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新豪门时代 第92节

  “我的建议也是这样,我这边提供资金、试验设备、场地投资或者其他需要的东西,然后内地这边出人,比如一些大学教授之类的人才,一起攻克相关技术,待研发出成果后,所有的专利归我就行。”刘志成一口气把自己的想法说完。

  虽然内地的科研人才,很多都受限于眼界的见识,但由于人才的基数大,厉害的人才也是层出不穷。

  在研发资金的加持下,同时引进前沿设备,再稍微提点一下,肯定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这些人可都是国宝,在当下,自己肯定不可能明日张胆的去挖,肯定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所以干脆还不如以类似鹏城市制造业“三来一补”的模式,在国内成立一流的研发中心,进行研发委托就行。

  他们得到外汇,自己得到专利技术。只是限于内地的专利法还没有完善,因此合作协议方面还需要单独签约。

  “这专利归刘先生的话,那国内生产也还需要合资?”陈局长问道。他是经济挂帅,从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对,但这是两件事,必须得先有研究成果,那我们才有可能合资建厂。”

  “不过由于我先期投资研究,一旦有了研究成果,合资建厂之后生产的产品,那么内地电信部门就应该优先采购我们的。”

  “同时,为了保护我的利益,在我的投资成本没有回收之前,不得让海外其他品牌进来合资建厂生产相关设备。”刘志成说道。

  虽然现在比前世的华为提前十年多年,那现在在自己资金的加持下,没理由研究不出来。

  只是西方科技公司最喜欢玩一个把戏,就是在你没有这款产品技术的时候,那就高价出售。

  而当你掌握这项技术后,就立刻大降价,意图摧毁这个竞争对手。

  实在不行,就想办法‘居合’你,让他们自己独占市场。

  在80-90年代,不少内地厂家就这样被玩死,前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日化产品。

  所以,刘志成提出收回成本的要求则是很公平,至于在以后,那就只能多方一起竞争,看谁本领强。

  “委托进行科技研发这种合作,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过,需要与其他部门商量一下,我们今天过来,也是听取一下刘先生的意见。”

  伍院士想了想继续说道:“这样吧,刘先生,这几天我立刻邀请各部门进行商谈,如果有结果的话,我会立刻通知你。”。

  “好,那我等着几位的好消息。”刘志成点点头说道。

  只是刘志成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他提出的合作计划,引起了科学界的一次大碰撞。

  刘志成准备研发的CDA软件研发,进军芯片开发还需要稍后才可以进行。

  先期通过合作,把关系处理好,然后发展‘星期天工程师’。

  就是一些科研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去为其他单位,尤其是为一些乡镇企业、个体企业提供服务的技术人员。

  在80年代,这种工程师并不在少数,这些人有一个名称,叫作“星期天工程师”。

  同样,当通过这两个技术的委托研发,就可以认识不少工程师,发展他们成为‘星期天工程师’,为自己新项目进行研发。

  在这个年代里,内地有点技术的人才,都集中在国营的科研院所和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是不可能拥有这类人才。

  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需要技术,也能够拿出可观的薪水来聘请技术人员。

  而许多国营单位里的技术人员待遇不高,人浮于事,也有时间、有愿望去乡镇企业干点私活,赚点外快。

  这种事是属于民不举、官不究,哪个单位的领导也不会多管闲事。

  ……………

  燕京市一间大院内,有上十名年龄约50岁左右的中年人,围座在一张会议桌开会,房内烟雾缭绕,看样子讨论激烈。

  “各位,交通部那边已经原则上同意了与香江企业家刘志成一起合作兴建京津塘高速公路、以及广深高速公路,这可是我们改开之后最大的外资工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上面已经非常看重与刘志成先生的合作,现在就等教育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决定,由刘志成先生提供资金,然后在我们国内组织科研人员,按照他的要求进行技术研发。”

  陈局长站在最前方,大声说道:“这第一个技术,不但有我们国内急需的电话程控交换机,而且大家可以为国家创汇。”

  “可是,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科研人员数年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如果是我们自己的技术突破,那投入再多也是应该的,但研发出来的成果都是别人的,我们还不能用,这也太不讲理。”一名头发发白、学者派头的人说道。

  这个时候伍院士解释道:“赵局长,话也不能这么说,我们提供人才,可对方也是要提供大量的外汇资金,这也是我们急需的,有了外汇,我们可以购买急需的科研设备。”

  “对,现在科学研究投入实在太大,国家科研经费又紧张,现在已经改开,科研单位自力更生,我们应当鼓励,虽然人家外资要拿走研发成果,但我们得到了保贵的外汇,以及可以利用的科研设备。”吴院士也大声说道。

  赵局长点点头,仍然心有不甘的说道:“我知道,别人来投资也不是做慈善,但成果这一块,至少我们也应该有一份吧?”

