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庶子 第213节

  主要是按照才能分配官职。

  而这才能,绝大多数来自于履历,或者科考的试卷内容。

  倘若宫里没有什么指示,进士自己的‘第一意愿’,还是很有份量的。

  毕竟古代没有细分下来的职业考试,你到底擅长什么,你自己最懂。

  “那接下来的孙谦是几品?”宋靖问。

  这个不太一样,因为晋王给孙谦站过台,皇帝也明确说过要升他。

  “先前欧阳大人与其余人商榷的是,等到进士后,定为五品。”于修道,“宋大人觉得是否需要调整?”

  “那听欧阳大人的。”宋靖想也不想道。

  “是。”于修道,“那接下来,宋大人就?”

  “行,我来吧。”宋靖看了一遍也会了,笑道,“如若有何不妥,你在旁边纠正便可。”

  “在下不敢妄言纠正,大人有任何事情,都可直接吩咐于我。”

  “欧阳大人不在这段时间。”宋靖拍了拍这位中年人的肩膀,鼓励道,“你我二人,要多多扶持啊。”

  “大人,下官会尽力辅助。”

  就这样,宋靖完成了一上午的工作。

  并且,积累了一大堆的案卷。

  他虽然想立马就开始处理,但下午场的面试,两个儿子要来了,他能做的最好的避嫌,就是直接错开——回家。

  因此,乘上马车后便回府了。

  而在他走后没多久后,一台从宫里来的轿子,由几名布衣的仆从抬着,从后边的小门,进到了尚书台。

  并且为首的身上竟然有锦衣卫的腰牌。

  预感到有大事,于修连忙过去。便看到,一辆轿子落在了庭中。

  于是,快步的走了过去。

  他刚准备询问便衣锦衣卫时,轿子的侧帘被徐徐掀开。

  看到后,他惊愕的怔了下:“陛下。”

  在他准备拜时,皇帝冷峻道:“当朕不在。”

第184章 宋时安要官

  尚书台,外厅中,宋时安和宋策坐在一起。

  其中宋策穿的是官服,头戴乌纱。而宋时安则是自己的袍子,与皇帝赐的冠和白玉带。

  就等属官来宣。

  两个人都挺好奇的,欧阳轲带薪休假,自己老爹要避嫌,那面试官是谁,欧阳轲的学生于修吗?

  他这级别,在这个年龄,可以说算是坐火箭了,可面对宋时安,还是差点意思。

  倒不是说不如他,只是差不了太多。

  最主要的是,他能够代表尚书台吗?

  当然,这不是宋策考虑的问题,他现在只想快点开始,再快点结束,过程中表现得体。

  毕竟十六岁的小年轻,职场经验不是很丰富。

  “宋策进——”

  终于点到他。

  “兄长,我去了。”

  宋策对宋时安行了一礼后,便朝着里面走去。

  而在内厅,总共是三个人。

  郎中于修坐主位,一旁是宫里的太监,还有一人在一旁的小凳上坐着,用以记录。

  “参见于大人,参见公公。”

  宋策主动的对两人行礼。

  “嗯。”于修点了点头,接着也就开门见山道,“凡七品之下,考中进士者,入职皆升至七品。今日过后,你的品级就是正七品了。”

  宋策轻轻点了下头,作于回应。

  “我看了你这次的科考成绩,辞赋的排名很高。”于修说道,“你的强项应当是修书作文吧?”

  “回大人,下官辞赋是稍强于策论。”宋策说道。

  “这么跟你说吧。”于修道,“昨日之中,多数进士都是入职正七品,有很大一部分的,去州郡当县令的意愿比较强烈。但这一年内,能够空出的县令职务有限,所以就算是候补为官,也优先会选择那些策论排名高的。你若选州郡的话,可能要候补很长的时间。”

  虽说县令这个职务并非特别吃香,倘若没有背景,晋升速度较慢。但并不就意味着,没人愿意选择。相反,除开那些含权量比较高,晋升速度快的位置,余下的里面,县令相当抢手。

  毕竟那可是主政一方的最高长官,哪怕升不上去,这权势也不是普通的文官能够比拟的。

  更有人言:作为一县之长,今天做的梦,明日就能实现。

  “下官愿意服从朝廷一切委任。”宋策相当果决道。

  “这个心是好的,但小宋大人你可不是别人。”于修笑着道,“可以提一些要求,或者想法的。”

  不要把古代想的太过于公事公办,哪怕公公在场,也得讲一个人情世故。

  毕竟这,也是皇帝的恩泽。

  “那下官想能留在盛安。”宋策说道。

  “嗯好,我替你报上去。”于修问道,“别的呢?哪个衙门?”

