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很想说卫将军若非有执宰之姿,何以同时得到先帝和丞相的看重?
但转念一想,这话与其从自己嘴里说出,不如由皇帝自己观察所得。
这样到了将来需要拜相的一日,皇帝才能不受奸佞蛊惑,用人不疑。
于是道:
“陛下不必急于下结论,可静观后效。”
刘禅想了想:“善!”
……
黄初六年仲秋。
一辆打着青色伞盖,黄金装饰的“安车”正自孟津缓缓驶向洛阳。
马车上。
二十岁出头的平原王曹叡,眼眸深沉如渊,几乎看不见一丝波澜。
直到拉车的三匹马停下,他的眼神才瞬间恢复符合这个年纪该有的灵动。
一个头戴梁冠的老儒正守侯在路旁。
曹叡匆忙下车,上前拜见道:
“郑公,别来无恙!”
老儒正是侍中郑称,也是曹叡的师傅。
郑称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弟子一番,见其姿容更胜少时,心中暗自欣慰。
面上却更加严肃:
“平原王此番奉诏入京,一路上可有接见什么人物?”
曹叡恭敬道:
“叡一接到诏令便匆匆登上公车,连府中妻小都是托人去知会的,一路上无所接待。直到今日方与郑公道左相逢。”
郑称点点头,继续问:
“若稍后天子问起此事,又如何作答?”
曹叡微微一怔,道:“如实作答。”
见郑称捻须不语,曹叡又补上一句:
“道旁见师傅而安坐不拜,不合礼数。”
见郑称脸上露出微笑。
曹叡一路绷紧的心弦随之一松。
哪知下一刻,郑称蓦地又问:
“前月忌日,不知平原王可有私下祭祀先妣甄氏?”
此言一出,曹叡身体蓦地一阵僵直。
几次张嘴,喉咙里却只能挤出“呵呵”的气音。
但见郑称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终是深吸一口气,沉声应道:
“先妣为陛下所赐死。”
“祭之,不忠。”
“不祭,不孝。”
“故叡祭于心。”
“好一个祭于心!”
郑称哈哈大笑,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
其后挥挥手,径自离去。
但曹叡的心情却再也无法放松下来。
片刻后,马车驶入洛阳。
但见城门内外设置了多重角围。
城墙上巡逻的军士更是比记忆中要多好几倍。
心中不免又多了些顾虑。
就在此时,有两名腰缠青緺绶的官员联袂而至。
曹叡一眼就认出当中一位是司马懿,脸上瞬间换上惊喜之色,远远作揖。
而司马懿看到这辆“王盖青车”的那一刻,便已经主动停步遥拜。
但马车却并未因此停下。
司马懿更没有去追。
两人很快擦身而过。
“司马公与平原王颇有私交啊?”
听到身旁徐庶语意微妙的一问,司马懿回头笑道:
“诸皇子,平原王最贤,又为嫡长,当然不能失了礼数。”
虽然司马懿没有直接点明。
但皇子,嫡长,贤……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意思不言自明。
而徐庶又不是第一天在洛阳当官。
自然深知这位平原王自三年前晋封王爵,并改认郭皇后为母后,俨然成了有实无名的太子。
只因生母甄氏与当今天子有嫌隙,不得不隐忍度日,所以才深居简出,不为多数人熟悉。
不过当此之际,曹叡突然入朝。
加上司马懿这般姿态,徐庶怎能不多想?
便道:
“自回京之后,陛下已缺了两月朔日朝,不知今月可会复开?”
第284章 捅了马蜂窝
司马懿深深地看了徐庶一眼,道:
“元直虽无进出宫禁的特权,但以你如今格外隆厚的圣宠,但有表奏,天子怎会不批复?”
“何须指望什么朔日朝?”
这个老狐狸!
徐庶暗骂一声,佯恼道:
“司马公莫要捧杀我!”
“与足下相比,我哪来什么格外隆厚的圣宠?”
见司马懿笑而不语,又急道:
“非要说有隆宠,还不是因为司马公的赏识?”
司马懿“哦”地一声怪叫,笑道:
“不是因为钟太尉的赏识吗?”
徐庶:“那也是因为司马公抬举在先!”
“不瞒你说,徐庶这个人顾念旧情。”
“早些时日闻悉旧主病故于长安,虽有魏贼不两立的大义在,但私心难免有所哀恸,夜里偷偷垂泪,只是不足为外人道罢了!”
司马懿闻言瞥了眼徐庶微微红肿的眼眶,怔然片刻,大笑道:
“元直不必如此自污!”
“你我同为天子心腹,自该合作无间,互不猜疑!”
徐庶闻言也笑道:
“既是合作无间,那司马公要做的好大事,能不能捎带上我啊?”
司马懿往前走了数步,蓦地回头,目光越过徐庶,落在后方巍峨的宫城。
语气幽幽道:
“如此宫城,若无雄主居之,岂不可惜?”
……
刘阿斗最近真真是头大如斗。
起因是早前下诏征集治理关中的良策。
他本想借着这个机会了解群下的才能优劣,最终也确实有所收获。
甚至还在长安赢得了“善于纳谏”的好名声。
刘禅当时就有些飘了。
决定趁热打铁,也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再次抛出新的议题:平魏策。
没想到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具体来说,就是各路将军们对于后续军事路线的选择,有着巨大分歧。
大体上分为两派观点。
首先,以魏延和关平为首一派将领主张优先出兵河南,直取洛阳。
理由很直白。
洛阳作为与长安并列的“旧都”,是如今曹魏中枢所在。
若能一战擒杀曹丕,覆灭魏廷。
那汉室复兴的大势将无可阻挡。
就算抓不到曹丕,但能将其驱离出中原腹地,也算是巨大的战略胜利。
但以张飞、赵云为首的一派则不以为然。
这一派认为潼关背后的崤函通道很容易堵塞,不利于大军展开兵力。
而考虑到渭北一战其实魏军实际损失不大,足以扼守河洛通道,后续攻略河南难度不小。
所以建议先行绕开当面的潼关。
改为北上蒲坂津东渡大河,去取河东、并州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