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美综世界的大奥术师 第265节

  总之,朝廷最后收到了十钱,而百姓付出了至少三十钱。除非事情闹大,不然朝廷根本不知道,地方上到底征收了多少钱。

  那些人有太多的方法来多征钱粮了,火耗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后面还有鼠雀损耗税。鼠雀损耗税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征收赋税的时候,因为大多时候征收的是粮食等实物,这些粮食放入官仓后,虫蛀鼠食,鸟雀啄食的损耗。

  按照官吏的说法就是这些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达到朝廷的要求,那就先多征收一部分来作为损耗使用。至于说到底损耗多少,那就是秘密了。

  后世因为这种方式容易暴露已经不再使用这种方式,但是他们使用的是另一种更隐蔽的方式。

  中枢政令下达,大多时候都是有一个区间弹性的,而那些人就会按照他们的利益来严苛或者宽松执行。甚至还有人故意矫枉过正。

  历史上,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了无数次。

  王安石变法中,最简单的一条青苗法就是如此。当年王安石在地方担任官员,发现很多百姓在耕种的时候缺钱,因此只能去找当地的大户、豪强借贷,然后等到粮食收获的时候再还钱。

  而豪强们自然不是开善堂的,借贷的利息不低,很多百姓辛苦一年,到手上不过刚刚够还贷。王安石于是就推行了青苗法。

  以官府出钱借给普通百姓,给予更低的利息,这样百姓在丰收之后,再还给官府,官府通过这种金融操作就可以不用加税而获得更高的财政收入,而百姓也能减轻负担。

  当时宋朝财政困难,朝廷想要通过加税或者变法改善财政。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上疏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看到王安石的办法,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好,于是支持王安石的变法。

  王安石成为丞相后,开始推行这些变法。历来变法都是利益的重新划分,按照王安石的变法,朝廷获得更多钱财,百姓负担减轻,那难道没有人利益受损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利益受损的正是各地豪强、官绅、大户们。也只有这些人才有钱借给普通百姓。他们的力量很强,而且在地方上都是地头蛇。

  王安石变法就是在他们身上割肉,这些人怎么可能束手就擒?

  变法是需要底层官员进行执行的,而底层官员和这些地头蛇的关系极深。王安石让他们推广青苗法,这些人自然不敢不推行。

  但是怎么推行,以什么标准推行,完全就是他们说的算。

  朝廷官府推行青苗法,给了大量钱财交给地方官府,一些胆子小的,就是地方官府将这笔钱贷款给当地大户,然后当地大户再用这笔钱贷款给那些普通百姓。

  百姓得到的青苗贷利息不变,官府发放的青苗贷也全部发放洗去,并且收到了利息。官员有了政绩,当地豪强也收到了利息,朝廷也得到了一笔欠款,百姓们没有什么变化,看上去是皆大欢喜。

  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当年东大让银行放开贷款给百姓,鼓励百姓经营,并且给每家银行设定了放贷任务,但是这些贷款有多少落到百姓身上了?

  绝大多数贷款都被那些不可明说人贷走,然后再以民间借贷的方式贷给了那些需要的人。然后一部分人就轻轻松松先富起来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新鲜事,现在干过的事情,在古代早就已经有人干过了,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头罢了。

  当然这些还算是好的,无非就是国家减轻百姓负担的目标没有达到,但是遇到那些心黑的就不同了。王安石变法时候,同样设定了要求,一些官员为了政绩,强行将这些钱借给不需要钱的百姓,然后逼的这些百姓破产。

  还有一些地方豪强故意让一些流民、无赖去借贷,然后借贷之后,这些流民、无赖借贷之后,转身就消失不见。官府非但收不回利息,甚至连本金都被骗走了。

  结果就是原本王安石用来减轻百姓负担的善政,到了地方上之后,变成了害民的恶政。青苗法非但没有给朝廷带来财政收入,反倒是搞的地方一团糟。

  青苗法变成如此,而其的变法同样也是一地鸡毛。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一个青苗贷就能逼的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李察想要改制自然是不会给这些人机会。

