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111节

  只是堪堪对抗了半个时辰,敌军便开始溃退。

  其后骑兵上前穿插、截归,劝降,不一而足。

  到了这日午后。

  城西、城北两处尚未成型的敌营被彻底攻破。

  投水的敌军数以千计。

  而当场收降的曹军正卒步兵、辅兵民夫,也足有两千之数。

  麋威也从关羽这里得知。

  原来关羽和关平获悉麋威的计划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往汉水方向靠拢。

  压根没考虑过走步道来增援。

  眼下关羽这一部援军,大半来自关平原本围困宜城的兵马。

  关羽只让关平留少数人继续盯着宜城,又让后方发兵上前接应,便亲率大军过来支援襄阳。

  再加上麋威识破了徐晃诡计,翻山来接应。

  这支援军一来便直接投入进攻。

  一气呵成。

  敌军措手不及。

  于是便有了眼前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唯一可惜的是敌军骑兵跑得太快,并未遭受多大损失。

  倒是跟向宠昨日判断的那样。

  敌骑依然保持建制和战斗力,徐晃纯属诈骗。

  但无论如何,随着关羽本人进入了他遥领了多年的那座郡城。

  这一场看似仓促发起。

  实质上麋威蓄谋了小半年。

  也日思夜念了小半年的突袭战。

  终于以关羽军团攻占沔南大城襄阳而告胜。

  而此时。

  距离去年关羽抱憾退兵还不到一年光景。

  但在熟知另一段“历史”的麋威心中。

  却是往事越千年。

  换了人间。

第96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关羽入城,襄阳轰动。

  男的女的,老的幼的。

  熟悉的不熟悉的面孔。

  这一刻纷纷涌向街头,围观将旗下那位老当益壮的美髯公。

  如此景象,虽因襄阳人口锐减,达不到万人空巷的程度。

  却足以堪称盛况。

  麋威心道,前世所谓的超级偶像,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时关羽稍稍勒住马头,与麋威并马而行,问道:

  “进城三日,可有搜刮?”

  麋威老实道:

  “只搜罗了官府库存以充实城防,给养士卒,并未对城中士民有所征发。”

  “一来人心不稳,二来人手不足。”

  “三来……”

  麋威微微一顿,看向道旁两侧各种褴褛的身影。

  “该搜刮的曹贼早已搜刮干净了。”

  关羽微微颔首,又噙笑道:

  “乃舅奔波数日,未曾安食,城中可有饱腹之物?”

  麋威心中微动,道:“有一篮故人所赠的鸡子。”

  关羽挑眉:“何方故人?”

  麋威:“自称是昔年追随大王南下江陵的故人。”

  关羽怔然片刻,轻轻抚髯道:

  “既是故人所赠,那不得不尝了!”

  说话间,一个熟悉的面孔在人群簇拥下迎了上前。

  赫然正是那位赠了小半篮鸡蛋的乡三老。

  这次他捧着一盒热腾腾的面食,还有不知什么野果酿造的杂酒。

  反正全都实实在在,满满当当。

  再未填充什么野草。

  麋威一时哭笑不得,继而心有触动。

  其后,麋威跟关羽介绍,他就是那位“故人”。

  关羽大喜,邀请对方以及几位本地有名望的贤长一同到郡府用餐。

  宴席间,那乡三老指着麋威道:

  “先前这位麋都尉自称君侯婿子,老朽还暗忖不过是安抚人的托辞。不意君侯居然真的来襄阳!”

  关羽闻言,对众老道:

  “君子以德报德。”

  “昔年二三子投效之义,关某没齿难忘,岂能不来偿还?”

  又上前抓起麋威的手,道。

  “麋都尉确是关某婿子,绝非托词!”

  “此番能重归襄阳,与故旧欢聚一堂,我婿子厥功至伟!”

  此言一出,满座轰然侧目。

  纷纷看向那个年轻的都尉。

  本以为就是个冒死来夺城的小将,没想到居然真的关羽女婿?

  关羽也是舍得。

  此将也是胆大。

  倒也无愧于当世虎将的婿子了!

  怕是前途无量的。

  于是接下来,不少人纷纷上前向麋威见礼,敬酒。

  当然了,城中乏食,些许杂酿果酒也谈不上醉人。

  所谓宴席,不过是人心动荡之际,一种必须的安抚手段。

  杯盘很快清空。

  但众老仍迁延不肯归去。

  纷纷围着麋威和杨仪等人打听。

  有人问关将军来襄阳了,那刘豫州是不是也要来了?

  旁边立即有人纠正该尊称汉中王。

  那人懵然反问啥时候有这一号王?

  不等第二人答复,第三人便插话,为啥不是襄阳王……

  如此市井乡野的荒唐之语,众人自不会较真。

  除了向来拎不清身份的杨仪,继续口无遮拦:

  “我先前本以为守住襄阳的最大依仗是关将军。”

  麋威接话:“如今发现,其实大王才是?”

  杨仪闻言点点头,又轻轻摇头:

  “与其说是今日的汉中王,不如说是十二年前那个顷刻聚众十万的刘豫州!”

  麋威想起先前民众夹道欢迎的热闹景象,深有同感。

  然后作为后世人,难免有些事后诸葛亮式的感慨:

  “若非当年刘琮不告而降,那十万众本该能到达江陵的。”

  “果能如此,今日襄阳之盛况,说不定早几年就能看到。”

  杨仪却摇了摇头,抬手虚指南方,道:

  “老聃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岘山上的竹林,也不是一夜之间长成今天的模样。”

  “若非过去十二年间见识过曹贼种种暴烈手段,谁还会思忆当年那十万众?”

  “怕是此时城中,根本就没几个真正的‘故人’吧?”

  麋威一时恍惚。

  然而仅仅片刻之后,他却猛然瞪大双眼。

  这一刻。

  先前北伐路上各种忙乱的、仓促的,迷糊的,疑虑的思绪。

  忽然之间,全都清晰了起来。

  ……

  饮宴后,麋威稍稍眯了几个时辰,便再次返回城楼上值夜。

首节 上一节 111/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