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庶子 第264节

  “……”属官被这么一说,还真的忍不住上手。可是理智让他警惕起来,连忙的回绝道,“这是使君送给府君的,在下怎敢染指。”

  是吧,是个人都害怕。

  你要是秦公,别人送你多少钱,都能心安理得的拿下。

  大不了赏赐给小弟们一些三瓜俩枣。

  毕竟人家手上有一支近两万人的武装。

  邻居囤粮我囤枪,邻居就是我粮仓!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文官,监察使以上唤来。武官,军司马以上唤来。”贺季对属官错了下头,道。

  “是!”听到这话,属官当即积极的应下,前去摇人。

  整个白郡官僚体系,就此攻克。

  ………

  在皇宫里,皇帝和吴王正一起吃着茶点。

  期间,皇帝时不时的咳嗽,但吴王不敢开口询问,只是装作没听到。

  而皇帝也没有解释,更不掩饰。

  两个人就这样的心照不宣。

  父皇,不太行了……

  “先前与宋时安的赌注,没与你商榷,不在意吧?”皇帝喝了口茶,打趣道。

  “父皇想告诉儿臣,自然会说。父皇不说的话,儿臣也肯定不必去听。”吴王还算是胆大的说道。

  “你倒是豁达。”皇帝笑了,说道,“当然,这事也不是不能告诉你。而是,他跟朕说时,就已经要出使了。”

  “是。”吴王点了下头,然后又稍微有些在意的说道,“时安他心中只有父皇。”

  “何意?”皇帝一下子就猜到了他的想法,“你在芥蒂,他没有与你商榷出使的事宜。”

  “如此大事,关乎国运,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他只跟父皇您说是对的……”

  “你是觉得他与忤生说了?”

  一句话就把吴王给说中,完全的无力反驳,也没有为宋时安作解释。

  “子盛。”皇帝喊了他的名字,让他抬起头后,说道,“忤生进宗人府之前,朕问过他,要何种赏赐。他与朕说,除了宋时安,什么都不要。”

  “……”吴王惊了,因为这事他也不知道,“那忤生和时安的关系,确实是亲密无间……”

  “朕刚才问你。”皇帝盯着他,说道,“他与忤生说了,你为何不辩解?”

  吴王没懂,但感觉到了父亲的严厉,所以紧张起来。

  “如此大事,他跟忤生私下说过至少牵扯到两条可大可小的罪名,泄密,与结党。”皇帝道。

  “父皇,时安肯定没有这样想……”吴王当即就辩解。

  皇帝也是叹息了一口气,道:“他跟忤生说过此事,既无证据,又没有造成后果,你为何不从此处澄清呢?”

  吴王低着头,脸颊羞红。

  “你是觉得,你我是父子,是自己人。宋时安是外臣,是外人。”皇帝直接道破。

  吴王终于懂了父皇话的意思。

  宋时安之所以跟忤生心换心,是因为哪怕在没人的时候,哪怕父子二人心交心,也要去维护他。

  老在抱怨一个人不爱你。

  那你扪心自问一下,你有没有爱他呢?

  “儿臣谨记父亲教诲!”

  吴王起身,连忙匍匐跪拜。

  就在这时,八百里加急正好传来。

  是锦衣卫左子良发的。

  “起来。”皇帝让吴王起身,而后伸出手拿信。

  刚看一眼,便皱了皱眉,交于一旁的吴王:“子盛,你读。”

  “是,父皇。”

  吴王就这样拿着信,半跪在皇帝的一旁,读着这封锦衣卫密信。

  可在读完后,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了。

  “说,你怎么看?”皇帝问道。

  他知道这是一个考验,便说道:“这宋时安,还真是奇才。而且,太有胆识了魄力了。竟然带着大军出使,直接撬开燕国国门。”

  “嗯。”

  “只是他的威望是否太高……”吴王由衷担忧的说道,“仅三言两语,就调动了边境大军?”

  皇帝闭上眼睛,又叹了一口气。

  接着,双手撑着扶手,起身。

  一旁的吴王还去搀扶。

  顿时,十分不耐烦的,皇帝诘问道:“你没有看到,左子良如何解释吗?那是因为使者被杀,边境封锁,迫不得已,只得如此进燕,才能不延误时机。连锦衣卫这样的人,都替他做解释了。你难道一点儿都看不出,宋时安的委屈,他的无奈,他的苦劳?”

