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庶子 第162节

  “这增加赋税的方法,必须要是切实可行的。”张兆分析道,“不能够夸夸其谈。”

  “是的,要有具体的措施。而且,不能说可行不可行,是否能做,那不是考生和考官应当考虑的。是一个讨论的过程,讨论怎么去做。”

  这两个人说的很对。

  古易新徐徐点首,接着确立基调:“就像是去年乡试的《屯田策》,我们要欢迎这样的文章,哪怕某些会相对激进。”

  ………

  宋时安听到题目的时候,感觉有点招笑。

  这小孙,也配碰瓷我宋ker?

  一直蹭goat,你就是副goat了吗?

  不过无所谓。

  宋时安喜欢这个题目。

  可以开始键政了!

  而在这之前,无关具体内容,他已经确立好了一个不错的题目——

  《国富论》

第145章 科考结束,探监

  《国富论》,一本世界发展所绕不开的史诗巨著。

  当然,按照人民史观来讲,历史是由人民所创造的,过分放大个体精英的影响力不妥,容易陷入英雄史观的偏激,就算没有亚当斯密,也有冠当斯密云云。

  但它,的确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大虞现在的社会生产力水准,大概在唐宋之间。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宋中期,主流的观点则是在明中期出现。但无论怎么说,现在去谈市场经济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都太早太早了。

  不过你就说,《国富论》这个书名它吸睛不吸睛?

  作为皇帝,你一眼看到,是不是要爽得飞起?

  所有的统治者,都会被这三个字,提起百分之二百的兴趣。

  就说老魏烨,想不想要状元大人的大国富?

  而且,哪怕它的思想超前,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举措,拿出来后,都是偏激冒进,容易招致亡国的。

  不能够畏资本主义如虎。

  《国富论》中指出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

  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发展生产力阐述。

  其中很多条,都是可以结合现状修改后,再行提出的。

  策论题目上说,孙谦在漳县赚到钱,主要靠的是节流。

  但就跟上一次乡试一样,大虞如今能够摆脱困境,只有一条路——开源。

  源圣。

  经常炒股的朋友都知道,只要不碰杠杆,倘若能够无限子弹炒股,是不可能亏的。

  财富到达某个临界点后,投资也是不会亏的。

  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贫富的极端悬殊。

  当今天下,只要不过于贪婪,想要获得更多,参与政治站队,没有一个世家,会凭空的衰败。

  包括魏氏。

  它并不是体量缩小了,相反,它还在稳定增长。

  而是宗室的人口,膨胀了。

  导致显得累赘,而又孱弱。

  别的世家也在膨胀,为什么就不会呢?

  因为别的世家奉行精英政治,并不在乎小宗会迅速发展,并且抑制打压。

  大不了,就是小宗易大宗。

  或者,另开一宗。

  皇室能搞这事吗?

  绝对不行的。

  魏这个姓,就意味着要么平庸的当逍遥王爷,要么潜龙在渊,藏着。

  反正,都不能展露才能。

  明朝就可以说是‘养朱政策’搞垮的。

  到中后期,几十万不参与生产的宗室,都沦落到了抢劫朝廷赈灾款那一步。

  大虞的人口远不如明,魏氏也没有膨胀的那么夸张,这个问题并不算太严重。

  但可以说。

  现在的宋时安,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什么,都没有罪过。

  说什么,别人都不能够急眼。

  况且,考试的作文并非就是治国的政策,你要上纲上线的挑文章里的字眼,试图搞什么文字狱,我也可以反挑你的刺。

  内忧外患之下,不求政治开明,但这种情况下还搞暴政,那就是嫌国亡的不够快了。

  思路,就此确立。

  一篇注定载入大虞历史的策论,提笔了。

  正对面的学士,看着宋时安甚至都不用打草稿,当即就在试卷上落笔,都惊呆了。

  如若有写错的地方,直接就用毛笔涂掉,接着继续‘畅所欲言’。

  虽然到了上呈大学士那一步时,会誊抄试卷,卷面分也无所谓。

  但对于普通阅卷学士批改文章,那卷面分是非常重要的。

  这位学士也考过进士,还是三次才考上。在他考试中,每次初稿誊抄时,生怕写错一个字,全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后面,他也参与过阅卷,更加确定卷面多重要——很多人

  卷面不行的,直接就淘汰。

  好在的是,宋时安只是书写不拘一格,有涂抹,但字写得还算是漂亮的。

  写着写着,一整张试卷都快要用完。

  原本以为还要再加上一张试卷的,宋时安停笔了。

  而后,将笔架在砚台上。

  写完了?

  依旧是这么迅速啊。

  “我交卷。”

  宋时安抬起头,露出浅笑。

  他的考试,也就此结束。

  “可。”监考学士点首,而后起身,道,“小宋大人可亲自监督糊名,封存。”

  “不必了。”

  毫不在意的,宋时安便起身。

  很快的,一名锦衣卫,两名狱卒便跟随在他的身旁,将其护送回牢房。

  只留下静谧躺在案上的试卷,以及一众科考人员。

  严格的上前进行着糊名。

  而所有的监考考官,都是不能参与阅卷,到时候还要与其余人单独分开,因此这个时候哪怕瞥见了内容,也不算大事。

  这么重的一个考题,想也不想就提笔写,如此才思泉涌,到底创作了什么样的雄文?

  他倒要看看。

  然后,《国富论》冲击力十足的三个字进入他的眼帘。

  作为一个读书人,看到这几个字,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呢?

  就好比没有圣学的时候,有一本书叫《圣人书》,你什么感想?

  什么人这么狂,敢自称是圣人?

  同样,一个官僚。

  在这样一个皇帝缺钱到世家明着买官,都还要给他叫好的时代,有人写了个策论,名字叫:《国富论》。

  那当然只能有一个感想——狂!

  ………

  贡院的钟声,敲响了。

  这一场科考,就这样结束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如释重负的。

  同样,对于绝大多数来说,接下来就只能够看运气了。

  三千个人,录取三十个。

  本就是在秀才里百里挑一的人才,现在又要在举人里,再百里挑一一下。

  当然,有些人还是很有底气的。

  考完就知道,自己的策论水平相当之高。

  王水山从贡院出去后,整个人的心情,都是放松着的。

  这时,一名同期的举人跟他走到了一起,有些拿捏不准的问道:“水山,这次策论,你怎么写的啊?”

  谈及于此,他抬起手指,相当自信的说道:“开源,开源,还是开源。”

  “何意?节流不行吗?”听到这个,一旁的某个举人凑了过来,相当较真的问道,“这题目里,可是将节约公帑列到了第一位,难道写这个是偏题,赚不到财税吗?”

  一有人对答案,周围很快便围了更多的人。

  纷纷参与其中。

  “节约公帑自然是能够赚到,但这个题目,明显是要如何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有人接话道。

  “可是,那些能够赚到更多钱的举措,不妥啊……”

首节 上一节 162/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