  李察很清楚这些手段,这才在推行改制的时候,先掌控吏治。只有那些执行的官员能够认真执行政令,改制才算是真正成功,要不然所谓的变法、改制全部都是空中楼阁,一推就倒下。

  后来张居正变法就吸取了王安石变法的教训,变法改制的时候,首先进行了考成法,整顿了吏治,换上了那些愿意跟他一起推行变法的官员。

  只可惜他的变法一样逃不过人亡政息。

  李察现在正处于开国之初,郭荣春秋鼎盛,威望镇压朝堂,中枢禁军在手,无人敢于反对。李察也有诸多办法,还培育了千名弟子跟随。有了如此威势,这才开始推行改制。

  朝堂之上,郭荣有了上千地方官员相助,对大周的掌控力度几乎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

  同时有了这些地方官员在,那些地方豪强和官员相互勾结的事情也降到了最低,甚至就连税收也变得正常了。以前地方官员根本不敢向那些豪强收税,税收只能压在普通百姓身上,而到了现在,李察自然不会放过这些人。

  普通百姓身上才几个钱?征收多了只能逼的他们家破人亡,那些豪强、官绅、世家才是有钱人。

第424章 丝绸之路和洛阳

  河西。

  正午,艳阳高照,甘州城外,甘州回纥可汗药罗葛仁裕率领甘州回纥皇室成员,以及甘州、肃州户籍名册、前唐敕封的官印等出城投降。

  就在不久前,甘州回纥汇集十万大军与西征大军决战,结果李重进、韩通率三万步骑,三万轻骑营进攻,大破甘州回纥。

  甘州回纥被阵斩三万,俘虏三万余人,剩下的被打破了胆子,逃回了甘州城,紧接着李重进、韩通率军围困甘州城,外无援军,内里士气低落,甘州回纥最终乞降。

  李重进同意甘州回纥投降,然后将甘州回纥可汗一家连同皇室成员派兵护送到了汴梁。对于这些人的处置,只有郭荣有这个资格。

  原本李重进还有一些和郭荣争一争的心思,毕竟他是先帝郭威外甥,郭荣是先帝养子,两人的关系说不上谁更亲近,但是在上一次凤凰降临之后,郭荣威望鼎盛后,再没有这个心思了。

  所以僭越的事情他自然是不会干的,更何况身边还有韩通这个郭荣的心腹。

  在攻灭的甘州回纥之后,河西之地已经被周国占据了大半。接下来李重进直接派人前去给瓜州沙州,要求归义军上表臣服周国。

  此时的归义军在数十年前被甘州回纥击败后,只能在瓜州沙州苟延残喘,如果没有意外,他们最终会亡于西夏,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再次回归中原王朝。

  但是这一次有了李察的到来,这些归义军提前数百年回到了中原王朝。

  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在见到了李重进的使者之后,知晓大周已经统一北方,天下即将再次一统,当即表示愿意归附,并且亲自带着瓜沙二州户籍名册,以及归义军旗幡亲自前往甘州拜见李重进。

  归义军当初归附前唐的时候,差不多是他们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后来因为内斗以及唐朝的不信任,内部争权夺利异常惨烈。

  相互厮杀让归义军元气大伤,到了现在只能苟延残喘。

  最后在遍地胡人的河西之地,委曲求全,夹缝中生存,在得知中原天兵到来,一个个激动的就像是在外受委屈的孩子,看到了家长一般。

  可以说,归义军是整个天下最希望中原天兵到来的了。

  甘州。

  “君不见,汉军终,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崔战云!”

