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目标价在当前看来简直疯狂。
但她瞬间明白了何雨柱的意思:锁定一个绝对的高位利润,落袋为安,避免市场可能的剧烈回撤或不可控的政治干预风险。
这是最冷酷也最安全的收割策略。
“是!柱子哥!12美元,全部平仓!”小满压下心头的震撼,立刻向交易团队下达了死命令。
交易员们看着屏幕上还在狂飙的价格,有些眼神狂热又带着一丝敬畏,有些还是不相信能冲到那么高。
但是何雨柱的命令,就是他们的冲锋号,这才之前的几次都已经验证了。
何雨柱挂了电话后又拨通了另一个佃户。
“陈胜。”
“老板,你吩咐!”陈胜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发颤,眼睛死死盯着油库库存那庞大的数字,那不再是冰冷的储量,而是流淌的金河!
“从现在起,将军澳油库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安保等级提到最高,所有出入人员、车辆,必须持有特别通行证,并接受史斌安保公司最严格的盘查。没有我的签字,一滴油都不准流出!所有已签约客户的供油计划,严格按合同执行,但必须确保油库安全是第一位。任何试图打探、染指油库的人或势力,不管是谁,先控制,后汇报!”
“明白!老板!”
接着何雨柱又打通了一个电话。
“阿浪。”
“老板!”
“船队,所有已完成卸货的空船,立刻全速返回中东!告诉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速度赶到装油点待命!中东局势瞬息万变,能抢到一船是一船!后续的运输计划,根据局势变化随时调整!”
“是!老板!船队已经在路上了!他们也疯了都开得飞快,希望能赚得更多。”
“希望他们能赚到吧。”何雨柱对此不置可否,能不能拉到还是一回事呢。
时间在油价近乎癫狂的飙升中滑过1973年的尾声,进入1974年。
金融作战室。
巨大的投屏依旧亮着,但上面跳动的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曲线,终于开始显现疲态。
尽管中东的战火尚未完全平息,但石油禁运带来的恐慌性峰值已过,市场在惊魂未定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小满看着屏幕上最后几笔巨额卖单在“$12.35”的价格区间被市场迅速吞噬,长舒一口气,对着麦克风清晰下令:“所有原油期货头寸,确认平仓完毕!通知财务部,立刻核算最终盈亏!”
指令下达,整个房间爆发出难以抑制的、低沉的欢呼。
交易员们紧绷了数月的神经终于得以松弛,互相击掌,眼中是对老板的深深敬畏。
小满看着屏幕上最终定格的平均平仓价——$12.18,以及旁边那个庞大到令人窒息的盈利数字,心脏依旧狂跳。
这笔由何雨柱精准预判、冷酷指挥的期货狙击战,所斩获的利润,足以再造几个“黄河实业”。
翌日,黄河实业顶层办公室。
何雨柱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维港。
窗外阳光正好,映照在九龙仓的龙门吊和远处将军澳油库隐约可见的银色罐顶上。
小满、何雨鑫、陈胜、阿浪、史斌几人安静地站在他身后,脸上都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和振奋。
一份汇总报告放在何雨柱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
“柱子哥,”小满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期货头寸已按您的指令,在11.65至12.5美元区间全部平仓,平均成交价12.18美元。扣除所有交易成本、保证金利息及前期投入,净盈利……”她报出了一个天文数字。
房间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尽管早有心理准备,这个数字的震撼力依旧超乎想象。
何雨柱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仿佛那只是一个预期的结果。
何雨鑫紧接着汇报:“现货方面,将军澳油库一期、二期库存全满。按照当前市场价,即使扣除我们早期相对低廉的购入成本和巨额运输费用,库存原油的估值也已是当初购入成本的数倍。而且,我们严格按合同保障了核心客户的供应,信誉无损,议价能力空前强大。”
陈胜补充道:“老板,安保一切正常,油库固若金汤。期间确实有几拨不明势力试图打探甚至制造事端,都被史斌的人干净利落地挡回去了,没掀起半点风浪。”
阿浪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但眼神发亮:“船队方面,我们前期抢运的油轮基本都赶在局势最紧张、港口管制加强前完成了装货离港。后续虽然受到禁运和地区紧张影响,部分船只滞港或被迫绕行,成本剧增,但抢回来的那些船,每一船的货现在都价值连城。另外,利用期货套现的部分资金,我们已按您的指示,紧急下单增订了五艘十万吨级的新油轮,预计两年内交付。”
史斌沉稳地点点头:“老板,海外安保网络也借这次机会加强了部署,特别是中东和北美关键节点,人手和装备都进行了升级。”
何雨柱终于转过身,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那份报告,快速翻看了一遍关键数据。
“做得不错。”他的评价依旧简洁,但这份肯定让在场所有人都觉得这几个月的煎熬和疯狂付出都值了。
“期货盈利,三分之一注入集团储备金,应对后续扩张和可能的金融波动;三分之一用于支付船队新增订单、港口扩建(包括将军澳三期油库前期规划)以及炼化厂的技术升级;剩余三分之一,按之前定好的比例,作为特别奖金和项目分红下发。”何雨柱的声音沉稳有力,清晰地分配着这泼天的财富。
“现货库存,”他顿了一下,“是我们应对未来能源格局变化的压舱石。不要急于套现,维持合理库存水平,保障香江及核心区域供应,价格随行就市。陈胜,油库管理和安全等级,维持现状,不得松懈。”
“是,老板!”陈胜肃然应道。
“阿浪,新船订单盯紧,船队规模是我们的命脉。滞港和绕行的损失,从整体盈利里对冲掉,安抚好船员。”
“明白,老板!”
