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啊。
这种题目宋时安做的少,因为申论就不会涉及这种问题。
和平时期,储粮安全的问题并不存在。
但这可是古代,会出现这种情况太常见。
这个题目,确实是这几届乡试里最深的一个。
在将题干誊写后,宋时安准备在草稿纸上列论据了,但刚一落笔,就表情一凝,把毛笔放回了砚台之上。
操!
这他妈也太敏感了吧?
他这才反应过来。
朝廷没粮食,不全他妈是自己家干的吗?
世家掌握了天下绝大多数的田亩。
并且州郡的世家,还隐匿了大量的人口,用挂靠的方式,欺税骗税。
普通百姓家里,是七成税。
但世家的税,能够收到一成差不多得了。
让宋时安写这种策论,不就是造自己老爹的反吗?
要知道国子监那几位,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的族长。
哪怕有位叫张兆的小老头,是寒门科考上去的,但入仕之后,置办田亩置办的比谁都猛。
所以,出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他们觉得国库没有存粮,抛开他们不谈,还有别的解决方法。
把百姓的税再提一下,到九成?
我玩游戏都不敢这样搞!
让世家拿钱,承担起豢养地方军队的责任?
那军队就成私兵了。
东汉末年开始分三国!
扩大皇田的面积,直接供养朝廷。
这样解决不了核心问题。
碰到突发事件就是杯水车薪,抗风险能力太差了。
想来想去,宋时安在稿纸上写下一列字——官绅一体纳粮。
但下一刻,他又用一笔黑线划过,收回了这一句话。
太敏感了。
搞这种事情,一个头根本不够砍。
所以说,策论的方向,就只有解决冗官问题,大裁员吗?
想到这里的时候,他有些皱眉的抬起了头。
发现对面的一些考生,已经开始执笔论文了。
还有一部分则是抓耳挠腮,十分痛苦。
痛苦的那帮人才是对的。
能够看到题目就写的,压根就题目都没有看懂。
策论的考试,就一定有最优解吗?
可能你那个解决方法是最有效的。
但有时候答案,需要顺应一下国势。
当然,就算不是跟着国势走,也不能够完全的对抗大势。
想着想着,宋时安终于明白了,然后豁然开朗!
这一题,考的就是揣摩阅卷人的心理。
但阅卷人的心,也不能够自由的随他自己而跳动。
国子监的那几位大学士,也有挣扎,也有倔强。
那么思路就很清楚了。
你提出的方案,不能够绵软无力,规避核心问题。
但是,又不能够完全想着解决问题,直击根本。
国家没粮食,世家要让利。
而平衡点就在于,让多少?——
新书期嫩苗求呵护,求票票~
第8章 科考结束
国子监会室。
“策论虽然为论,但也要切实可行,能够实施,方为上论。”
对于策论改卷的定调,在有人这样说过一句话,剩下的人,基本上都点头认可。
“就算文章好,若不能实施,或者难以实施,也是空谈。”一人略带强势的补充道。
“能或不能,并非吾等能够决断。”
这时,古易新提醒说:“二皇子监科举,凡有优秀文章,皆需与他商榷讨论。”
首席大学士时时刻刻的提醒着会议在正确的轨迹上进行。
科考名义上,是为皇帝服务的。
“晋王为人谦逊好学,古师又是其师傅。”见他这样说,有人道,“科举阅卷既然交予吾等,不可毫无主见,需尽到职责,为皇帝网罗真正的人才。”
“对啊对啊,古师确要多言。”
接着,便有人附和道:“既食君禄,为解君忧。那些言辞虚浮,自相矛盾,毫无践行价值的文章,也能让君上过目?”
这篇策论,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因为论调本身就颇为敏感,会出现很多种偏激的言论。
监考的老师都是世家大族,而考生却是五花八门。
不可能所有人的言论思想,都能够掌控。
而且有些人虽为世家子弟,为了文章的深度与思想,也会有些鞭辟入里的论点。
七人对于定调,逐渐出现了一种趋势。
古易新感觉到了,某种共识,在集体言论的推动下要形成。
这时,出身最差的张兆突然开口道:“但既为策论,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趋炎附势之辈,不可推崇。”
这番话说出口,会室内暂且沉默。
气氛,微妙不对。
他说的话相当朴实,就不应该有任何的争议,堪称废话。
但是,倘若有人真的这样想。
那这句话,就不是废话了。
这是,在打某些人的脸。
那些强调不可实现的策论不可取的人,就是政策实行的阻挠。
“古师,请赐教。”
无人发言,张兆遂看向了古易新。
古易新盘了盘手中的陶壶,缓缓抬起头,决定道:“若非辞赋绝佳,策论内容避重就轻者,不得入举。”
一句话,直接杀死了无数考生的举人梦。
沉重而肃穆。
国家如此,在这个节骨眼上,还不思报国,当自守之贼,何等自私?
连这种漂亮都不愿意说的人,真要让他当了官还得了。
基调,如此定下。
众人点头,没有反驳。
但有人明显不服,对着张兆睥睨斜视,展露不悦。
………
不能避重就轻。
避重就轻就完了。
宋时安在思索中,愈发这样认为。
为什么?
你看题目。
我朝数载无大战事,国库竟无余粮。
‘竟’。
正常题目,如果是不带主观情绪,会用这个竟字吗?
它会说,我朝数载无大战事,国库却无余粮。
对吧。
用这个竟,说明有怒。
皇帝陛下不开心了。
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你还扯什么,国库无粮,那大家就少吃一点。或者吃粮食的人,就少一点。
没钱了就少花一点?
没钱了,就应该赚钱。
所以这一题的核心就是,没粮了就应该产粮!
他妈的,不愧是古代,考个试考出了沙头的感觉。
那我懂了,懂完了啊。
博览古今,而后集百家之长的宋时安,面对大虞的这般困境,提笔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