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门阀 第1626节

认为是客居汉室的朋友,在政治上给与优待,令其奉祀宗周宗庙与历代王陵,拨给钱款,让其为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每岁祭祀香火血食。

这也是古典中国的精神,灭其社稷,但保其宗庙,依然允许其存在。

譬如武王伐纣,建立周室后,依然封殷商之后于宋,并准许宋人祭祀其祖先、先王,保留其宗庙社稷。

刘进,打算将周子南君之子,收为近臣。

无疑,这是一个很好的决策。

特别符合他本人的人设和追求的作风。

张越自然是支持的,甚至都不需要去了解那个姬安的人品、作风——吉祥物需要人品、作风、能力这种东西吗?

乖乖的坐在位置上,需要的时候出来摆几个poss就可以了。

刘进却还是有些担忧,道:“孤怕有人议论……”

“议论?”张越听着笑了:“殿下乃是汉太孙,岂能因他人议论就不做事了?”

“自古成大事者,皆是背负天下之非议,负重而前!”

“盘庚迁都、周公辅政、商君变法,皆莫如此!”

刘进听着,心中默然,觉得张越说的有道理。

当然,其实也是他心里有这个念头,于是道:“既如此,孤就以姬安为孤庶子,以尊其位!”

“殿下还属意何人?”张越问道。

“除姬安外,孤确实从名单里,找出了些人才……”刘进半是兴奋,半是忐忑的带着张越,走到殿中的一处书架,指着其上的简牍,对张越道:“这些就是孤选出来的……只是,孤不是很放心,所以犹豫至今……”

张越听着,拱手拜道:“殿下,可否容臣一观?”

刘进自然不无不可,道:“正要请爱卿为孤提些建议,臧否利弊……”

张越于是,站到书架前,开始阅览起,那些被摆在其上的档案简牍。

花了半个时辰,将书架上的二三十份档案看完,张越沉吟片刻,回头看向刘进,道:“殿下的眼光,确实不错,其中人才济济……”

刘进一听,顿时高兴起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被人否定,更别提批评了。

刘进也不例外。

张越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拣着刘进选的那些人的优点,都夸了一遍。

“故御史大夫王卿孙王延年,素有廉名,臣也有所耳闻,其为郎中时,曾散家财,以助寒门士子进学……”

“故少府上官桀之侄上官允,文武双全,曾侍天子帷幄,连陛下也赞誉不绝……”

“如候李善子李言,素有贤名,曾为华阴尉,政绩斐然……”

“开陵候成挽之子顺,更是长于匈奴,熟悉西域地理,知漠北风土……”

“……”

这让刘进听得心花怒放,暗自得意。

为了选出这些人,他可是花了许多精力和心思的。

不仅仅调查了这些人的过去,还研究了这些人的现状,甚至还派人去问过这些人身边的人,再三确认,才将他们选出来。

就连张越,其实也很惊讶。

因为,这些人来自很多不同的势力。

像王延年,虽然在史书上不闻其名,但,他的祖父却是曾在元鼎年间任为御史大夫的王卿。

王卿虽然做官,没有什么政绩,但他却是当今天子的潜邸大臣,与天子关系很好。

而故少府上官桀,则是贰师将军海西候李广利的人,而且是与李广利关系亲密非常的老将——当初李广利入伍,天子就是让上官桀辅佐。

大宛战争的时候,上官桀更是不顾年迈,坚持随军出征。

为李广利梳理上下,为大宛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关键的是,这位老将军还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率军越过葱岭,进入中亚的汉家将军。

上次李广利回京时,就带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相夫在身边。

如候李善,这就不用多说了。

他是太子的绝对心腹和铁杆支持者。

如今官居京辅都尉,掌握着关中郡兵。

开陵候成挽,则是匈奴归义候,在匈奴时,也是一部首领,为匈奴单于封为介和王,天山战役时,成挽负责统帅车师与蒲类诸国兵马,保护匈奴主力的侧翼。

然而,成挽却在汉匈开战的瞬间倒戈,率部重创了车师、蒲类诸国,为李广利兵进天山南麓创造了良好的战机。

除了这些人,刘进所选的其他人,也都是有各有代表。

来自朝野各方,让张越看了,几乎有种汉家各派势力大联合的感觉。

只是……

张越抬头,看着刘进,整理了一下腹稿后,道:“殿下所选,虽皆俊杰,然臣愚以为,有所不妥……”

刘进想要整合朝野势力,想法是不错。

然而……

他这么搞,未来的太孙宫会变成什么样子?

旁的不说,这么多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利益诉求,间杂在一起。

未来的太孙宫,还不得变成演武场?

首节 上一节 1626/21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