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只想搞钱 第347节

沈旭东琢磨一下,然后道:“有点难,在市场能容纳的情况下,大制作大部分情况下会有高的票房,不过,4000万美元的投资,国内最多也就三亿票房,要靠海外,海外…谁也把握不住!”

陈可欣插话:“海外很多地方,影院的收入其实已经变成用来回收宣传费,很多人根本不看票房!如果我们要讨好老外,拍些虚一点的东西,还有欧美市场,这些市场加起来有可能翻内地票房的一倍…”

“…《投名状》虚不了!”

顿了顿,沈旭东劝了一句:“你想拍《投名状》,就先说服李连结吧…他只要愿意出演,剩下的就好办了!”

“…还要找到中影!”

“…嗯,需要中影的支持。”

陈可欣点头…

这个不用沈旭东提醒的!

事实上,不止他,很多香港公司,很多大片,都想找中影合作。

因为大家看到,中影能够把一部在香港、在全世界其他地方票房都垮成那样的电影,在中国内地做成那么卖钱,大家觉得中影的力量是无敌的…

所以,包括朱延平、周星弛都开始跟中影合作——《大灌篮》、《长江七号》都是中影主控发行!

……

聊了一阵,饭菜上齐,先吃东西。

“其实我之前写过一个剧本,借鉴的《新难兄难弟》…”

“哦,叫什么?”

“叫《乘风破浪》…”

沈旭东大概说了一下《乘风破浪》的故事梗概。

他一点也不担心陈可欣会提前记下这个故事!

《乘风破浪》的故事梗概没什么新意,内核就是父子从斗争到和解…

无非是运用了穿越元素…

其实《乘风破浪》完全‘借鉴’的《新难兄难弟》,否则,为什么要有麻化腾这个角色?

不就是因为《新难兄难弟》里面有李嘉诚嘛!

陈可欣听了这个创意,点头:“…很好啊,为什么不做呢?”

沈旭东摆手:“我算了下成本刚好卡在2000万左右,加上宣发,也就是3500万…需要一个亿才可能回本,还是算了,风险太大…”

“是啊,现在的电影市场根本不给中等投资电影活路!”

陈可欣点头:“…还有内地观众对大片的理解…我非常不爽的一点,《如果·爱》上映前我跟很多记者沟通,他们都说这个戏不像大片,我说我已经花了七八千万元人民币了,还有三个明星,但他们还是觉得这不是大片…

他们跟我说《无极》才是大片。用香港那一套大片规则来算:我三个明星都比《无极》的明星大,有张雪友、金城武、池珍熙,绝对比谢亭锋、张柏芝、张东健、真田广之加起来价格贵。韩国演员便宜,日本演员更便宜,便宜到100万就可以了。

现阶段,最贵的是香港,更贵的是香港去了美国的演员。”

“我现在明白了:内地的规则是相反的,香港是明星制度,观众永远冲着明星去,而内地恰恰相反,是导演中心制。”

“《无极》上映后,一个戏院11个厅,一夜之间一个厅都没留给我。”

覃宏尴尬解释:“星美院线还是要听中影的…”

沈旭东总结:“贺岁档,你首先要征服戏院,因为到了十二月,贺岁档,不管拍什么片,只要开的戏院就会卖。电影那么多,戏院那么少,我们要想怎么征服戏院经理,戏院经理对你有信心,你的电影就已经卖钱了。”

“…反正我现在懂了!”

陈可欣接着道:“其实,我是不相信明星号召力的,我永远不相信找个人来演,就会给你带来几千万、上亿的票房,但是我相信,明星会造成很大的话题。”

“我其实收了不少剧本,但都挺难的!在内地拍电影很难,因为你想靠电影赚钱,投资不高的前提下,一定要奇兵突出,奇兵突出就一定会有敏感的地方。但审查的主旋律不就是最好别有话题,别有争议性嘛,只能拍一些安全的题材…”

……

陈可欣说了很多…

角度也对。

他是很聪明的人,他的聪明在于他对待电影的态度上——你看看他的履历,他执导的电影几乎没有烂片,堪称烂片率为0。

可惜,他只能适应规则,不可能创造新规则,再加上外来者的身份…

所以,他拍了一段时间自己不太相信的电影!

但…如果只拍观众喜欢的电影,隐藏自己的思想,那拍出来的电影还有什么意思呢?

后来,干脆润出去了。

挺有意思的一个人…

当然,再有意思,编剧费也要给的——《投名状》剧本费150万,不打折,也不要什么分红了!

另外,沈旭东不可能投资《投名状》,更不会让公司参投…

明知道会亏损,干嘛要投资?

陈曦不理解:“有李连结,为什么你会担心海外市场?我听说《霍元甲》海外光卖版权就入账超过6000万美元?”

