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76节

  “……12320块!”

  ……

  一个个“一万二”、“一万三”的数字报出来,引得众人眼热。

  那五户种一亩黄瓜的,收入全在12000块往上,个个脸上放光,腰杆挺得笔直。

  轮到另外五户了。

  他们种了半亩黄瓜和半亩番茄。

  这五户的收入算下来也有11000多块,虽然比前面种一亩黄瓜的少些,但在农村人眼里,这已经是顶破天的富贵了。

  最后所有的目光,带着复杂的情绪,都落在了角落里瘦小的刘寡妇身上。

  刘寡妇怯生生地站起来:“我就半亩地,黄瓜摘了2500斤。”

  说完她有点脸热,在这个“万元户”扎堆的地方,她的五千五显得格外单薄和刺眼。

  不过她已经很满足了,这半亩地,不知道顶她过去种地多少年了。

  “刘家妹子,别泄气,”张春城带着一种“万元户”的豪气,“明年跟着建安好好搞,照样是万元户!”

  至此,那十一户种植户的家底全亮了出来。

  最低的刘寡妇5500块,最高的张春城近20000块。

  除了劳力实在单薄的刘寡妇,其余十户,清一色的“万元户”。

  那些没种大棚的,眼珠子都快瞪出眼眶了,喉咙里发出“嗬嗬”的抽气声。

  众人脸上是毫不掩饰的震惊和羡慕,整个身子因为激动微微的颤抖。

  “安静,安静!”张泽安扯着嗓子吼了好几声,脸都涨红了才勉强压下这沸腾的声浪,“建安,该你了!”

  刷!所有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了王建安身上。

  王建安神色平静,慢悠悠地喝了口热茶。

  “先说黄瓜。我家一共种了四亩,用的是三哥带回来的鲁黄瓜三号良种,亩产嘛,平均下来,算9000斤吧。”

  “9000一亩?!”张春城刚坐下,又“腾”地弹了起来。

  都知道王建安的大棚产量比他们这些人高,但具体高多少一直都是个未知数,现在终于了有具体的数据了。

  院子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砸懵了。

  王建安继续说着收入:“四亩地,总共卖了大概36000斤,共计差不多79200块钱。”

  79200,接近80000块,这还只是4亩黄瓜的产值。

  刚才张春城那20000块带来的震撼,此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再说番茄,种了两亩,也是良种,亩产按9000算。两亩,18000斤,卖了36000块。”

  “辣椒,种了一亩。这个产量稍微低点,亩产6000斤。收购价平均2块1。一共卖了12600块。”

  “西葫芦,种了一亩。这玩意儿产量高,亩产10000多斤。不过价钱就便宜多了,平均1块2一斤,一共卖了12000块。”

  一些人还在掰着手指计算着王建安买了多少钱,王建安没有停,拿出本子看着上面的数据继续说道:

  “这些只是主菜。每亩大棚我还套种了叶子菜和小菜苗,另外还有两个大棚专门种菜苗卖。”

  “套种的小白菜,收了3214斤,当时收的3毛1斤,卖了964块2。

  生菜,2237斤,当时收的1块1斤,卖了2237块。

  空心菜,3318斤,当时收的1毛1斤,卖了2322块6。

  这三样,一共卖了5523块8,就按5500块算。”

  这三样是最开始收获的菜,都卖到了雁县和甜城,价格比较低。

  听到这三样菜价的人有些没在意,特别是刚晋升为“万元户”的张春城几人。

  三个大棚三种菜才5000多块,还不如半亩黄瓜。

  有几人听了则是眼睛冒光,这几个套种的菜可是相当于白送的钱。

  在不影响黄瓜产量和不额外增加土地的情况下,这些套种的菜可就相当于白送的钱。

  果然王建安接下来的话就印证了他们的想法:“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套种的菜,觉得赚的少。

  单独开一个大棚来种植肯定是划不来的,但是我这是套种的。

  本来一亩地种黄瓜,我这样的就是最佳的密度,再密就影响整体产量和单个质量,再稀就浪费空间。

  但是我套种了其他菜,这些菜就相当于凭空来的土地种,除了种子和肥料这些成本,其他成本都可以忽略掉。

  想想大家的大棚面积都一样,主菜收入都一样,但是我多种了其他菜,收入就比你多几百一千块。”

  其他人听王建安这么一解释瞬间反应了过来,这套种就相当于白赚几千块!

  见众人明白了套种的好处,王建安继续说道:

  “还有菠菜,1亩地,亩产3000斤,平均算1块5一斤,一共卖了4500块。

  香菜,2亩地,亩产1000斤。平均收购价3块1一斤,一共卖了6200块。

  专门种的小白菜苗,一亩地,种了两轮,总共收了10000斤,平均收购价2块5一斤,总共卖了25000块。

  专门种的嫩菠菜苗,一亩地,亩产4000斤,平均收购价2块2一斤,一共卖了8800块。”

  王建安终于报完这一季大棚所有菜的收获及售卖情况。

  所有人都已经算账算得脑袋短路了,张春城干脆不算了:“建安,你就说你一共卖了好多钱?”

