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烟 第97节

  “二位的忠告沈某铭记于心,也祝愿你们二人越爬越高!告辞!”

  这句话对于鄢懋卿来说,不仅可以与天底下最恶毒的诅咒相提并论,还能与他在宫变发生之后,进宫对陶仲文一通胡搅蛮缠,居然就稀里糊涂的破案立功的事交相呼应。

  这就让鄢懋卿不得不怀疑,事情最终发展成这样,是否与沈坤这张乌鸦破嘴存在不清不楚的关联……

  “在下吴承恩,见过牛笔山人。”

  吴承恩口中说出的称呼,倒令鄢懋卿吃了一惊。

  牛笔山人,这是他此前找刘掌柜出版《玄破苍穹》时的自号笔名。

  吴承恩能够说出这个自号笔名,岂不是说明他也已经看过了《玄破苍穹》?

  心中带着“班门弄斧”的心虚,鄢懋卿也连忙以吴承恩的自号相称,施礼说道:

  “见过射阳山人,射阳山人也先请坐。”

  吴承恩闻言意识一怔:

  “牛笔山人怎知在下以此为号,难道牛笔山人也看过在下的文章?”

  “这是自然,有几个人没看过你的……”

  鄢懋卿刚要回答,语气立刻又是一滞……不对!

  不对不对不对!

  如今《西游记》还没出来呢!

  据史书记载,吴承恩应该是明年才能完成《西游记》的初稿。

  而且还仅仅只是初稿而已,然后他还会继续参加乡试,继续落第,一直到七八年后也没中举,最后只能托关系去了南京国子监读书,然后补了个岁贡生,又在选官环节中惨遭淘汰。

  如此一直到了嘉靖三十五年,吴承恩才终于混了个知县,又在一年多后受人诬告,不得不回到家乡归隐。

  在这之后,一直到万历元年,《西游记》的正稿才正式完成。

  并且再到了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吴承恩贫老以终的十年之后,才正式出版……

  不过说起来,历史上吴承恩受诬告致仕的时间,正好与沈坤受诬告死于锦衣卫中的时间重合。

  而历史上沈坤组建状元兵的时间,也正好与吴承恩打算投笔从戎,参军抗倭的时间重合,只是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并未成行。

  另外,吴承恩也的确有一个名叫吴承嘉的姐姐,也的确是嫁给了“沈氏”为妻。

  如此去想的话,吴承恩与沈坤这层令鄢懋卿感到意外的亲家关系貌似就瞬间合理了许多……

  “哈哈哈,侥幸看过一些,幸会幸会。”

  心中想着这些,鄢懋卿立刻打了个哈哈,悄然修正了自己险些漏嘴的话。

  想想《西游记》现在也不可能出现,就算出现了也不可能在这时候出版。

  毕竟朱厚熜推行的是崇道禁佛的政策,吴承恩《西游记》中却把佛教抬得那么高,再加上书中又有那么多暗讽官场的内容,甚至玉皇大帝的形象细想都疑似是为了丑化朱厚熜,或是贬低朱厚熜推崇的道教而故意为之。

  总之这书只要一出来,恐怕立刻便会被朱厚熜视作禁书。

  届时不管是吴承恩本人,还是出版的书局都将受到牵连,后果相当严重!

  鄢懋卿不由又想起了书中“大闹天宫”的经典桥段。

  若只看这个桥段,再结合吴承恩一生的境遇……这个家伙在撰写《西游记》的时候,极有可能还产生过类似黄巢那种“杀进京城比考进京城更容易”的想法吧?

  如此想来……

  总觉得沈坤和吴承恩身上似乎还存在着一些可以助自己顺利致仕回乡的闪光点呢!

  唉唉唉,这些闪光点咋还越来越刺眼了呢?!

第124章 尽管来攻讦我吧!

  如此待两人落座之后。

  鄢懋卿已经换了另外一副嘴脸,像咕噜见到了至尊魔戒一般,一双闪烁着精光的眼睛在两人身上不停打转:

  “不知二位今日前来府上所为何事?”

  沈坤被鄢懋卿盯的心里发毛,下意识将吴承恩推了出来:

  “上官见笑,其实是下官这小舅子听闻下官与上官如今同在翰林院,不断央求下官为其引荐,下官实在拗不过,因此厚颜前来叨扰。”

  “在下也是多方打听,才知上官就是写出了《玄破苍穹》这部奇书的牛笔山人,因此不得不前来拜访!”

  吴承恩倒也并不扭捏,开门见山的说道。

  “这……不知射阳山人有何指教?”

  鄢懋卿闻言只觉得越发心虚。

  这玩意儿说是奇书倒也不为过,毕竟这年头压根就没有爽文,的确突出一个“奇”字。

  但要说什么文学价值,鄢懋卿就算是眼睛长到头顶上,也断然不敢将这书与《西游记》相提并论,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如何能得吴承恩如此关注,这不倒反天罡了么?

  然后就听吴承恩接着又道:

  “在下只是有一事不解,听书局的人说牛笔山人已经封笔,为何不继续写下去了呢?”

  “呃……最近不是升官了嘛,在朝为官自当以国事为重,怎可因小废大。”

  鄢懋卿迟疑了一下,心说这位不会是来催更的吧,嘴上却说了一个连自己都不会相信的借口。

  “上官得接着写下去呀!”