“小满,资金入账后,不要急于换汇,重新评估集团所有资产。这次危机之后,香江乃至全球的资产估值体系都会重塑,我们要心中有数。”
“好的,柱子哥!”小满和何雨鑫同时应声。
“史斌,海外力量继续加强。财富暴增,觊觎的目光只会更多。我不希望看到任何针对集团核心成员和资产的意外。”
“老板放心!万无一失!”史斌的声音斩钉截铁。
“石油风暴暂时过去了,但新的格局才刚刚开始。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事。”
“是,老板!”众人齐声应道,声音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第261章 根基
过年的时候何雨水和王思毓并没有回香江,不过打了电话,何雨水没有要求跟何雨柱说话,何雨柱让小满告诉她如果学不好就不用回来了,是鞭策也是鼓励。
1974年的香江,空气中弥漫着劫后余生的萧索。
恒生指数如同退潮后的滩涂,最终在150点附近艰难地找到了暂时的支撑,曾经喧嚣的交易所门可罗雀,只剩下被套牢者的叹息和破产者的绝望。
黄河实业顶层,金融作战实验室的氛围却截然不同。
巨大的电子屏幕闪烁着恒指K线图,那条陡峭下探的曲线末端,是一个个被精准标记的绿色圆点。
“柱子哥,恒指150点,确认筑底企稳。按照你的指令,所有目标——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鹰君集团、以及我们筛选出的几家优质工业股——抄底完成。平均成本价低于其每股净资产,甚至接近其上市发行价。资金已全部转化为股权。”
她将一份详细的持仓报告递给何雨柱。
报告上,那些在股灾前风光无限的地产巨头名字后面,此刻标注着令人咋舌的低价和黄河实业赫然在列的大比例持股。
何雨柱接过报告,目光快速扫过关键数据,微微颔首。
“做得好。这些股权,是基石,不是筹码。告诉所有人,没有我的指令,一股都不准动。”
“明白。”小满点头。
她知道,柱子哥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数字,投向更坚实的未来。
石油风暴带来的巨额财富,被何雨柱注入到了实业当中,他要把根基夯的更实。
将军澳油库三期庞大的工程机械已经进场,打桩声日夜轰鸣,巨大的储罐基础轮廓开始显现。
炼化厂的技术升级方案被敲定,从欧洲订购的最新型催化裂化装置正在装船。
黄河远航的船队规模在悄然膨胀。
然而,何雨柱的目光并未局限在能源。
来自于后世的他深知,香江的根本,在于地,在于人。
“公屋政策,是我们扎根的机会。”在黄河地产的核心会议上,指着墙上挂着的大幅香江地图,新界广袤的土地被重点标出。
“港府为解决股灾后的民生困顿,必然大规模兴建公屋。这是民心所向,也是我们树立‘黄河’品牌、积累政府信任的关键。”
接着他又指向地图:“新界,屯门、元朗、沙田,这些地方的土地,价格跌无可跌。用我们手头的现金,能吃下多少,就吃多少!不要计较一时一地的小利,我要的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的空间!”