  “一共190000多一点。”

  这个数字像一个威力无穷的炸弹,在王建安家的院子里轰然炸开。

  自王建安爷爷那一辈之后,李家沟所有人的收入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钱。

  紧接着院子里一片死寂,没有人再开口,都默默的消化着这一数据。

  火堆里里偶尔爆出几点火星,“哔剥”两声,显得格外刺耳。

  “多……多少?”张泽安的声音干涩发颤,以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

  “190000多……”张春城喃喃地重复着,巨大的数字让他脑子一片空白。

  就是王太平等人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数据,呆呆的望着王建安。

  他们每天跟着收菜,只知道卖了很多钱,但到底有多少钱,也没个具体数。

  王太平看着二儿子的脸,又回头望了望堂屋正中央父亲的牌位。

  一行泪水顺着眼角滑落,同时脸上露出笑容。

  那些没种大棚的,更是彻底傻了,脑子里嗡嗡作响,眼前仿佛有无数张百元大钞在飞舞。

  190000!

  王建安一年,就挣了他们几辈子都挣不来的钱!

  王建安看着众人失魂落魄的样子,这个数据他还是非常满意的,虽然这还没有扣除肥料,种子,人工那些成本费。

  不过同样的,还有棚鲜生的收入他也没计算进来,当然那笔收入就没必要今天当众说了。

  王建安站起来拍了拍手,把众人的魂儿勉强拉了回来。

  “账算完了,家底也亮了,今天我跟大家透这个底,不是显摆,是要告诉你们几件事。

  第一个是对那些还没有搞大棚的人说的,只要跟着我搞,这大棚就是一座挖不完的金山!

  第二个就是告诉所有人,不管是已经搞了大棚的,还是没有搞但是打算加入的人,不要怕别人加入,也不要怕菜多了后跌价。

  棚鲜生就是大家的靠山,蓉城的市场已经打通了,再多的菜,公司都收得下,卖得出!

  而且,我现在搞这么多种类,也算是给大家趟路了,为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大家可以换着种,菜的样式多,更不需要怕菜跌价了。

  当然,以上的前提还是那个,必须要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养猪场就是我们的保障。

  大棚怕天灾,养猪场怕人祸,天灾不可控,人祸能避免。

  只要我们养猪场能保持现在的防疫水准,就不会出啥子事,到时候就算大棚没收入,养猪场的收入也够我们一年生活了。”

  这就是王建安的整个大体方针了:养猪脱贫,种菜致富,双管齐下,降低风险。

  只要养猪场不出现瘟疫,以现在的养猪规模,一年下来稳赚不赔,就是看行情赚多赚少的问题。

  90年代后期一大批的农村散户养猪入不敷出,倒不是瘟疫问题,是饲料问题。

  猪肉价格的涨幅跟不上饲料价格的涨幅,不过那是因为散户没有议价权。

  养猪规模上来了就有议价权,能降低不少成本。

  “建安,我要搞大棚被,明年我就搞!”吴磨贵跳了起来,脸红脖子粗地吼道。

  他之前和张福德、张华强合伙搞屠宰场,虽然也赚了些,但跟种菜一比,简直就是毛毛雨!

  “我也搞,建安,今年我不种水稻了,全拿来搞大棚!”

  “算上我!”

  “还有我!”

  ……

  刚才还沉浸在震撼和后悔中的那些人,此刻都争先恐后地站了起来,挥舞着手臂,急切地表达着决心。

  王建安看着眼前这沸腾的景象,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要更多的人加入到大棚种植中来。

  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他们一家人管理不了多少大棚。

  就算大家给他面子,把地承包给他家,也还是得请人管理。

  到时候管理用不用心就不一定了,反正有人发工资,又不是自己家的。

  不过王建安现在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大棚是他们自己的,他们肯定用心。

  自己赚收卖的差价,已经能盆满钵满了,多赢!

  “好,要得。”王建安说道,“想搞大棚的,等哈都到泽安舅舅那儿登记,统一规划土地,大家该换地的就换地,方便修建和管理为主。”

  张泽安也站了起来:“对头,不管是要新加入的,还是要扩建的,都来我这儿登记,然后大家再商量怎么换地。”

  刚说完一群人就围了上去,七嘴八舌的开始报名。

  “一个一个来,你们都说我听哪个的嘛?”张泽安吼了一句,众人才挨个去登记。

第111章 年

  张玉清系着粗布围腰在灶房里忙碌着,大锅里炖着整只大公鸡。

  旁边另一口大锅,一个个裹着面粉的草鱼块正在油里翻滚着。

  “祥平,酸菜切细点,泡椒泡姜多捞点,等哈儿鱼炸好了就下锅煸!”张玉清麻利地给将一只卤猪蹄切开,同时对着尹祥平说道。

  “晓得了,妈!”尹祥平一边回应着,一边快速的把酸菜切丝。

  这还是昨天去其他人家里讨回来的,自己家里的老泡菜一个月前请村里人吃饭时就用完了。

首节 上一节 76/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