尉其实都不用太过担忧。

  谁让他的女儿嫁给了公子扶苏,公子会帮助他解决一切事务。

  “还有我这个老师,能帮助公子处置国事,顺便王贲的事也帮了,帮他这个太尉盯着南方。”李斯的心中这么暗想着。

  王贲的人生如何不令人羡慕,这人仿佛坐上了太尉的位置,就是为了吃俸禄的。

  平时,需要他的时候不在,不需要的他的时候偶尔又会出现。

  “丞相?”

  听到王贲的话,李斯收回目光,在王贲的调粮文书上写了批复,盖了丞相府印,交还给对方。

  见王贲得了文书就要走,李斯接着道:“王太尉多看看南方的形势。”

  王贲颔首道:“丞相放心。”

  李斯深吸一口气,继续忙着眼前的国事没有多言。

  还能如何,当丞相的多费些心而已。

  不多时,大概是在高泉宫用了饭的公子扶苏来了,因公子的到来整个丞相府的文书传递,也加快不少。

第197章 新年

  往往这种时候,丞相府的忙碌会从午时一直持续到傍晚。

  等夕阳照在丞相府时,扶苏还在看着关中各县文书。

  从考评中分出好坏其实很简单,但也不要一棒子打死了,有些人虽说眼前做的不好,未必在其他领域不好。

  官吏是要充分利用的,就算是他写不好文书,也能够站在门前当个门吏。

  只要他是个人,对扶苏而言,也不是没有用处。

  入秋之后的夜晚很冷。

  感受到凉意,才知道就快要入夜,扶苏这才离开丞相府。

  到了高泉宫时正巧天黑,对于宫里的人而言,公子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的未免有些朴实了。

  对扶苏而言,无非就是生活与工作,大秦的公子也是有工作的。

  关中迎来了连续数天的晴朗。

  平静的生活过了半月,关中就迎来了第一场雪。

  始皇帝三十五年冬,扶苏陪着父皇走在咸阳的城墙上。

  落后父皇半步就这么安静地在雪中走着。

  嬴政轻咳了两声,道:“夏无且有个好友,就是多年不来廷议的太史令胡毋敬,听闻他近来病重,你代朕去看看他吧。”

  “儿臣领命。”

  言罢,扶苏见父皇停下脚步,望着北方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行了礼就离开了。

  扶苏先是回了一趟高泉宫,而后让田安引路去见了太史令。

  太史令的住处在咸阳的西边,很是偏僻。

  扶苏让田安敲响门,开门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

  田安先与对方交代了几句,老婆婆得知是公子扶苏来了,她抹了抹眼泪,躬身行礼。

  直到扶苏从门内看去,见到了正在戴孝的年轻人,还有哭泣着的家人。

  田安又多问了几句,才知这位太史令过世的消息。

  他老人家是在一个时辰前,离开人世的。

  扶苏只能走入对方的家中,向着遗体行礼,而后站在对方的院子里,旁观着这场丧礼。

  丧礼很简单,因太史令平时都深居简出,因此也没什么朋友,丧事办得也很简单。

  扶苏看着对方的家人给这位太史令送行,并且让田安第一时间把消息送到宫中,让父皇知晓。

  胡毋敬是一个很稀有的复姓,此人为秦的书同文,车同轨写了《博学篇》,那是学习写小篆的范本。

  在李斯任职丞相期间,胡毋敬与李斯,皇帝三人主导了秦的文字形式,从此就有了小篆。

  太史令是一个主管文字与文学的职位。

  “公子,这是他走之前要交给皇帝的。”

  扶苏接过老婆婆递来的一个铜器,这铜器像是一个罗盘。

  其实,这是铜圭表,如今的人们用它来测算日照投影的工具。

  老婆婆又道:“公子把这里的书都带走吧,都是他留下的。”

  扶苏颔首,没有拒绝。

  田安让人安排人手,将一些陈旧的竹简全部装车,而后都送去高泉宫。

  太史令葬礼的第二天早晨,有几户人家前来吊唁。

  扶苏见到了一个少年人,他叫司马喜。

  司马喜是秦国大将司马靳的后人。

  司马靳也是长平之战的直接参与者。

  扶苏又见到太史令的妻子,她将两卷书送给了司马喜,这也是太史令生前吩咐的。

  有时深居宫中,扶苏并不知道这些为秦国效力过的的大臣的后代人,都是如何生活的,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

  这是这么多年来,扶苏才发觉,在这个巨大的咸阳城中,有些人际关系中不起眼,却一直被自己忽视了。

  因为司马喜的祖上司马靳当年照顾过太史令胡毋敬。

  而如今胡毋敬过世前,还了司马家的恩亲。

  而司马家已到了司马喜这代人。

  扶苏看着司马喜十分恭敬地接过这卷书。

  似乎是一种传承,扶苏能明显感觉到司马喜得到的这两卷书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扶苏更知道在将来,司马喜会有一个孙子,这个孙子叫司马迁。

  或许这种传承到了司马家,会延续太史令一职。

  而后世的司马迁,也就是司马喜的孙子,则会是将来的太史令,史称太史公。

  如今的司马喜还是一个与自己的儿子衡一般年纪的少年。

  扶苏没有打扰这个孩子,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毕竟大秦还没有司马迁,也还没有董仲舒。

  直到夜里,扶苏才离开太史令。

  回到高泉宫之后,扶苏休息了一夜。

  翌日,没有召开廷议,是为了给太史令吊唁。

  耽误了一天的国事,当扶苏再回到丞相府,果然见到了一堆还未处置过的文书。

  这个冬天因太史令的过世显得尤为平静,扶苏依旧处置着诸多国事。

  而近来丞相李斯常牵挂南北边疆的兵事,时常过问,时常催促军报。

  冬日里说忙也不忙,衡又回来了一趟,这个儿子一回到高泉宫就喊饿。

  坐下之后就知道吃,直到他的肚子塞不下了,他才住口。

  夫人将做好的新衣裳都放入包袱中,让公子衡带走,像是赶孩子一般。

  宫里的人捂嘴轻笑着,等过了年小公子就九岁了,正是最胡闹的年纪。

  几个宫女与内侍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

  有人低声道:“夫人说了,看到小公子就烦,一回来就知道吃。”

  众人的印象里还是之前小公子端着碗,往嘴里送着肉与面条景象,整张桌子都乱糟糟的,吃得可真多。

  小公子衡在家里坐了一个时辰就离开了,不过这位小公子走时,带着新衣裳而且是面带笑容的。

  外面还下着雪,夫人在收拾家具的时候,还是面带笑意的。

  在小公子面前夫人是个严母,可回过头,夫人还是很高兴的。

  而此刻,高泉大常侍田安正在擦拭着碗筷,以及洗着锅与清理着炉子。

  田安的脸上带着一些骄傲的笑容,对他而言好像是得到了一场胜利。

  这个冬天就这么平静地过去了。

  始皇帝三十六年,新年正月的极庙内。

  如果大爷爷还在人世,扶苏很想带着大爷爷看看高泉宫,让他老人家知道如今的秦王宫没有以前那么冰冷了。

  可是大爷爷终究是不在了,只留下了一个牌位。

首节 上一节 224/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