  吴承恩立刻又鼓起眼睛眼巴巴的道,

  “否则如今中断的地方这般不上不下,对看过此书的人而言未免也太过……遗憾了吧?”

  “……”

  鄢懋卿明显能够感觉到,吴承恩那“遗憾”二字本来应该是两个脏字,只是碍于他这正五品官员的身份,话到嘴边才不得不强行咽了回去。

  原来还真是当面来催更的,看那眼神只怕就差带着刀片来了……

  不过这也正是后世爽文的强项之一,那些个网络写手哪一个不是深谙断章之道的狗东西。

  鄢懋卿本来就是中译中的文抄公,在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将这种不当人的东西一道抄了进去,甚至在这种期刊模式下,还故意放大了一波。

  这玩意儿和文学性无关,和书的深度也无关,和读者的文化修养也无关。

  只要是开头能够让读者代入进来,再牵扯起读者的情绪和期待,然后在读者情绪和期待起来的时候戛然而止,就算真正断成了。

  看吴承恩现在的样子,应该就只是一不小心被代入了进去……

  那这恐怕就更气人了!

  毕竟断章狗虽然可恶,但肯定远没有太监了的断章狗可恶。

  就连鄢懋卿自己都无法想象,当他在看到一本书临近高潮时断在了要紧地方,然后那狗写手又直接就这么太监了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精神状态。

  他觉得如果自己知道那狗东西住在哪里,应该也会直接找上门去……

  要不……来个大纲遁?

  迎着吴承恩略带恨意的巴巴目光,鄢懋卿考虑了一下,果断来了一波颇为透彻的剧透:

  “射阳山人不必这般心焦,其实后面也没什么可看的。”

  “不过就是主角收集了异火榜上的七种异火,又得了绝世高手的传承,顺便还收了几个红颜知己,最终与前面敌人实力放大一万倍的敌人大战三百回合胜利之后,重新回到最初的原点隐居罢了。”

  “过程亦是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每遇到一个敌人就放大一点实力而已,连脑子都不需要动。”

  “十倍、百倍、千倍,不断重复相同的路数,如果感觉实在编不下去了,就换一个场景从头开始,继续重复相同的路数。”

  “大概……就是如此而已,是不是很无聊,还有必要再看下去么?”

  “……”

  吴承恩闻言一怔,果然已经有了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甚至都感觉自己都已经可以替鄢懋卿续写了。

  可是为什么感觉面前这个正五品官员比刚才更可恨了呢?

  沈坤亦是瞠目结舌,顿时对鄢懋卿又有一重新的认识,此人是懂得怎么让一个人彻底死心、甚至不可谓不诛心的。

  所以此前遭他用“无可奉告”四字搪塞的制倭之事,应该也不用再指望了……

  正如此想着的时候。

  却听鄢懋卿又呵呵笑了起来:

  “对了,沈修撰,上回在翰林院时人多眼杂,有些话实在不便当众提及,因此只能回绝了你,你不会因此误会我吧?”

  “欸?上官这话的意思是……”

  这次换成了沈坤怔住,满脸意外的望向鄢懋卿。

  他哪里会知道,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罢了!

  那时鄢懋卿还不是正五品官员,甚至不知道朱厚熜已经暗赏了白露,还想着再搞点什么小事就可以顺利致仕回乡,因此不愿牵扯太多的因果。

  而眼下这种情况,若是不搞点稍微大一些的事,以他现在的身份,只怕这辈子都别想实现致仕回乡的目标。

  “南方时常遭受倭寇海贼袭扰的事,我亦早有耳闻,若果真能为我大明百姓尽些绵薄之力,我自是当仁不让!”

  鄢懋卿挺起胸来,义正严词的道,

  “只不过据我所知,南倭之患,其势幽深,非若北虏之明也,二者殊质,不可同法而治,固当异术而御。”

  “因此必须从长计议,不知沈修撰是否认同?”

  沈坤闻言瞬间直起身来,惊喜的望着鄢懋卿,起身郑重施礼:

  “上官所言极是,只是不知上官有何见解?”

  “在我看来,如今首要之务,便是先使皇上将倭患重视起来,如此方才能有下文,否则一切皆是空谈。”

  鄢懋卿正色道,

  “我曾看过射阳山人的文章,而沈修撰又是新科状元。”

  “你二人的文笔自然不在话下,又曾亲眼见过倭寇袭扰乡里百姓。”

  “便请二位将所见所闻进行一些文艺上的夸张,尤其将倭寇的凶虐残暴夸大百倍,撰写成文交由我全权处置。”

  “为了南方百姓免于倭患,我想二位应该没意见吧?”

  说着话的同时,鄢懋卿已经想通透了。

  你们两个倒霉蛋一边待着去吧!

  这一世倭患之事由我来开头才最为合适,届时触动了南方大量官员和世家商贾的利益,尽管联合朝臣来攻讦我一人便是。

  不怕你们不来,只怕你们力度不够,不能助我致仕回乡!

  至于解决倭患的方式。

  鄢懋卿心中也不是没数。

  历史上的方法其实就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方式:

  短期:在战场上给予倭寇毁灭性打击,稳住局势;

首节 上一节 97/2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