  此时正是晌午,艳阳高照,甘州城外大营中,数千士兵正在操练,战歌嘹亮,旌旗招展,无数男儿高声齐唱军歌。

  这首军歌自然是李察教给西征大军的。

  西征并不是一个好差事,西域的环境非常差,出了河西之地,就要面对千里荒漠,若是没有足够的意志和勇气,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万里征程。

  李察给他们军歌,就是想要给他们塑造一个军魂,现在看来,效果很不错。

  此时就在这个时候,远处飞奔而来一队人马,这些人打着归义军节度使曹的旌旗,大约有一百多人,很快就来到了军营附近。

  当听到军营中传来的热火朝天的操练声音,看到那些士兵后,曹元忠不禁感叹道:“中原天兵到来,咱们终于有依靠了!”

  “相隔百年,再闻乡音!没想到我居然还有一天能重回中原!”

  周围的归义军也是纷纷痛哭。

  曹元忠带着随从来到甘州,拜见了李重进,李重进热情的招待了归义军众人。郭荣在出征的时候,就已经再三叮嘱他,要让他善待归义军。

  李重进先是安抚了曹元忠一番,然后拿出郭荣的给归义军的圣旨,对归义军进行褒奖,然后让曹元忠入朝觐见。

  曹元忠高高兴兴的带着圣旨还有随从,在李重进派兵护卫下,入朝觐见。

  归义军开始和融入西征之中,作为河西一方势力,归义军对河西、西域的情况很了解,此时的西域已经被喀喇汗国占据,并且喀喇汗国还开始向于阗国、高昌回纥进攻。

  喀喇汗国在改变信仰之后,得到了中亚不少国家的支持,他们准备将信仰向东方传播。

  现在西征大军的目标就是恢复汉唐故土,建立西域都护府,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大军占领河西之后,并没有继续西征,而是开始在敦煌、沙洲、甘州、凉州驻军屯田。

  同时恢复河西的山丹军马场。

  作为华夏最大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对于中原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有了这个山丹军马场,中原王朝的就有了足够的战马,可以轻易出征塞外,草原民族就要被中原王朝吊打。

  周国在收复了河西陇右之后,得到了山丹军马场,立刻就对山丹军马场进行了重建。

  西征大军准备在河西之地屯田一年后,再进行西征,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河西气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囤积粮草。

  从敦煌继续向西之后,就需要穿越千里沙海,这种环境下,大军通过极为困难,所以必须进行良好的计划,并且分批次通过。

  所以进行训练很有必要。

  时间过的很快的,甘州回纥可汗和归义军节度使相继到来,让郭荣很高兴。郭荣下令让甘州回纥分批迁徙到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命令甘州回纥全部改汉名,学习汉语,移风易俗。

  同时下令,禁止甘州回纥之间同族通婚,二十多万甘州回纥在河西算是一方势力,但是拆分到了中原,连一个小水花都溅不起来。

  在下达迁徙甘州回纥的命令后,郭荣再次下令从河南、关中、山东抽调三万户百姓,迁徙到甘、凉二州。

  甘凉二州汉民不足,如果不填充汉人,这里的统治不会稳定下来。

  同时甘州凉州这里自然环境还不错,水源也充沛,可以轻松耕种数十万亩土地,同时还能进行放牧,经营好了,养活数十万人不是问题。

  所有迁徙前往甘凉二州的百姓,到了这里可以获得百亩之地,耕牛一头,马一匹,羊五头。可以说只要来到这里,立刻就能颇有家资,比起中原强多了。

  看到朝廷奖励如此丰厚,这才有不少人主动报名,但是到了最后依旧没有成功凑齐三万户,毕竟愿意离家迁徙河西的人终究只是少数。

  李察只能强行迁徙。

  三万户百姓迁徙前往河西,与此同时,李察开始和郭荣商量迁都洛阳。

  东京汴梁虽然繁华,有运河四通八达,商业极为繁荣,人口鼎盛,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巨大的缺点。