  陈局长摇头说道:“这个投资方肯定不可能答应,赵局长可以去了解一下,在海外,这种委托方式很正常,都是成果归投资者,搞研发的科研人员拿名誉和奖励。”

  感谢各位书友大大们的订阅!

  作者君在这里厚着脸皮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

第149章 疯狂计划之大亚系

  “那么,陈局长,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如果这个技术研发成功,香江那边不跟我们合作怎么办?”另外一人说道。

  陈局长说道:“李部长,这一点不用太担心,经过我们的调查,刘志成先生还是比较可靠,而且他投资这个领域,就是为了开发我们国内市场。”

  “今天我们只需要给他一个答复,到底合不合作?至于以后的产品合作,还需要另外商谈。”

  陈局长说到这里,那个头发发白的李部长咳嗽一下,说道:“听了大家的发言,这件事无外乎有三个结果,没研发出来,我们赚了外汇,研发出来了港商那边不与我们合作,我们也一样赚了外汇。”

  李部长明显是这群人里面级别最高,他一发话,现场就安静下来,只听他继续说道:“研发出来了,如果港商那边与我们合资建厂,那我们赚更多。所以,我原则上同意这个合作。”

  “我认为也是这样,只不过我们还是要全力以赴,把人家需要研发出来东西研发出来,要不然花了别人的美刀资金,什么成果都没有,恐怕会影响我国的科研形象。”陈局长说道。

  “那是当然,既然答应别人,自然要全力以赴。”李部长点点头说道。

  “好,那既然这样,我会立刻转告刘志成先生。”陈局长很是满意的答道。

  陈局长今天终于完成了领导交代任务,促成此次科研合作,为国家创收了外汇。

  在京城待得差不多要过年了,刘志成和一众港商才返回香江。

  这次北上收获不小,最大的收获,就是意外得到一个京津唐高速公路的开发权。

  这一条高速公路,可以说是以后京城周围一条重要交通枢纽,在未来收益肯定丰厚,是旗下又一个重要、且稳定的印钞机。

  作为这次投资的一个大型项目,他的作用肯定非常大。

  高速公路的建设,虽然都是贷款修建,但贷款一样会用外汇的形式流入内地。

  以后光是员工,以及相关配套的员工数量也有几千人,大大提升了京津地区的人口就业。

  这些就业人口将会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而且会带动沿线到很多家庭,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

  这条高速公路主要是在京城地区,ZZ意义非凡,只要这次合作顺利,打响了名声,以后肯定会依葫芦画瓢,得到更多项目。

  而且,自己是第一个在国内首批大规模投资的港商,前世,这一批人得了特需照顾,好项目都给予了优先权。

  而且,只要你不犯原则性错误,到后来都会荣耀加身。

  为了顺利推进京津唐和广深高速项目,刘志成特别留下两人协助胡应相,组建自己在京城的办事处。

  回港后,刘志成在联邦大厦正准备召集集团旗下主要负责人汇报工作,没有想到吕智和带上儿子吕耀华先人一步来访。

  前世,吕智和应该是华资里面最低调的富豪,他的财富237亿美刀,仅居李超人之后,是亚洲第二富豪。

  今日主动上门拜访,可以看出他的为人低调。

  “刘生,这是犬子耀华。”吕智华笑着转身对吕耀华道:“这是父亲的贵人,叫志叔。”

