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神教已经可以在这里和阿里乌斯教派正面对抗了,并且多神教还在快速发展。
这种情况下,阿里乌斯教派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如果继续和罗马教会敌对,可能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被多神教取代了。
阿里乌斯教派的根基还不如罗马教会,自然看得到这个危机,最终阿里乌斯教派同意了和罗马教会的和解。
双方暂时性达成了和解,同时表示将双方有争议的宗教问题暂时搁置,他们首先的目的是应对多神教。
在和阿里乌斯教派完成和解后,罗马教会的红衣主教们又马不停蹄的前往拜占庭,表示想要和诺斯底教派暂时和解。
诺斯底教派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多神教在希腊复苏之后,希腊就基本上重新成了多神教的地盘。
诺斯底教派只有巴尔干半岛一部分和小亚细亚部分区域的信仰,其他像是埃及、耶路撒冷都是有多个宗教。
如果没有多神教在希腊捣乱,诺斯底教派和拜占庭联合起来,很快就能趁着匈人帝国分裂衰落,重新统一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然后将埃及和耶路撒冷镇压。
历史上,拜占庭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又继续延续了上千年,其中在之后的两百多年里,更是达到了鼎盛。
拜占庭帝国几乎收复了罗马帝国八成以上的领土,差一点就让地中海再一次成为其内海了。
不过最终拜占庭再次衰落,并且在十五世纪灭亡。
现在的拜占庭情况并不好,西罗马帝国已经准备进攻了。在这种情况下,诺斯底教派最终决定和阿里乌斯教派、罗马公教和解,共同对抗多神教。
在多神教和李察的压力下,一神教三个教派以空前的速度完成了和解,并且决定一起支持拜占庭来抵挡李察。
对于一神教的这些小动作,李察一清二楚,虽然他不能动用强大的法术力量,但是精神力却可以使用。
他的精神力早就在这些人身上留下了精神力印记,只要他想,随时都能知道他们的情况。
所以,在看到三个教派出现合作的迹象后,李察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提醒。
“看来是多神教的祭司干的太好了,一神教完全干不过了!”在看到一神教已经开始合作,李察轻笑着说道。
“不过你们觉得合作就可以了?”李察微微一笑。
不管是阿里乌斯教派还是诺斯底教派,基本上都是李察暗中出手推动的,他能够推动这两个教派起来和罗马公教争夺信仰,分裂教会,自然也能够将这两个教派灭掉。
实际上阿里乌斯教派和诺斯底教派完全依靠两个圣徒才得以崛起。
这两个圣徒的实力远超其他教派的圣徒,只要这两个圣徒没了,那么阿里乌斯教派和诺斯底教派的势力必然是一落千丈。
阿里乌斯教派还好,毕竟有一些底子,可是诺斯底教派几乎就是一些小教派集合,到时候直接变成一盘散沙。
而没有了阿里乌斯教派和诺斯底教派,一神教的实力必然会大减。
至于说罗马教会会不会因为这两个异端教派消失而高兴。李察觉得他们恐怕没时间庆贺了。
一神教经过分裂想要整合可不容易,更重要的是,多神教可不会给他整合的时间。
李察当初在那两个圣徒身上留下了一个印记,只要他激活印记,他们身体中原本圣物的力量就会瞬间被剥离出来。
他们会直接变成普通人。
李察在灭掉了西哥特王国之后,开始将军队调往巴尔干半岛,这一次他并没有大量出兵,而是让超凡骑士带领一个军团进行作战。
巴尔干半岛的情况有些复杂,这里有匈人、有东哥特人、有阿兰人、马其顿人还有其他的几个民族。
李察如果直接插手这里,很有可能会让这些国家警觉,然后联合对抗,到时候拜占庭帝国也出来支持他们,想要平定这里必然要花费大量时间。
所以李察刚开始只是小股军队,打的旗号是帮助小国恢复统治,帮助他们驱逐匈人和拜占庭。
这种做法刚开始引起了不少小国的注意,但是在看到李察没有占据这里的领土,周围的拿下国家放心了不少。
接着李察开始出动水军准备进攻希腊半岛。
希腊半岛上,多神教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多神教的配合下,这一次军事行动可谓是一帆风顺,甚至就连大规模的战争都没有发生。
李察的舰队轻而易举的占领了希腊半岛。
