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开始的激情岁月 第405节

  实际上还能更多一些,但手指是太疼了。

  转眼第二天,这是报告会最后的一天。

  按照原定的计划,那么今天应该是讲解陈国华的其他几篇拓扑学层面的其他论文。

  但现在只能够推迟了。

  因为最重要的还是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论文。

  一大早,埃尔德什、陈省身、盖尔范德、维布伦等人都已经早早吃过早餐,然后来到了大礼堂等着了。

  尽管昨天下午,他们也是忙碌到了晚上八点多。

  而且,埃尔德什他们也已经说过了,陈国华已经把庞加莱猜想给证明了。

  但他们还是想要看到陈国华的论文,然后一起在重新计算一遍。

  此时的大礼堂,再次围了个水泄不通。

  相比昨天,今天来的人,还多了不少。

  原本中大数学系的一些教授讲师,也纷纷让学生自习,然后跑过来见证历史了。

  所以,陈国华来到大礼堂附近的时候,便看到了比昨天还要多的人,就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不少人。

  如果不是校方的工作人员帮忙,陈国华能够进入大礼堂,都还是一个问题呢。

  讲台上,陈国华看了正在派发论文的工作人员一眼,然后开始说道:

  “诸位,关于证明三维庞加莱猜想的论文,我昨天晚上已经编辑好了,只不过很抱歉,为了追求速度,我编写的是中文版本的论文.”

  写中文的论文,自然是速度更快一些,如果是英文的话,那绝对是非常慢的。

  毕竟英文是一个个字母组成的,陈国华还得慢慢编辑一个个英文,难度当然大多了。

  现场的数学家们闻言,议论纷纷,甚至有人高喊了一句英文不是更快吗?

  简直就是傻逼!

  都说了是中文速度更快咯,听不懂吗?

  “呵呵,我这篇论文足足有五万多字,如果是英文的论文,那么字数还会更多,这位汉考克博士先生,你确定伱可以从昨天下午两点之后,到现在七点半之前,不吃不喝地写完这么多字吗?”

  陈国华微微一笑,轻飘飘的一句反问,直接让刚才开口的那位汉考克先生闭嘴了。

  他怎么敢不闭嘴啊?

  好家伙,这可是五万多字的长篇论文啊,别说是让他限时写出来了,就算是不限时,他也写不出来啊。

  伴随着工作人员把论文发下去之后,很多数学家们已经开始翻看了起来。

  昨天晚上,结束论文的编写工作之后,陈国华就把论文交给了邱宗岳。

  后者跟校方领导沟通协调,利用通宵的时间,在印刷厂内,直接印刷了一千多份论文出来。

  尽管这些论文都是中文,可现场依然有不少教授、博士能够看得懂。

  华罗庚和陈省身这两位顶级数学家就不说了,他们本身的母语就是中文,绝对能够看得懂。

  周炜良是差一些,但稍微多花一些时间,也能够看得懂的。

  何况,昨天下午到现在,他也同样参与了验算陈国华在昨天下午写在黑板上的那些过程。

  所以他现在看到论文之后,很多方面的关键点也都读懂了。

  黑板上的验算过程,是极为高深的简便证明过程。

  而论文的话,就相对详细了一些。

  然而饶是如此,郑曾同和夏敬农他们两人看论文的时候,还是觉得非常吃力。

  他们俩的学生们则是装着努力认真的样子,实际上是什么也看不懂。

  除了他们之外,段学复、吴文俊等教授们,也能够勉强看懂前面的部分,其他的话,就不太行了。

  伯特兰罗素老爷子的话,他身体还行,脑子运转速度差点,因此即便他会中文,也跟郑曾同他们差不多。

  埃尔德什是连蒙带猜,勉强能够看得懂那些公式、数学工具。

  毕竟陈国华写的这篇论文,最精华的部分还是那几个数学工具。

  对埃尔德什来说,其他中文解释都是多余的,有那几个数学工具就已经差不多了。

  维布伦、霍曼德尔、达文波特、克劳斯费里德里希、勒内托姆等人就傻眼了,因为他们真的看不懂中文。

  就只能够看那些数学公式符号了。

  偏偏还不够简单地阅读,而是必须认认真真地逐字逐句地理解才行。

  尤金尼奥卡拉比倒是没那么吃力,因为他会一点点中文,可他的数学能力终究不是最顶级的,所以也是半斤八两。

  盖尔范德他们这些莫斯科数学家们,虽说他们大部分人都精通中文,但能够看得懂论文的人不超过二十人。

  所以也差不多,都是看着论文干瞪眼。

  讲台上的陈国华,并没有让大家等太久。

  而是在论文派发下去之后,就马上开始讲解论文了。

  这一讲,就是一个半个上午。

  “通过我刚才详述的这几个数学工具,那么我们在利用曲率流进行空间变换的时候,那些无法掌控走向的点,也就是我称之为奇点的点,已经被完全掌握了它们的动向”

  “由此可以证明,三维庞加莱猜想已经被证明了.”

