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开挖掘机,你把核弹挖出来了 第332节

  ——【码的,为什么我突然会对一个文言文感兴趣,以前上学的时候一听到老师上文言文课,脑壳子都大了。现在不但不排斥还听的津津有味。】

  ....

  就在此时,方阳走到兰亭序跟前缓缓开口。

  “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所讲述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东晋永和九年。天气晴朗,微风轻拂。”

  “出生贵族的王羲之,一看这么好的天气,不和朋友们聚一聚真是浪费。”

  “于是他喊了一众好友去郊游踏青。”

  “四十一个志趣相投的文人聚在会稽山阴兰亭,看着美景喝着好酒。”

  “一时间诗兴大发,一次性创作了37首诗。”

  “要知道这么多诗,都可以编辑成一个集子。”

  “就在这时,有人提议,让王羲之写一个序。”

  “王羲之刚好酒也喝了不少,正上头呢,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拿起笔就写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气晴朗,好友相聚。”

  “人生中没有哪一刻比现在更开心了。”

  “但紧接着,突然间,他笔转急下,开始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意思就是,世界那么大,但人那么小,生命是那么短暂,快乐是那么易逝。”

  “王羲之就这么莫名的悲从心来。”

  “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其实兰亭序跟王羲之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他从小生下来,就一直面临死亡。”

  “七八岁的时候,他父亲在战乱中去世。”

  “没了父亲,他自然也就不受家族重视。”

  “有一天,他在屋子里睡觉。”

  “他的伯父王敦,在外面和部下密谋造反。”

  “密谋完才想起来,王羲之在里屋睡觉。”

  “为了防止走漏风声,他就打算把王羲之给杀掉。”

  “结果一推门进去,发现王羲之吐的满身都是,睡的很死。”

  “这才相信,他一直都在睡觉,并没有听到他们的密谋,就放过了他。”

  “可能很多人觉得王羲之好聪明,但你要知道,他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孩子。”

  “面临这样的生死危机,尽管他急中生智躲过一劫。”

  “但,当时他得有多害怕,的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如果换成我们现代人...不敢想!”

  听到王羲之这样的经历。

  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一个小孩子,在面临这样的生死危机时能有如此表现。

  很难想象。

  扪心自问,哪怕是方阳自己。

  都觉得当时很难做的比他更好。

  同样的。

  那个年代的战乱和动荡。

  也可以想象到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多差。

  哪怕是王羲之这样的名门贵族。

  也不见的比普通家庭好到哪里去。

  往往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

  才能成就他这么一个人。

  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

  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经历过这种人生。

  只有在绝望的痛苦下才能新生。

  方阳看着众人的表情笑了笑,再次说道。

  “后来王敦造反,和王羲之的另一个伯父,王导!两人产生了分歧。”

  “最后兵败,王导带着王羲之和王家所有子弟。”

  “每天清晨在皇宫里跪着待罪。”

  “但最终免不了王氏子弟,相互残杀。”

  “王家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少年的王羲之,在皇宫里跪着,脊梁骨早已弯到最低。”

  “这也让他对官场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于是,他在20岁的那年,他渡江北上,准备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可惜他的伯父王导,觉得王氏所有青年人当中,只有王羲之最有希望,想让他继承家主之位。”

  “所以,23岁的那年,他被迫当官。”

  “从此过了三十年,刀悬头顶的日子。”

  “大家可能觉得,王羲之的出生应该很好啊。”

  “又是贵族,又是当家主的。怎么搞的就跟当官很痛苦一样。”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

  “他的伯父之前因为叛乱,杀死了很多王室宗亲。”

  “虽然后来跪地求原谅。”

  “但人家家里死人了,怎么可能轻易的就放过王家。”

  “于是,王羲之就成了这个倒霉蛋,当官的时候处处被人针对。”

  “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皇帝扶持了他们的死对头,颍川庾家。”

  “庾家的掌门人,庾亮也不走寻常路。偏偏提拔王羲之。”

  “这就导致王羲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亲眼目睹两个家族斗的你死我活。”

  “不是你今天下毒杀我,就是明天我借皇帝的手杀你。”

  “唯独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族子弟的死亡。”

  “这样的经历,让王羲之精疲力竭。”

  【人气】+1+1+1+1....

  ...

  ——【我去,这个庾家家主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偏偏一直提拔王羲之,看不懂他这到底是什么操作。难不成是故意这么做,然后恶心人的?】

  ——【那你就错了,庾亮并不是恶心人,相反他是真的很喜欢王羲之。王羲之最早是他的参谋,很快做到长史。临终前还希望皇帝要重用王羲之,当时都成了宰相的接班人。就连宰相殷浩更是看重他。结果人家倒好,统统拒绝,不肯做官!牛逼吧!后来没办法,只是做了一个右军将军,也就是王右军的由来。】

  ——【难怪方阳说他夹在中间很难做人,一方面是他自己的王家。另一方面是一手提拔自己的庾家掌门人。偏偏两家斗的你死我活,偏向哪一边都会被人唾骂。】

  ——【我怎么感觉他的经历跟王莽有点像啊,都是伯父提拔,然后从小就被人看好。到了朝堂也是人人喜欢。只不过他两的路不一样,一个想当皇帝,一个想当书法家。】

  ....

  现场的听众早已鸦雀无声。

  经过方阳的讲解。

  他们已经被带入到了王羲之的人生当中。

  在这样的环境生存。

  人的内心是很容易出现扭曲的。

  要么激流勇进打破一切束缚。

  要么就像王羲之这样厌倦逃避。

  然而故事并没有讲完。

  现场依旧能听到方阳的话语声徐徐传来。

  “如果说为了家族,他再无奈,也可以撑一撑。”

  “但因为战乱,他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

  “父亲,姨母,孙女,族人!”

  “甚至到最后,连祖坟都让人给扒了。”.

240、兰亭序后续,山体塌方。

  “这个时候的王羲之举目四望,东边是饥荒,北边有五胡。”

  “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整个国家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再这样的人生背景下,尽管写序的此刻天气非常好,人也在郊游。”

  “可是这也不过是短暂的幸福罢了。”

  “要知道这时候的王羲之已经五十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正因为种种的人生经历,和当下的时局动荡,让他不由的悲从心来。”

  “才会在纸上写下那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悲夫。”

  “当他写到这里时候,你们会发现,王羲之的笔画已经不像开头那样端正,更加随心所欲。”

  “每一个字的大小,他们之间的间隔也不再固定,甚至还有很多写错了那笔给他涂抹重写修改。”

  “从他字里,可以感受到他当时那种难以遏制,汹涌澎湃的悲伤之情。”

  “所以他又写到: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意思是:可悲啊,当下士大夫们追求虚无,竟然将生死混为一谈。”

  “竟然说长寿和短命是一样的。”

首节 上一节 332/7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