与此同时,李察再一次将均田令和释奴令推广开来,并且宣布宗教自由,整个希腊半岛可谓是传檄而定。
当然在宣布完这些命令后,李察又让多神教对这里一些教派的教义进行修改,同时将宙斯等几个神明的信仰彻底断绝,改为雅典娜为主神的多神教。
第633章 地域平衡
占领希腊半岛的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特别是在李察将均田令、释奴令推行到希腊半岛的时候,立刻就赢得了底层的民众的欢迎。
至于那些希腊半岛的高层和贵族,如果他们能够配合李察,帮助完成这些政令,李察也会给予他们优待,让他们成为名誉贵族。
同时拥有前往罗马学院上学的机会。
罗马学院上学的机会,实际上就是参与国家政务的机会,是成为整个帝国官员的机会。
李察用参与政治的权利来换取这些人对帝国的支持。这种做法,如果那些贵族和上层人士足够聪明,就知道该怎么办。
当然如果遇到不够聪明的,那也没有什么关系,下辈子注意点就行了。
李察对于罗马、希腊、高卢、西班牙和北非是一视同仁的,他根据各地区的人口,教育,以及在帝国中占据的实力比重进行了综合评分,然后给予这些地区一个综合分数。
接下来再按照这个综合分数来给各地区分配名额。这种划分必然是不会绝对公平的,只能是相对公平。
不过很多时候,就算是相对公平都做不到。这一点古代东大是很有感触的。
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南北榜之争。说到底还是争的政治话语权。
唐朝的安史之乱表面上看是安禄山叛乱,可实际上呢?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河北士族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被歧视。
从唐朝立国之初,这个问题就已经出现了,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他爹李渊给他埋了一颗大雷,导致河北地区并不信任中央政府。
这个大雷就是杀窦建德。
李世民当初抓住窦建德,窦建德愿意投降,并且亲自写信给自己的下属,让他们也投降。
李世民答应保证窦建德的安全,并给其相应的待遇。如果事情按照这个发展,河北的问题就能解决一半。
但是李渊出手了。
李渊当时应该是看到了自己的好大儿立下如此功勋,威望之高,不要说是太子了,就连他都比不上了。
这样一来政治平衡完全就被打破了,毕竟他一直以来都是让太子和秦王之间进行平衡,然后他稳坐钓鱼台。
结果他怎么也没想到,秦王李世民他的好大儿居然一战擒双王,不仅攻克洛阳,就连北方都要被其平定了。
如此战功,大唐谁人能及?
李渊于是就开始搞事,在得知窦建德投降,以及李世民的承诺之后,直接下旨强行让李世民杀窦建德。
直接后果就是河北降而复叛。
这正是李渊想要,于是李渊直接任命太子为统帅,率领大军平定河北。这种做法也是为何让太子刷名望。
在他看来,河北的兵力都被李世民打完了,剩下的就是土鸡瓦犬,随便打打就能解决。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太子率军平定河北,非但没有平定,反倒是给他拉了一坨大的。唐军连战连败,逼得李渊不得不再次启用李世民。
然后让李世民重新平定河北。
虽然唐朝建立之后,河北也安定下来,但是一直以来河北对中央都不信任。而且因为两次平定河北,这也造成了河北世家在中枢几乎没有多少身居高位之人。
唐朝几乎所有的权力都在关陇贵族手中。
而赋税方面,河北和关中的区别待遇就更大了。唐朝推行府兵制度,如果成为府兵就不用服徭役劳役。
当时唐朝有六百多折冲府,这些折冲府就是管理各地府兵的机构,其中关中有289个,而河北只有22个。
河北的人口是关中的几倍,结果河北的折冲府居然不到关中的十分之一。
而因为折冲府少,河北承担了天下徭役的七成,除此之外还有赋税也比别的地方多,这种后果就是河北之地苦不堪言。
这也导致了窦建德在唐朝初年就死了,结果到了唐朝灭亡了,依旧有河北人民祭拜。
这种情况下,安禄山的出现对于河北人民来说就是另一种选择。于是在安禄山起兵反叛的时候,河北之地响应者甚多。
甚至在安禄山史思明已经死了,河北之地依旧要和唐朝对着干。
河北的世家这一次直接选择支持藩镇,其直接结果就是河北三镇从中唐开始,一直到唐朝结束都处于半独立状态。
不交税,不纳粮,节度使也由自己推选,完全不理会唐朝中枢,而唐朝朝廷也不怎么管他们。