  “从五维空间及其以上,到四维庞加莱猜想,以及现在的三维庞加莱猜想,全部都被证明了。”

  伴随着陈国华最后面这句话,以华罗庚、埃尔德什、陈省身、盖尔范德等十几位顶级数学家为首,他们第一时间站起来鼓掌了。

  郑曾同、段学复、吴文俊、夏敬农等人也都站了起来。

  这就是历史性的一刻!

  从一九零四年至今,前后总共五十六年的时间,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过,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问题之一,居然被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给证明了。

  借用曾经一位数学史家形容过一八五四年出生的亨利庞加莱的一句话:有些人仿佛生下来就是为了证明天才的存在似的,每次看到亨利,我就会听见这个恼人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此时的大礼堂,陈省身、维布伦、埃尔德什等人都想起了这句话。

  陈国华就是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位天才。

  因此,即便是跟陈国华站在对立面,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信仰,但维布伦也好,盖尔范德也罢,亦或者是勒内托姆,他们此时此刻都给陈国华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钦佩。

  将庞加莱猜想变成庞加莱-陈国华定理,这就是伟大的历史性时刻。

  这是推动数学发展当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步。

  邱宗岳也十分开心和欢喜,只因为眼前这一幕,实在是太震撼。

  陈国华一个地地道道的京城人,从来没有去过国外,却在白云城的土地上,把这群来自全球各地的数学家们,都给征服了。

  过去几天的时间内,作为一个对数学一窍不通的人,邱宗岳也学到了很多。

  最起码,他现在大概知道了陈国华他到底在做什么,以及这么做的好处会有哪一些。

  反正最起码,从这一刻开始,陈国华就是全世界都极为顶尖的数学家了。

  就是登顶数学领域内,最尖端的那一小撮人了。

  论文的报告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自然就是提问环节。

  只不过,由于这篇论文,在昨天就已经出现了。

  能够看得懂论文的人,现在已经研究透彻了,看不懂的话,那就不是现在能够看得懂的了。

  毕竟这可是需要时间来研究、沉淀的一篇论文。

  因此,提问的人,几乎是没有的。

  换句话说,这等同于宣告了庞加莱-陈国华定理的产生。

  “既然大家都没有问题了,那么好,我们休息二十分钟,之后我们就开始其他论文的报告会.”

  听到陈国华的话,台下一阵骚动。

  后排的硕士博士生们,顿时嘀咕了一句:这句话好熟悉啊,该不会是又跟昨天一样,然后又证明一个猜想吧?

  此话被郑曾同听到了,顿时笑骂道:

  “你们瞎说什么呢?不会以为那些顶级数学问题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吧?”

  不管是黎曼假设,还是霍奇猜想,都是非常顶级的数学问题。

  自从这些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就注定了它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解决。

  即便是最顶尖的数学家们,也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否则的话,很难去攻克他们。

  比如黎曼假设,这是一个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

  它跟费马大定理已经成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融合的m理论几何拓扑载体。

  这样的一个数学问题,当然很难被轻易攻克。

  如果可以的话,从一八五九年被提出之后,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一百年了,可还是没人能够证明什么。

  哪怕是一点点的进展,都没有。

  郑曾同当然深知这些,所以这么呵斥学生,也是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要敬畏数学。

  二十分钟一闪即逝,陈国华再次来到讲台上,继续开始其他论文的报告会。

  之前,数学期刊国际版在首次刊发的论文里,除了陈国华之前提及的五维、思维等论文之外,他还编写了其他论文。

  毕竟,在陈国华看来,庞加莱猜想的阶段性论文就这么多,不需要一次性全部拿出来。

  于是就拿了其他几何学和拓扑学层面的一些研究。

  因此现在就是详述这些论文了。

  相比较而言,这些论文的难度系数就低很多了。

  所以,现场大部分人都能够听得懂。

  尽管大家都已经研究透彻了这些论文,但不少人还是听得很认真的。

  然而,埃尔德什、陈省身他们这些顶级数学家们就不一样了。

  他们此时的心情还是非常复杂的。

  虽说他们也很高兴地见证了一位顶级数学家的崛起,但庞加莱猜想已经变成了定理,往后只能够研究其他猜想了。

  来之前,有不少数学家们,特别是这些顶级数学家们,都有过想要完成‘封顶’这个壮举。

  结果还是成全了陈国华。

  时也命也。

  很快,上午的时间一闪而过。

  到了下午两点的时候,陈国华这才结束了所有论文的报告会。

  结束之后,那么下午就没有其他报告会了。

  换句话说,这一次为期三天的报告会,便结束了。

首节 上一节 405/10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