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朝廷的‘优容’更多一些,想必诸位那肉长的心,多少能回心转意了吧?”
这次连杨俊都不敢应声了。
倒是一直看戏的杨仪,见火候差不多了,忽而问道:
“不知麋使君如何优容士人?莫不是也要另起一套九品官人之法?”
“或是效仿曹孟德的昔年作《求贤令》,提倡‘唯才是举’?”
“问得好!”麋威赞许看了一眼杨仪。
“实不相瞒,我还真有考虑过此二事。”
“但我素来以陛下为楷模。”
“遍观陛下二三十年的功业,总结起来不过八个字: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若我今日邯郸学步,岂不是违背了陛下毕生志向?”
“九品官人之法,名为评议取士,实为将朝廷用士的权力让渡出去,非长治久安之策也,智者所不取。”
“唯才是举说得好听,但一代之后便不了了之,寒门终究上进无路。”
“可见不从法度的根本上着手,写多少篇《求贤令》都是白搭。”
闻得此言,场间众人面色各异。
有人失望于麋威一口否决了九品官人之法。
有人欣慰于麋威没有推崇论才不论德的“唯才是举”。
有人不满麋威强调寒门士人的上进之途,有人则相反。
更多的则是被“每与操反”那句话所吸引,有所期待。
而麋威暗暗注意众人表情,心中更加确信方才的结论。
话不停道:
“虽然不取,却未必不能让在座诸公有所得益。”
诸葛乔忽然发问:“敢问使君,诸公何所益?”
麋威又赞许地看了一眼诸葛乔,朗声道:
“为冤死者洗冤,为污名者正名!”
“曹魏所谓评议九品,说到底,全是中正官的一言堂。”
“而那些个所谓大小中正,都是一群靠着污蔑贤士上位的无耻小人!”
“被这样的无耻之徒评议官品,诸公不就成了同样的小人了吗?真能甘心吗?”
此言一出,全场又是一肃。
但很快,随着部分头脑灵活之人纷纷反应过来,议论声渐起,又在麋威故意纵容下,越来越吵闹,终于成了鼎沸之势。
而刚刚还一脸畏缩赔笑的杨俊,此时已经双目通红,浑身发抖。
第232章 平反,都可以平反
“将军,叔父,大事不好!”
曹泰策马匆匆而至。
春寒料峭,却满头大汗。
曹洪见他这般狼狈,板起脸教训:
“为将者当处变不惊。”
“你总是一惊一乍,来日如今继承你父遗志,匡扶魏室?”
曹泰一时讪讪。
辩解道:
“我军用兵素来讲求兵贵神速,泰担心延误军机,故一时急切,还望叔父见谅!”
曹洪哼声道:
“你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先帝用兵之道,虽讲究一个‘速’字,却也不失一个‘慎’字。”
“若不察敌情,盲目求快,便容易被敌所料,落入下乘!”
曹泰连连称是。
曹洪又道:
“你如此慌张,莫不是汉军怯战,不敢到平地上驱逐夏侯权仲?”
“若如此,你可大张旗鼓前往劝说夏侯权仲撤军,若其不听……不,他必不听。那你正好跟他大闹一场,不欢而散。事后再遣细作将此事传到汉军营寨。”
“如此,汉军见夏侯权仲失去援护,便敢出城驱赶了!”
曹泰听到这里,见曹洪一副智珠在握的神情,顿时欲言又止。
曹洪这才皱眉,上前并马低声问:
“你到底想说什么?”
曹泰同样低声回应,却先奉承一句:
“叔父用兵老道,侄儿不及也。”
“只是汉军虽如叔父所料,自山、城中尽出平地上。却并未急于进攻夏侯仲权所部,反而将其包围在了滍水以南。”
“侄儿实在看不懂汉军意欲何为,特来请教叔父!”
曹洪神色急变:“围而不攻?”
“是!”曹泰重重点头。
“我早间试图派遣骑士渡河窥探,却发现浮桥尽毁,几处洲滩均被汉军哨卡堵住!”
嗖!
曹洪轻甩了一转马鞭。
麾下坐骑虽未被直接打中,却闻声下意识作出反应,往前小碎步跑起来。
一直跑出二三十丈,曹洪才想起来勒停马。
众人见他如此失态,一时各有骚动
而曹泰却顾不上嘲笑对方了,打马急追上来,问道:
“叔父,汉军已有防备……还要回救吗?”
曹洪脸色青红交替。
也不知是羞于刚刚故作姿态,结果闹了笑话;还是担心若夏侯霸有失,会给自己带了难以估量的政治冲击。
好半天,才压住情绪,振作起来:
“汉军来得匆忙,只能靠木围锁道,来不及夯实甬道,修筑墙垒。”
“我人多势众,急速奔袭,必能破其围,救出夏侯仲权!”
众将轰然领命。
而曹泰则暗暗思忖。
叔父用兵,果然还是落在一个“速”字。
……
“使君,朝廷……果真要为先师正名?”
宛城州府内,杨俊双眼通红,紧紧握在麋威双手,不肯松开。
那日春社饮宴,麋威一语惊四座。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为那些曾经被曹魏打压的名士伸冤,恢复名声!
麋威这么做,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简单迎合“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这句话。
或者说,正因为为这些人正名,本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反曹效果,所以他才要这么做。
好比说说杨俊的老师,陈留大儒兼名士边让。
他当年为何被曹操杀害?
或许有个人性格的原因。
但曹操麾下难道就缺少性格有缺陷的谋臣了?
譬如程昱,这位在后世曹操麾下谋士的排名中必进前十的智者,就是公认的性情刚烈傲慢。
可这影响他在曹操麾下高官厚禄,寿终正寝了吗?
归根结底,曹操之所以杀边让,是因后者的存在,妨碍了他掏空汉室权柄。
威胁到了曹魏的统治。
另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孔融。
比这个更典型的则是一度担任曹操麾下“萧何”角色,且绝对功勋卓著的尚书令荀彧。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性情偏激、执拗。
但这绝不是他们遭到杀害的根本原因。
立场上的区别才是。
因为一旦心存保存汉室之念,哪怕仅仅是形式上的保存,都必然与曹魏及其支持者存在根本利益冲突。
所以。
名士边让被兖州牧曹操杀害了。
名士孔融被丞相曹操杀害了。
名士崔琰被魏公曹操杀害了。
而当魏公曹操准备称王加九锡,出警入跸的时候。
就连曾经的老战友荀彧,也被逼得自尽。
这些人未必都真心向着汉室。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公认的,被曹操迫害而死的。
而且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他们生前都在维护汉室正统。
为这些“汉室忠良”平反,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