“是,老板!”负责地产板块的阿浪和陈胜齐声应道。
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跟随何雨柱一路走来,深知他布局之深远。
低价囤积新界土地,配合政府公屋计划,意味着庞大的基建工程、稳定的现金流和未来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就在黄河实业如同沉默的巨兽,在新界广袤的土地上悄然圈地,为公屋建设和未来新城开发积蓄力量时,一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死气沉沉的地产界激起波澜。
长江实业主席李超人,在记者会上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为盘活资金,回笼现金,长江实业旗下数个位于市区边缘及新界的新盘,将启动‘建筑面积卖房’(即卖楼花)!买家只需支付少量订金,锁定未来单位,即可享受开盘优惠!”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
在楼市冰冻、市民普遍观望的至暗时刻,李超人此举无疑是试图打破僵局,用未来的预期撬动当下的现金。
一些被套牢的小地产商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蠢蠢欲动。
消息传到黄河实业。
何雨柱正在审阅将军澳油库三期的施工图,闻言只是抬了抬眼皮,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建筑面积卖房?李生倒是好魄力,想用别人的钱,撬自己的杠杆。”
他放下图纸,对侍立一旁的陈胜道:“他想玩火,我们就帮他扇扇风。通知下去,我们在新界,特别是毗邻长江那几个新盘的地块,立刻启动平整工程。同时,放出风去,黄河实业将在这些地块上,兴建大型、配套完善的平价屋邨,首批单位,按实用面积发售,价格……定在成本线。”
“成本线?”陈胜一惊,“老板,这……我们前期拿地成本虽然低,但加上基建和建筑成本,按成本线卖,几乎没有利润,甚至可能微亏啊!”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何雨柱语气平淡,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力量,“李生想用‘建筑面积’的噱头和未来的预期吸引买家,我们就用实打实的低价和‘即买即住’的实用面积砸碎他的预期。告诉买家,什么是真正的实惠,什么是画饼充饥。我们的目的,不是赚钱,是让他的楼花,一套都卖不出去!”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另外,联系几家相熟的报馆,特别是《明报》,把‘建筑面积’和‘实用面积’的猫腻,以及楼花买家在楼市下行期可能面临的风险,好好‘科普’一下。再‘提醒’一下港府有关部门,当前环境下,预售楼花制度是否应加强监管,保护小市民权益?”
站在一旁的何雨鑫、陈胜和咸兴尧互相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寒意。
老板这是组合拳:用超低价现货挤压市场空间,用舆论揭露行业潜规则和风险,再用潜在的监管压力釜底抽薪。
目标明确——彻底堵死长江实业靠卖楼花回血的路径,将其拖入现金流枯竭的泥潭。
“明白!我们马上去办!”陈胜忙答道。
数日后。
长江实业位于沙田的一个新盘售楼处,门可罗雀。
寥寥几个看房客,拿着宣传单,听着售楼小姐口干舌燥地描绘着“建筑面积”带来的“超高性价比”和未来升值前景,眼神却充满疑虑。
“隔壁黄河的地块,听说已经开始推土了,说是要建平价屋邨,按实用面积算,单价好像才…七十多港币一尺?”一个看房客小声对同伴嘀咕。
“七十多?还是实用面积?这里建筑面积算下来也要快一百了,实用率听说才七成出头…差太多了吧?”同伴咋舌。
“是啊,报纸上这两天也说了,买楼花风险大,万一开发商资金链断了……”
“再看看,再看看。”
类似的对话,在长江的几个售楼处悄然流传。
与此同时,《明报》财经版一篇题为《“建筑面积”迷思与楼花风险——小市民置业需擦亮眼》的文章,详尽剖析了建筑面积与实际使用面积的巨大差异,以及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购买期房可能面临的烂尾、货不对板等风险,并隐晦地提及了监管的必要性。
文章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市场仅存的一丝对楼花的热情。
黄河实业在新界地块上,大型机械日夜轰鸣,平整土地的场面被有意无意地拍下,配上“黄河平价屋邨,实用户型,成本发售,安居承诺”的醒目宣传,通过渠道悄然散播。
效果立竿见影。
长江实业雄心勃勃的“预售楼花,建筑面积卖房”计划,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意向登记寥寥无几,已交小订的少数客户也纷纷要求退款。
预期的巨额回款化为泡影,本就因股灾和楼市暴跌而紧绷的长江实业现金流,瞬间拉响了刺耳的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