等到了唐朝灭亡,宋朝建立,河北幽州之地直接成了辽国。直接和中原割裂,到了南宋,别说河北了,整个中原都被异族占领。
一直到明朝,朱元璋一统。于是从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开始继续出现。
北方长期被胡人统治,文道比不上南方,这就导致了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
洪武三十年,大明科举会试,录取进士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竟然无一上榜。
实际上这个案子朱元璋也知道,北方士子写文章的水平比不上南方,这场考试基本上没有徇私舞弊。
但是事情不能这么办,一个庞大的帝国,不能仅仅只让南方人为官,而不录取北方人,这对于帝国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朱元璋就下令让主考官重新阅卷,并且告诉主考官增加一些北方士子的名额,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
结果当时的主考官刘三吾不干,他身为南方人,很清楚这样做会挤压南方士子的名额,同时他也是当世大儒,不愿意妥协,认为这是在污他的名声。
所以二次阅卷依旧是如此。
难道他不知道这是政治事件吗?他知道,毕竟已经当了几十年的官了,很清楚这件事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关乎国家稳定的政治事件。
或许是为了他的名声,或许是为了家乡,又或许是其他原因,刘三吾直接拒绝了。
这件事情让朱元璋大怒,直接下诏,将主考会试的二十余人阅卷考官全部处死。刘三吾因为年老免死戍边。
然后朱元璋亲自下令再开一次考试,这一次全部是北方士子参加,然后亲自阅卷,选中六十一人。
从此明朝开始南北榜录取进士。
帝国的稳定不能仅仅只依靠一个地区,以前的罗马帝国就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帝国贵族全部都是罗马的。
北非行省只是他们的粮食基地,西班牙只是为帝国提供矿石和各种贵金属。高卢只是为他们提供兵力人力。
至于管理国家?只要罗马人就可以了。至于说上升通道,寥寥无几。没有上升空间,这些行省的人怎么会愿意支持帝国,所以在异族入侵之后,很多直接就投了,然后跟着异族升官发财。
李察自然不会犯下这种错误,他推行的罗马学院就是为了从各地收取有才能的人,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来管理国家。
有了这个上升通道,就能够让李察笼络到各地的实力派,贵族和人才。
在李察的利益交换下,绝大多数的希腊贵族以及上层人士都同意了,纷纷开始帮助推行均田令和释奴令,但是依旧有一些人不愿意。
对于这些人李察也不客气,直接下令大军围剿。
同时因为希腊半岛经历战争不久,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并不充沛,李察又从这里抽调人口,向其他行省迁徙,以平衡各地的人口。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还能削弱那些当地豪门的势力,同时也补充了其他地方的人口,三赢。
第634章 反李察联盟
希腊的问题有很多。希腊半岛这里实际上并不适合农业耕种,这里更多是进行贸易。
李察的均田令和释奴令在这里推行的很快,大量希腊人被迁徙到了北非、高卢和西班牙区域。
这三个区域因为常年战乱,人口损失很大,有了希腊人口的补充,可以很好的充实当地人口,同时也可以增加帝国的税收。
现在的罗马帝国税收主要依靠农业税和商税。其他的不合理税收被降低甚至取消。
以前罗马的税收复杂程度,普通民众根本不知道要缴纳多少税。赋税种类繁多,还有各地领主增加的各种税收。
李察取消了这些税收。对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收经过削减之后整合为一种,归入农税种。
税种繁杂会加大税收的难度,浪费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会让那些官吏有上下其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