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第598节

  北美那家老牌通讯设备商派出的谈判团队抵达了特区,双方就专利交叉授权展开了拉锯战。

  对方倚仗着深厚的专利池和全球市场地位,开出的条件极为苛刻。

  何耀宗在电话里向父亲汇报进展,语气有些疲惫:“他们坚持要求我们开放底层架构的部分专利授权,几乎等于要把我们多年的研发成果拱手相让。否则,就在他们占据优势的几个海外市场,对我们发起全面的专利诉讼。”

  何雨柱静静地听着,问道:“法务和知识产权部的评估呢?”

  “正面硬碰,我们胜算不大,至少在某些关键专利上,绕不开。诉讼会极大拖慢我们海外扩张的步伐,时间和资金成本都难以承受。”何耀宗实话实说。

  “那就换个思路。”何雨柱道,“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遏制我们,或者通过我们进入国内市场。我们可以同意授权,但范围仅限于特定的、非核心的专利,并且要求对等开放他们一部分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专利。另外,授权范围要严格限定,不能覆盖我们的核心产品和未来技术方向。最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承诺,在约定的市场范围内,停止一切针对黄河的专利诉讼和干扰。”

  何耀宗思索着父亲的话:“爸,这是要搞一个停战协议?用有限的授权,换取发展空间和时间?”

  “没错。谈判就是妥协的艺术。我们现在需要时间,需要空间。拳头收回来,不是为了认输,是为了下次打出去更有力。”何雨柱语气平稳,“具体条款你和团队把握,底线我刚才已经说了。”

  “我明白了,爸。我知道该怎么谈了。”

  经过数轮艰苦的谈判,最终,黄河通讯与北美公司达成了一份有限的专利交叉授权协议。

  协议内容并未对外公开细节,但业内都清楚,黄河顶住了压力,没有出让最核心的利益,并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协议签署后,何耀宗给父亲发来一条简短的信息:“暂歇,未败。前路还长。”

  何雨柱看着信息,笑了笑,回复了四个字:“韬光养晦。”

  之后,何雨柱接到鲁山河打来的电话。

  这位海军将领的声音依旧洪亮:“老何,没打扰你吧?”

  “鲁司令的电话,随时欢迎。”

  “什么司令不司令的,叫老鲁。”鲁山河哈哈一笑,随即转入正题,“上次跟你提过的,关于舰艇电子设备升级的事,进展很顺利。你们提供的原型机和方案,帮了大忙。不过,现在又遇到个新问题,或者说,是个老问题——人才。”

  “哦?”

  “我们很多一线的技术官兵,对老装备摸得门清,但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新家伙,有些力不从心了。光是靠厂家培训几次,不够解渴啊。”鲁山河感叹道。

  何雨柱心中一动,想到了什么:“老鲁,你的意思是?”

  “能不能,由你们黄河牵头,或者协助我们,搞一个常设的、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培训中心?不光是针对我们的设备,也包括基础理论、国际最新技术动向等等。师资嘛,可以请你们的工程师,也可以从大学、研究所请专家。地点可以在特区,或者别的方便的地方。”鲁山河说出了他的构想。

  何雨柱几乎没有犹豫:“这是好事,利国利民,也利于我们深入了解需求,我同意了。让许大茂和你们相关部门具体对接,拿出个方案来。”

  “痛快!我就知道找你准没错!”鲁山河大喜。

  这件事很快被提上日程。

  许大茂与海军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初步决定在特区设立一个“军民融合信息技术培训中心”,面向海军技术官兵提供定期轮训和专项技术培训。这不仅是黄河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窗口,更是一个与一线使用单位深度绑定、获取最直接反馈的绝佳平台。

  一九九六年初夏,东南海域。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拂着某沿海军用机场的塔台。

  黄河集团派驻海军的技术支援小组负责人,三十岁出头的工程师赵卫国,眯着眼望向远处海天一色的方向。

  他身边站着的是海军某技术保障中队的李队长。

  “老赵,这次看你们的了。”李队长拍了拍身旁一个墨绿色箱体,“这套‘海眼-1型’数据链终端,可是你们黄河的‘亲儿子’。”

  赵卫国笑了笑,神色却认真:“放心,李队。从原型机到定型,我跟了全程。它要是在演习中掉链子,我第一个跳海游回去。”

  他身后,小组另外两名成员,软件工程师小王和硬件工程师小张,正在对即将装载上机的设备做最后检查。

  他们是随这批新型数据链终端第一批进驻部队的技术保障人员,任务是确保这套由黄河电子科技与海军某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系统,在首次大规模实兵演习中稳定运行。

  几天前,他们接到紧急通知,将参与代号“惊涛-96”的海陆联合演习。

  此次演习,航母并未出动,但集结了包括新型驱逐舰、护卫舰、潜艇以及海军航空兵和岸基导弹部队在内的精锐力量。

  赵卫国小组负责保障的数据链系统,承担着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舰艇、飞机与岸基指挥所之间关键战术数据实时共享的重任。

  “各单位注意,‘惊涛’行动第一阶段,开始!”指挥部命令通过加密频道传来。

  巨大的轰鸣声中,数架挂载实弹的战鹰依次滑跑起飞,刺破苍穹。

  远处的海面上,舰艇编队开始机动。

  赵卫国小组登上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运-8J指挥联络机,这里将是他们空中保障的平台。

  机舱内,指示灯闪烁,屏幕上数据流不断刷新。

  “各节点链接正常,数据同步率百分之九十九点八。”小王紧盯着监控终端,快速报告。

  演习空域,电磁环境瞬间变得恶劣。

  “蓝军”强大的电子干扰开始了。

  “报告,3号区数据链信号衰减百分之三十!有丢包现象!”小张喊道。

  赵卫国俯身到控制台前,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启动抗干扰冗余协议B,提升发射功率百分之十五。小王,检查路由切换是否顺畅!”

