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22节

  有点贵,不过现在王建安家暂时不缺钱也不缺粮。

  整点水果算是改善生活了。

  他快步走回自家院子,直奔粮仓角落。

  舀出几大碗玉米,倒进一个粗布口袋,掂了掂分量,提着就往公路上走。

  “给我称五斤苹果。”王建安把玉米袋子递过去。

  男子接过袋子,麻利地挂在带来的秤钩子上。

  “19斤9两,算你20斤,厚道吧?刚好换五斤苹果。”

  说着将玉米倒入自己的袋子,又将苹果捡入布袋。

  “我自己来选。”

  王建安见状赶紧过去挑选,经过这么多的泥巴路,这些苹果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碰伤。

  他尽量挑选没有伤口或者碰伤少的。

  到家时尹祥平刚起来,看着丈夫提着一个大袋子,问道:“啥子东西?”

  王建安将袋子打开给妻子看了看:“公路上来了个卖苹果的。”

  “哎……”尹祥平叹了口气。“钱还是省着点花嘛,是贷的,二天要还的,今天你又是泡筒又是苹果的,真的是……”

  “苹果是玉米换的,没花钱。”

  不等妻子说完,王建安打断道,“你放心,就今天奢侈一下下,我会省着花的。我去给你削个苹果”

  尹祥平无奈的看着丈夫跑进厨房的背影摇了摇头。

  下午几个孩子又来到王建安的院子里玩。

  尹祥平削了两个苹果分给她们吃。

  王建安则是提着搭育苗棚的薄塑料袋往大棚走去。

  还得在今天分好牛粪土的地方再搭一个小的育苗棚。

  到了9月,下一场雨夜间温度就会下降很多。

  育苗和嫁接阶段植物都很敏感,再搭个小棚好控温控湿。

  第二天一大早,王建安就搭上了去镇上的客车。

  车厢里混杂着烟味,汗味和不知谁带的鸡鸭气味。

  他王建安靠窗坐着,身体随着坑洼的土路颠簸。

  在镇上转了趟车,临近中午时王建安来到三哥所在的供销社。

  已经来过几次,王建安轻车熟路的来到三哥的办公室,门虚掩着,王建安推门进去。

  尹彬见是王建安,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一个用旧报纸仔细包着的小包。

  “喏,紧赶慢赶给你弄来了。”尹彬打开报纸,露出两支略旧的工业温度计和湿度计。

  “酒厂里搞出来的,今年他们刚好更换设备。我跟他们管仓库的老刘磨了好久才弄到的。”

  王建安如获至宝,小心地接过来:“三哥,太感谢了!这多少钱?我给你。”

  温度和湿度控制是大棚种植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偏偏这两个东西不好弄。

  之前跑遍了县镇也没有,只能买到家用的小温度计。

  最后还是三哥说他经常从酒厂进酒,认识了几个人,试试看能不能从那里搞到。

  王建安一边说着一边从内袋掏出一卷折起来的钱。

  尹彬一把按住他掏钱的手,沉着脸:“跟我还来这套?拿去用就是了。

  其实我也算有点私心,二天你大棚菜种出来了,说不定也可以让我们供销社多一条进货的路子不是?

  当然我们这儿价钱肯定没有蓉城高。

  这些都等你今年摸清了情况再说。”

  “三哥,一码归一码,你都帮了我这么多了。”

  王建安很坚持,手上加了点劲,抽出手。

  不知道具体价格,他将手里的钱掏了一半,得有几十块钱塞给三哥,“今年的黄瓜我会在蓉城和雁县都试试行情,一定优先给你们供销社。”

  尹彬看着王建认真的脸,无奈地摇头笑了,把钱收好。

  “行行行,听你的。

  对了,你之前要的沼气灯和气压计那些也到货了,从市里面申请回来的。

  这个就只能走帐了,等哈我带你去仓库领。

  老规矩,回去补一个村上的证明到乡供销社。”

  王建安闻言高兴道“谢谢三哥,不过我今天不好带,下个月我来买酒糟的时候再取哇。”

  “要的。”尹彬随后又问道,“你大棚好久下种?收了谷子就要开始入秋了。”

  “就这几天了,这不来取大棚最后的配件嘛。”王建安晃了晃手中的温度计和湿度计。

  尹彬请王建安去食堂吃了午饭。

  将王建安送到门口时,开玩笑的说道:“黄瓜长出来之后记得第一时间给我们尝尝味道哈。”

  王建安也笑道:“那是必须的撒。”