  这番话,把吴王说的颤颤巍巍。

  “他难道不知道这样会引起皇帝猜忌,让他被同僚弹劾吗?”皇帝又问。

  “可是父皇……”

  这时,吴王说话都带了点哭腔:“日后,我该如何掣肘他?”

  皇帝被这个问题气得咳嗽起来,用袖子捂着嘴咳了几下后,指着他骂道:“你自己的人,你自己去管。而不是在朕这里问,他要成为权臣,你该怎么办!”

  “儿臣懂了…儿臣明白了。”

  “你最好是真的明白!”

  皇帝罕见得被吴王搞急,甚至展现出了对晋王才有的态度:“你我并非一体,朕不想听到对宋时安的牢骚,来自你!”

第227章 会见燕王

  一万人出使的消息传到了燕国。

  然后第二日,便召开了朝会。

  在朝堂之上,大王没来的时候,众人都是躁动不已。

  “自古以来,哪有出使的时候会带兵的?而且,还整整一万人,离我们国门沧辽关就十里地啊!”

  “对啊,这也太欺负人了吧?哪怕是强虞,这样做也有失体面,有失妥当啊。”

  “还好鲁国使顾全大局,亲自出关迎接,才将这边境那一触即发的大战给制止。这简直,就是小孩子干的事情,这宋时安怎么如此荒唐!”

  基本上都在骂。

  不过也有不少人对于边境之事相当了解,清楚内幕。

  其中相国公孙兴,则是对于这‘来者不善’的宋时安,多了一些兴趣。

  这还真是个人才。

  不过做这件事情,聪明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

  他是极力不想让两国交战的,可是却用了这样一个,稍有不慎,便可能形成重大国际冲突的法子。

  当然,这个可能性在公孙兴看来,是非常小的。毕竟燕国这边也不想让自己变成主战场,放他入燕总比真的在边境陈兵十万要好。

  可是谁敢担这个风险?

  真是个疯子。

  此人要么名垂青史,要么死无葬身之地。

  或者死无葬身之地的同时名垂千古。

  反正绝对不可能在这历史的洪流上被裹挟着东流,留不下任何痕迹。

  “相国,你怎么看?”

  这时,身后的一人小声的试探道。

  然后不少人全都看向了他,想听大佬的想法。

  对此,公孙兴摇了摇头,也做出不太满意的说道:“不管怎么说,这带兵出使,有违邦交之道。”

  他这么说过后,其余人连连附和。

  “对啊,现在燕齐还没有结盟,我们与虞国还算是友邦。这友邦之间,行如此无礼的顽童之举。这宋时安我看啊,不过如此!”

  “虽然有文采,不尊礼制,不懂规矩,哪怕写出了《洛神赋》,也得不到我的认可。”

  “文采是真的,可这国与国之间的邦交,他是一点都不懂。”

  “来都之后,若是不为此事道歉,一切免谈!”

  朝堂逐渐沸腾起来,因为这公孙兴的一把火。

  公孙兴虽然不是联齐抗虞派,但至少是同意结盟的,作为百官之首,自然要表达态度。

  哪怕没有表达的很满。

  而且,不要小看这帮废物腐儒。

  他们不敢对宋时安哈气,但压力一下燕王还是能够做到的。

  这时,燕王也上朝了。

  坐在王位之上,接受除开公孙兴的众人跪拜。

  公孙兴作为公孙氏家主,是有入朝不跪拜的特权。

  不过他形式上比较尊重燕王,每次其余人匍匐跪拜时,他都会行一礼。

  “宋时安的事情,诸卿都知道了吧?”康逊相当淡定的说道,“来,议一议吧。”

  其实康逊在得知的时候,也比较激动。

  但他激动的点与别人都不一样——康义一家竟然被带来了!

  至于带兵出使这个?

  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就没问题。

  宋时安此举还能敲打敲打秦公,让他稍微安分一些。

  “大王。”这时,一位年过七十的老臣,太子师王定站了出来。

  燕国的储君不叫世子,而叫王太子。

首节 上一节 264/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