  汴京无险可守。

  开封这个地方周围都是平原,骑兵只要突破河北,就能够长驱直入直抵开封。除了没有战略优势外,开封城内部过于狭窄,并不适合作为首都,同时开封距离黄河很近,此时的黄河已经成了地上河,一旦黄河决堤,开封很有可能被淹。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封地理位置并不适合开拓西域。实际若是要开拓西域,长安更适合,但是几百年发展下来了,长安附近因为唐朝的过度开发,砍伐树木,水土流失严重不足,已经不怎么适合作为帝都了。

  因此,综合考虑之下,洛阳更适合作为帝都,洛阳有洛水与黄河相连,虽然没有开封运河畅通,但同样有运河相连,漕运也算便利,并且洛阳周围有关隘防护,比开封毫无遮挡强多了。

  再加上洛阳距离西域更近,更适合开发西域,重启丝绸之路。这么看来,洛阳非常适合作为帝都。

  至于说以后进行海洋贸易同样可以,从洛阳通过黄河河运入海,同样能够推行海洋贸易。

  因此李察在和郭荣商讨一番之后,开始准备迁都洛阳。不过在迁都之前的,还需要对洛阳进行修复。

  此时的洛阳早就不是当年大唐东都了,经过唐末五代十国战乱,洛阳城几乎被毁灭,围绕洛阳发生的几次大战,将这里变得破败不堪,早就没有了帝都风采。

  于是李察亲自派人玩去洛阳重建。同时招募大量流民前往洛阳开垦土地。

  洛阳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开垦种植,李察抽调大量钱粮前往洛阳城营造宫殿,开封的宫殿城面积太小,洛阳城既然要重建自然是要进行合理规划。

  除了皇城之外,李察还要求建立官邸,这些官邸是准备给朝廷高官准备的。建造官邸有很多的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官员们暗中串联。

  官邸会统一建造,这样让官员们统一居住,只需要一个派遣一些人进行守卫,官员们想要串联基本上就会被皇帝知晓。

  这对于皇帝来说很重要,同时建造官邸也是给那些清廉官员机会。要知道帝都居住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就现在的开封城,随便一处院子就要一两百贯,而距离皇城近一些的院子,已经提高到了五六百贯,即便是以官员的俸禄来看,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那些官员连一套宅院都买不到,这让他们心理如何平衡,指不定就要开始贪腐,或者以权谋私,所以官邸也是给那些人寒门出身的官员一个保障。

第425章 洛阳百姓太想进步了

  李察派人前往洛阳,先是查看了洛阳周边的运河情况。想要重修洛阳,除了人力就是各种物资的运输了,所以重修洛阳城第一步就是疏浚运河。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以洛阳为核心,连通南北以及关中。北线为永济渠,从洛阳入黄河北上,最后至幽州涿郡,南线是通济渠,以洛阳为起点,过汴梁开封、宋州、宿州、扬州最后至杭州。

  另外有广通渠,连通洛阳至长安。

  因为唐末战乱,各地节度使很少有去修缮运河,因此造成了这条大运河很多地方都已经淤塞,不能使用了。

  保存最为完好就是通济渠了,从江南至东京汴梁这一条线几乎是年年修缮,大量江南财货都被运送到了开封汴梁。

  北方的运河淤积的就很严重,不过现在北方一统,运河的修缮工作也已经提上了日程。洛阳周围的运河同样淤塞严重。

  李察派遣去的官员开始在洛阳附近勘测地形,准备重新修缮运河。

  只不过修缮运河虽然比开挖新运河容易,但依旧需要大量人手。此时周国可谓是百废俱兴,很多地方都需要人手,并不能抽调太多人手疏通运河、重建洛阳。

  修筑洛阳城,至少需要二十万人花费一到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为了尽快修筑洛阳城和运河,李察亲自设计了一些工程机械以减少人力,然后又调拨粮饷,招募人手前往洛阳开挖运河。

首节 上一节 265/4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