  “协议已启动!路由切换正常,备用通道建立!”

  屏幕上,一度变红闪烁的节点指示灯逐渐恢复稳定。

  与此同时,红军驱逐舰“珠海”号指挥室内。

  舰长盯着综合显示屏上重新稳定下来的周边态势信息,松了一口气。就在刚才,强干扰导致来自预警机的目标数据一度中断。

  “黄河这套东西,有点门道。”他对身边的政委低语。

  演习进入关键阶段。

  红军指挥部捕捉到“蓝军”一艘模拟敌舰的电子信号,意图前出侦察。

  “命令,‘珠海’舰前出,实施电子佯动,吸引对方注意力。

  ‘潜龙’2号,向目标海域隐蔽接近。航空兵第3团,做好突击准备。”

  命令通过数据链瞬间分发至各单元。

  赵卫国在运-8J上,看着代表各作战单元的光点在屏幕上协同移动,心中绷紧。

  他知道,这是对数据链系统极限性能的考验。

  突然,负责与水下节点通信的子系统的告警灯亮了!

  “是‘潜龙’2号!通讯时断时续!”小张急道。

  水下通讯本就是难点,加上强干扰,情况棘手。

  “尝试切换至长波备用信道,启用数据压缩重传机制!”赵卫国额头渗出汗珠,“向指挥部报告情况,建议‘潜龙’2号按最后接收的指令继续执行预案!”

  指令发出,回应需要时间。

  机舱内气氛凝重。

  几分钟后,屏幕上一组新的目标参数由岸基雷达站更新过来——那是“潜龙”2号根据预案,在无法接收新指令情况下,依靠自身传感器捕捉并上传的目标信息!

  “好样的!”赵卫国忍不住挥了下拳头。系统设计的冗余和自主性发挥了作用。

  “航空兵第3团,收到目标数据,请求攻击!”

  “批准攻击!”

  刹那间,无弹头导弹发射成功,远方海天之际,虽无弹头爆炸效果,还是溅起巨大的浪花实弹。

  赵卫国抹了把额头的汗,指尖在控制台边缘无意识地敲击着。

  机舱内弥漫着设备散热和人体汗液混合的气息。窗外云层厚重,下方海面泛着铅灰色的光。

  “蓝军电子压制强度还在提升,”小王盯着频谱分析仪,“他们投入了新的干扰源。”

  小张接口:“舰载终端报告数据传输延迟增大,有误码出现。”

  赵卫国俯身调整参数。“启动自适应跳频模式,把加密校验级别提到最高。向指挥部申请使用备用频段。”

  指令在加密频道中快速传递。几分钟后,红军指挥舰批准了频段切换申请。

  此刻,在红军“珠海”舰的作战室内,舰长看着屏幕上偶尔卡顿的战术图示,眉头紧锁。“数据链还能维持基本指挥吗?”他问通讯官。

  “可以,但传输速率下降约40%。目标更新有延迟。”

  舰长沉吟片刻,下令:“启用备用通讯方案,语音信道加密传输关键指令。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远在岸基指挥部的鲁山河通过不同渠道关注着演习进展。他拿起专线电话:“黄河的技术小组还在天上?”

  “是的,司令员。他们随指挥联络机一直在前沿空域。”

  “告诉他们,稳住。实战环境比这更复杂。”

  赵卫国收到这条简讯时,正盯着一个异常数据流。“明白。请首长放心,系统运行在设计冗余范围内。”

  演习进入第二阶段。

  红军岸基导弹部队开始模拟对海攻击。

  数据链需要将雷达获取的目标参数实时分发给各发射单元。

  “岸基雷达站报告,目标数据打包完毕,准备上传。”小王报告。

  “所有接收节点确认就位。”小张紧接着说。

  赵卫国深吸一口气:“开始传输。”

  庞大的数据包通过多个中继节点,流向分布在不同阵地的导弹发射车。

  屏幕上,代表数据传输进度的绿色光带缓慢但稳定地前进。

  突然,主用信道再次出现强烈干扰。

  “切换至卫星中继通道!”赵卫国命令。

  备用通道建立,数据传输恢复。

  然而几秒后,卫星链路也出现波动。

  “他们在尝试阻塞我们的卫星通讯。”小张判断。

  赵卫国当机立断:“启动最后一招——数据分片多路传输。把数据拆分成小块,通过所有可用信道同时发送,在接收端重组。”

  这是一项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原本只作为理论储备。

  小王快速加载相应协议,小张调整硬件参数。指令发出后,系统资源占用率瞬间飙升。

  “能行吗?”小王有些担心。

  “理论上可以,”赵卫国紧盯屏幕,“就看接收端的处理能力了。”

  在红军某导弹阵地上,技术兵看着终端屏幕上零碎传入的数据包,迅速启动重组程序。进度条缓慢爬升,最终定格在100%。

  “目标数据接收完整!火控解算完成!”阵地上传来报告。

  “批准模拟发射!”

  虽然没有实弹发射,但指挥部的裁决系统根据传输的目标数据和导弹参数,判定此次模拟攻击有效,成功“摧毁”蓝军一艘重要舰艇。

  消息传回指挥联络机,赵卫国小组三人相视一眼,都松了口气。

  然而考验还未结束。演习指挥部临时增设了项目:模拟主节点被摧毁后的系统重组能力。

  当代表指挥舰的节点从战术网络上消失时,赵卫国立即启动分布式指挥协议。

  系统自动将指挥权限移交至备用节点,各作战单元根据预设预案自主协调。

首节 上一节 598/6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