“《霍元甲》是纯粹的动作片…”沈旭东解释:“《投名状》不太像李连结的戏。海外受欢迎的李连结的戏有一种特定的状态,就是从头打到尾,而且就不可以有太深的东西。

他的海外观众——我们不是种族歧视,很多影迷是黑人,或者是比较草根的,绝对不会对中国文化有兴趣,那帮人就是单纯喜欢看打的,所以《投名状》肯定不受欢迎!”

“…那你还推荐给陈可欣?”

“又不花我的钱,这个题材一看就很容易做成精品!”

第442章 父母来了…

BJ,机场。

沈明光拿着一本《南方人物周刊》在翻看,旁边的沈妈妈手里则拿了一份《新京报》…

他俩等的有点无聊,干脆就去逛了下机场书店,然后买了这些…

《南方人物周刊》这期的封面是沈旭东,就那张穿着黑色西装,站在窗台,眺望远方的照片,标题是:沈旭东,故事操纵者!

以沈旭东收获威尼斯最佳剧本奖开篇,然后引用他的原话‘自认为是一个讲故事很好人’,接着介绍了他第一部作品《天下第一》,慢慢梳理,一共两万多字,前面一万两千字都是介绍,后面八千字才是采访!

‘他喜欢黑泽明的《天国与地狱》、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办公室书架摆着村上春树、《导演功课》《蛤蟆的油》《十年一觉电影梦》和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德尼罗那群新好莱坞电影家伙的书。’

‘他说他不会做导演,但必须要了解导演的思维还有工作习惯!因为他是制片人…’

‘他说自己看不上所谓的独立电影…他认为那些片子的质量很低,声音差,字幕也基本看不懂。而且类型非常单一,题材很匮乏,它们缺少让观众产生兴趣的能力,更达不到与现实合理的联系。’

‘他说,建议导演们向王佳卫学习,多走走世界各地的影院,了解一下电影的世界语言,不要固步自封。世界在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进步…’

沈妈妈已经翻看了一遍《新京报》,没什么值得她关心的内容,关于沈旭东的报道就一个‘夜会陈可欣’…

她看了看沈明光:“…你怎么看这么久?”

“…它很长,我有什么办法?”

“我看看…”

“我还没看完呢!”

“你看这个报纸吧!”

沈明光很不情愿交出了《南方人物周刊》,这时,沈旭东出现了,小跑着走了过来,接过行李箱,然后才道:“我没来晚吧?”

“…你都掐着时间接人?”

“堵车,我堵了半个多小时!”

“…首都的交通确实堪忧…”

沈旭东深以为然:“就这么大点地,住了上千万人…”

“你又换车了?”

“…没换啊!”

沈明光急了:“那怎么开了辆雷克萨斯…你当你爹不懂车?你以前不是奥迪吗?”

沈旭东随口道:“哦…我又买了辆…”

“你是不是有两钱,不知道怎么嘚瑟了?那奥迪A4开着不行?”

“爸,我上个月拿到分红了…就想着买辆车奖励自己一下!”

“多少钱?”

“两千多万…”

“…”

……

沈旭东没扯淡,上个月高芬芬确实给了他2300万…

主要是《飞行家》的分账…

嗯,《飞行家》赚钱了…

这是沈旭东独立制作的项目,公司跟他对半分…

《飞行家》海外收益接近900万美元,扣完税,大概还剩700万美元,他分一半,就是35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那就是两千多万!

沈旭东本来还想着他一下子拿走快两千多万,那公司现金流…

高芬芬说没事,有的是投资人!

也是,公司现在不缺钱,项目一开,一堆人送钱…

两千多万,看着很多,但还是不够《暮光之城》的启动费用…

哦,他最近在琢磨《暮光之城》。

想赚一波大的!

搁国内抠抠搜偶的,赚不了多少钱,你看《霍元甲》,李连结赚了3000多万美元!

——《霍元甲》李连结是投资方,全球票房7000多万美元,版权卖的很好,李连结得到的纯收益的三成…

真应了一句话:好莱坞的电影,票房收入其实已经变成用来回收宣传费,很多人根本不看这个钱,纯收益要看DVD版权、收费电视版权、免费电视版权…基本是票房收益的两倍…

《暮光之城》绝对赚的更多!

为什么不做《生活大爆炸》或者《行尸走肉》等有名的美剧?

大哥,《生活大爆炸》的制片人是比尔·布拉迪,人家是《好汉两个半》制作组的,且不说你抢了人家的项目会怎么样,你能搞定美国的电视台嘛?

《行尸走肉》也一样,原著是漫画,早就被一堆人都盯上了,你沈旭东算什么东西,拿下改编权?

捡漏只能捡一些大家看不上的,《暮光之城》算是最大的便宜。

这么个宝贝攥在自己手里,没钱开发,沈旭东心里也急啊!

但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记忆里就只有影视剧相关的东西,压根没有其他东西!

所以咯,还是得等,等《卡罗尔》上映后,自己在好莱坞有点名气了,才能更好的拉投资!

相比较至少4000万美元的成本,买辆车算个吊毛。

首节 上一节 347/7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