  “回大人,均可。”

  宋策对于自己的位置摆的特别正,他知道皇帝就不可能既嫁女儿,又给权势,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说。

  至于这个留在盛安,也是废话。

  “好,那就这样了。”于修浅笑伸出手。

  “于大人,公公,下官退下了。”

  宋策缓缓行礼,接着转过身,退出内厅。

  而途中,他瞥到了一座屏风,就在于修的身后。

  记得上一次来尚书台,可没有这座。

  新添的吗?

  还是说,后面有人?

  看起来,还怪吓人的。

  屏风身后的皇帝,手指搭在膝盖上,轻轻的点着。

  这宋靖还是懂事的。

  知道一门三宋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当然,一门两宋便已经算是荣光万丈了。

  就看另外一位小宋大人,是否能够匹配得上这份举国的关注。

  “下官,参见于大人,公公。”

  宋时安进来便行一礼。

  “为何不着官服来?”于修问道。

  “回大人,下官先前被贬黜为正九品,而家中的官服乃正七品。根据《大虞律》,官员不得身着与自己品级不符合的官袍。”宋时安道。

  “《大虞律》确实是有这一条。”于修点头,接着介绍道,“平北伯,今日面述,欧阳大人卧病在家,仆射大人要避嫌。我的品级,单独对你面述不符合规矩,所以宫中的廉公公,亲自督见。”

  “参见廉公公。”宋时安再行一礼。

  廉公公起身,对着他微笑回礼:“小伯爷多礼了。”

  品级是品级,爵位是爵位,这个不能乱套。

  在官场中,于修是他的长官。

  可身份上,宋时安又是贵族,两者存在差别。

  当然,爵位这事也就是提一嘴,叠个甲,过了之后就回归正事了。

  “宋时安,单独对你面述,除了是因为避仆射大人的嫌外,还有一些别的原因。”于修道。

  在很早之前,恩师就跟他说过,宋时安此人可以私下接触。

  于修也准备把这当了事办,但鬼知道这家伙直接就跑到北凉去了,从北凉回来后,又擅自去坐牢,导致压根就没有接触的机会。

  这扯不扯?

  “请于大人指教。”宋时安道。

  而于修,刚才已经接受过了皇帝的指令,便相当直接的开口道:“有些事情,不可公开说,但也得明说。之前你的《屯田策》作为策论第一,当然是你的本事,但也是因为陛下看中了这个论点。在去年,夏醇将军就受到皇命,去宜州屯田,借助现有的流民,解决了十几万人的生存。今年开春,虽然还未耕种,但朔风已经送去了粮草,器械,军队,还有迁过去十几万、接近二十万的百姓,也是要做屯田打算。”

  他说完后,一旁的公公补充道:“小宋大人今日可以要求,任何官职。并且谈谈,如何施行屯田,又在何时开始。”

  “嗯,这是陛下所应允的。”于修对宋时安强调道,“只要是正五品的官职。”

  宋时安猜也知道,只能从正五品开干。

  不过廉公公又忽然道:“于大人,我能再说一句吗?”

  “公公请。”于修连忙尊敬道。

  “虽然是正五品,但只是暂时的。”廉公公说,“在年底的时候,可以按规矩升到正四品。”

  大虞的正四品,就是一个坎儿。

  是真正有实权的临界点。

  中郎将,都尉,迈入‘准将’这一级别,都是正四品。

  文官中九卿的大秘,也都是正四品。

  品级不是做样子,是真的很重要,不然指挥和调度就会乱套。

  “下官,知晓。”

  宋时安表现的还是很平静。

  “那你倾向于做怎样的官?”于修问。

  “大人,公公,官职可否放在后面,下官先说对于屯田的见解。”宋时安道。

  “当然可以。”于修点首,态度谦和。

  “宜州的屯田,是最容易实施的屯田,基本上已经稳固,朝廷应当也已经不必再行赈济和输粮?”宋时安问。

  粮食赋税归司农管,但于修这边也有资料。看过案卷后,他说道:“已然自给自足。”

首节 上一节 213/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