  随后王建安去往客车站坐车到施镇。

  雁县每天早晚各有一趟车直达施镇,只是不路过高龙乡。

  不过从施镇走路回去也就10来里路,几十分钟就到了。

第34章 催芽

  同一天上午,张玉清也挎着个盖蓝印花布的小竹篮,坐上了去施镇的早班客船。

  竹篮不算重,里面装着家里攒下的二十个新鲜鸡蛋。

  她今天有空打算去看看快生了的三女儿王菊珍。

  过了施镇,又走了20多分钟,张玉清来到一条河边。

  河上一条钢索联通两岸,一艘5、6米长的船正在河面顺着钢索滑行过来。

  船头站着一个中年男子,正拉扯着钢索。

  上船后张玉清掏给船老大2毛钱。

  虽然过河距离短,只有十几米,但不坐这船的话,得多绕接近2个小时的路。

  一处精致的小院里,王菊珍挺着肚子躺在竹椅上。

  见到母亲带来的东西,又是欢喜又是埋怨:“妈,这么远的路,你带这些干啥子嘛?建华他妈照顾得好得很。”

  “家里的一点心意,不值几个钱。你婆婆照顾得好,妈看着就放心了。对了,亲家母他们喃?”

  “他们两个去街上买菜去了。”

  张玉清拉着女儿的手,上上下下细细打量。

  又伸手轻轻摸了摸女儿那浑圆的肚子,脸上是掩不住的慈爱和期待:“快了,心里头怕不怕?”

  “有一点。”王菊珍实话实说,但脸上却洋溢笑容,“不过建华说了,他都跟厂里请好假了,等我这边一有动静,他立马就赶回来。”

  母女俩坐在小院里晒着太阳聊天,聊到尹祥平年后也要生了,聊到小妹谈对象了,最后又聊到王建安的大棚。

  “二哥好久弄的大棚?前两个月写信不是说修的养猪场的嘛。”

  “养猪场也修了的,一共养了20多头猪。”

  说着张玉清露出迷茫的表情:“大棚才修好,也不晓得赚得到钱不。你不晓得,你二哥贷了1万块钱,哎……”

  王菊珍安慰母亲道:“妈,你也不要担心。二哥敢这么弄,肯定是有他自己的想法,从小他都是学校最聪明的。”

  眼看日头快到头顶,张玉清起身要赶回乡的船。

  王菊珍本想留母亲吃午饭,但错过客船就得走路回去,想了想还是算了。

  送母亲到院子门口,王菊珍忽然想起什么,拉住母亲。

  “妈,你等等,有个好东西。”

  她转身走进旁边的柴房,不一会儿,怀里抱着个毛茸茸,灰黄相间的小狗走了出来。

  这只看起来刚满月不久的小土狗,两只小耳朵软软地耷拉着,一双湿漉漉的黑眼睛怯生生地看着陌生的张玉清,嘴里发出“呜呜”声。

  “隔壁邻居家大黄狗下的崽,一窝下了五个,正愁送不出去。

  王菊珍把小狗往母亲跟前递了递。

  “妈,你给二哥带回去吧。他不是还要住到猪圈那边去嘛,有狗在旁边叫唤两声,夜里也安心些。”

  “要的,建安儿也说要养条狗守大棚,喊我有时间帮忙找看看有没有小狗,今天还真是赶巧了。”

  张玉清接过小狗放在来时的鸡蛋篮子里,又把印花布垫在狗下面,便向女儿道别。

  小家伙倒也乖巧,大概是被布包裹着有安全感,一路都不吵不闹。

  王建安带着一身尘土和怀里的“宝贝”,刚踏进自家院门,就听见一阵稚嫩的“汪汪”声。

  一只灰黄色绒毛的小土狗正围着尹祥平的脚边打转。

  “哪来的小狗?”王建安惊喜的看着小狗。

  “妈下午带回来的,你三妹儿给的,说是邻居家狗下的。”尹祥平抬头笑道,手习惯性地轻轻抚摸着隆起的腹部。

  这时张玉清从灶房出来,手里端着一小碗温热的米汤拌饭,特意两勺猪油。

  她把碗放在小狗面前:“你喊我给找小狗儿的嘛,今天刚好遇到了。”

  小狗的注意力立刻被食物香气吸引,欢快地“呜”了一声,小脑袋迫不及待地埋进碗里。

  王建安蹲下身,伸出手轻轻摸了摸小狗:“以后你就叫小黄吧。”

  小家伙感受到触碰,抬起头,用湿漉漉鼻子好奇地蹭了蹭他的手指,又立刻埋头继续吃着它的美食。

  吃过晚饭后,王建安提着小半桶开水和一桶冷水来到堂屋。

  一边向开水桶中加入冷水,一边搅拌。

  同时用手感受着桶里的水温,一直加到水有点烫,但还能忍受的时候停止。

  拿出之前买的家用温度计,放入桶中,52°,正好合适。

  随后又拿出昨天晒好的南瓜种子,放入桶中,轻轻搅拌着种子。

  10多分钟后王建安停止了搅动,就这样让种子浸泡在水里。

  “这有啥子用?直接埋土里面不就行了?”王太平看着儿子的操作,不解的问道。

  农村里种黄瓜都是直接挖坑,撒种,埋土,浇水。

首节 上一节 22/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