  “志…。”吕耀华赶忙打招呼道。

  “别,我们年龄相仿,叫志哥就行,我们各弄各地。”刘志成听到准备叫叔,吓了一跳。

  “行,叫志哥。”吕智和也是性情中人,既然刘志成不同意,他也就顺坡下驴。

  他今天带儿子上门,主要是想让儿子交到这个朋友,如果真叫叔,他们以后也不好相处。

  就这样,形成一个有意思的事,吕智和父子都与刘志成以兄弟相称。

  日后成为东南亚财富圈的美谈,因为他们创造了东南亚的财富神话。

  香江的楼市,现在处于高峰位置,香港的房地产,大量海外资金的涌入,加速推升地皮与楼宇的价格上涨。

  黄埔集团与大亚矿业两家地产业务,在去年的利润都上涨了超过50%,黄埔集团旗下收租的业务收入也是暴涨70%。

  港府最近半年的地产拍卖,也是屡创新高,特别是地铁沿岸的地皮,几十家财团一起竞争,已经出现了非常的白热化。

  不过黄埔集团旗下的地产公司并没有参与,因为这是刘志成一直不同意郝庆文随意出击。

  这也是一个火力手,一不留神,会在香江官拍地皮上大杀四方,恨不得把地皮全部收入到自己的怀抱。

  大亚矿业旗下的大亚地产公司,自从第一次获得中环金钟的地铁物业开发权后大赚了一笔。

  因为有与地铁公司的成功合作历史,后续又多次拍到新地铁站的开发权。

  大亚地产虽然没有上市,但香江的地产公司已经将大亚地产称为香江的地产华资五小虎之首。

  刘志成觉得应该是第六虎,而且这一只老虎还特别可怕,因为他背后还站着一个大亚矿业系。

  在这一轮股地拉扯的过程中,大亚矿业的市值,来到恐怖的30亿港币左右。

  “刘生你的意思是,让大亚地产以后放弃地铁物业的拍卖了?”吕智和缓缓的问道。

  当吕智和告知刘志成,大亚地产准备进行尖沙咀3个地铁站地皮拍卖的时候,被刘志成阻止。

  “也不是绝对,如果伱能够在1年半的时间里全部开发完毕,物业全部脱手,那就可以参与这个拍卖。”刘志成解释道。

  “你的意思是,一年半之后,香江的地产行业就不行了?”

  吕智和现在的成功,虽然有一定程度依赖刘志成,但他自己当初也是白手起家的,自然能够明白刘志成的意思。

  “差不多吧,地产有一定周期性,现在香江的楼市太疯狂,地产的平均价格就超过了1973年,已经来到一定的峰值,应该会有一波调整,小心驶得万年船,我的建议还是先把手中楼盘处理完成为妥。”

  “因为内地改开,香江成为了全球商人与内地合作的跳板,大量外资热钱的涌入,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别忘了资本贪婪,我们不能够做最后的接棒手。”

  刘志成又看了一眼吕智和父子俩,笑道:“我还不如趁现在地产火热,把大亚地产上市,然后在地产低迷的时候,来一次救市行动。”

  刘志成肯定不多说出谈判的事,只能说是这是一个‘击鼓传花’游戏。

  实际上,某人摔一跤,只是一个借口,资本在这一轮游戏中,早已经准备出逃。

  吕智和知道刘志成的意思,救市就是抄底,点了点头问道:“刘生,你对未来的香江地产这么看好?”

  “吕生,你永远记住,香江地少人多,而且内地肯定希望香江平稳过度。”刘志成神秘的说道。

  吕智和听完有些惊讶,随即又点了点头,说道:“行,我安排大亚地产在今年上半上市。”

  “吕生,在大亚地产上市前,山峰投资想增持部分大亚矿业股份,以及增持部分大亚地产股份,如何?”

  刘志成看着吕智和问道:“当然,大亚矿业增持15%左右,大亚地产维持在上市稀释前水平即可,你仍然是第一大股东。”

  吕智和没有犹豫,就点了点头,说道:“大亚地产刘生你可以增持更多,这样,我更加有信心。”

  因为他知道,就算不同意,也无法阻止刘志成在公开市场吸筹,与其这样,不如大方让刘志成提前增持,免得伤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香江的地产市场,这一波牛市从1975年开始,到如今,整个香港的平均房价涨了4倍,部分地区甚至涨到了五六倍。

  这种涨幅之高,已经相当恐怖,毕竟。香江只是一个城市,再怎么样地少人多,基本盘还是太小了一点。

  “刘生预计这次地产高峰还能维持多久?”吕智和顿了顿,又问道。看样子对于地铁物业开发,还是有点不死心。

  “大概一年半吧。”刘志成回答的很干脆。

  “一年半的时间太短,有点危险。”吕智和有一点遗憾的说道。

  “如果你真想干,房子能不能建快一点?24小时开工,多找施工队也不行?”刘志成问道。

  “一般的地产,这样操作是可行的,但地铁站不行,以现在地铁站地皮的价格,必须要建高楼出售,才能把成本给收回来。”

  “建高楼打地基就很麻烦,因为香江的地下含水量很丰富,别说建楼,打地基就快不起来,人再多也没用。”

首节 上一节 92/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